新聞 > 軍政 > 正文

「小鷹號」事件後 中共又與德國發生外交衝突

默克爾在德中緊張空氣中在總理府會晤達賴喇嘛

因在官邸接見達賴喇嘛而引起中共不滿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她要接見誰該由她自己決定。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默克爾是在接受德國Deutschlandfunk電台採訪時表明這個態度的,有關的採訪在星期日(12月2日)播出。

默克爾在採訪中說:"德國及其政府支持中國的統一,這是毋需置疑的。達賴喇嘛要爭取的是文化獨立……所以這絕不牽涉到中共。"

她補充說,德國希望與中共維持良好關係,但友好國家之間也應該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

默克爾說:"我接見我認為應該得到接見的人。"

中共國家總理溫家寶11月28日表示,只要柏林承認接見達賴是個失誤,中德仍可以維持友好關係。

默克爾9月23日在總理官邸接見了達賴,雖然默克爾始終堅持這是一次私人會晤,但這同時也是達賴首次在德國總理官邸收到接見。

中德關係因這次會晤而出現冷卻,德國商業界因擔心商業利益受到影響而對默克爾表示不滿。

德國《明鏡》周刊11月30日宣布取消原定的在中共參加為期一周的德中文化交流活動的計劃。

《明鏡》指責中共方面取消交流活動中的《明鏡》封面展覽,並表示不會接受中共的審查來決定哪些活動可以進行。

--------------------------------

溫家寶向默克爾喊話:只要你個認錯 還把你當朋友

德新社北京電: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要求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承認接見達賴喇嘛「是一個錯誤」。在北京舉行的歐盟-中國峰會周三落下帷幕。溫家寶總理在媒體招待會上回答記者提出的「德國是否同法國一樣,是中國在歐洲的朋友和夥伴」問題時,稱「朋友和夥伴有時也會犯錯,發表不正確的言論。」溫家寶說,「只要她意識到錯誤,並改正自己的行為,我們還是會繼續把她當夥伴和朋友對待。」德國總理默克爾是在9月23日於柏林總理府接見了西藏精神領袖。

溫家寶再次強調中國反對歐洲在任政府首腦接見達賴喇嘛的立場。溫家寶表示,只要達賴喇嘛承認西藏和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京就向他敞開大門。

--------------------------------------------------

默克爾人權外交 德多數民眾認同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二日專電)德國總理默克爾兩個月前接見流亡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對德中關係帶來衝擊。不過根據民調,多數德國民眾認同默克爾的人權外交政策。

銷售量廣大的「周日畫報」今天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高達六成八的德國民眾認為,維繫人權的外交政策比經濟利益更重要;儘管惹惱北京,還是有六成五的德國民眾支持默克爾會晤達賴,只有二成三的民眾批評她在「作秀」。

北京接連取消兩國官員的互訪和經貿文化等交流活動,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甚至暗示,默克爾應該為接見達賴喇嘛一事認錯。

不過,默克爾立場顯然絲毫沒有鬆動,強調接見達賴無損德中兩國的夥伴關係。

默克爾今天在「德國國家廣播公司」說,達賴喇嘛一再表示追求的是文化的獨立,沒有違背「一個中國」,德國希望與中國保持友好的夥伴關係,即使是友誼有時候也有不同的意見。

最新一期「明鏡周刊」報導,默克爾的人權特使諾克,也決定在達賴喇嘛明年五月訪問德國時接見他。

------------------------------------

中國時報 2007.12.03 
懲罰德國? 明鏡周刊展喊停
白德華/綜合報導

     九月廿三日德國總理梅克爾會見達賴喇嘛,後續效應持續延燒!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以「德中關係緊張」為由,臨時取消七日揭幕的「德國明鏡周刊封面展覽」。為了表示抗議,德國明鏡周刊因此決定取消上海系列活動,並譴責中國的新聞檢查。

     為慶祝創刊六十年,早在半年前,明鏡就計畫七日在上海舉辦展覽等系列活動,不料,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以德中關係緊張為由,近日突然通知取消這場展覽。對此做法,「明鏡」總編輯歐斯特發表聲明說,明鏡不接受中國審查哪些活動能辦或不能辦,因此,也決定取消所有在上海舉辦的活動。

     宣揚「價值觀外交」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會見達賴喇嘛,讓兩國關係降到冰點。上月廿五日前往中國訪問的法國總統薩科奇,甚至因此獲北京三百億美元巨額訂單,北京顯然以商機拉攏法國,並「懲罰」德國。

     儘管十月中梅克爾透過發言人說,中德兩國有共同利益,應積極發展建設性關係,被視為是向中國妥協。但「德國無線廣播電台」在預計於周一播出的訪談中稱,梅克爾在訪談中仍駁斥中國說,「我有權見我認為應該見的人,見不見達賴由我做主,我一點不後悔。」

---------------------------------

德國之聲:從德國工業界迫默克爾向中國磕頭

德國之聲:從德國工業界迫默克爾向中國磕頭

默克爾總理會晤達賴喇嘛,直到近日中國連續取消兩個部長級會晤,德中關係進入冬天以來,德國經濟界基本保持沉默。現在,這個沉默被打破了,德國工業界的總協會主席要找默克爾總理面談改善與中國關係的問題,銀行界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此事恰發生在法國總統訪華受到超熱烈宣傳歡迎的時間段里。兩者間有關係嗎?德中經濟關係真會受影響嗎?德中關係何時能改善?德國之聲記者綜述分析如下。

  德國工業界迫默克爾向中國低頭

  周二,德、法、英三大通訊社都引述了德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導。這篇報導的標題叫「工業界迫默克爾向中國人磕頭」。

  德國聯邦工業協會BDI(各領域工業協會的最高組織)主席圖曼(Thumann)對該報說:「在這幾周的不愉快之後,我們需要有一個建設性的對話。我相信,聯邦政府會堅持以夥伴關係和互相尊敬為基礎的中國政策的。」

  周日,德國工業界代表們跟社民黨領導層開了個會。與會者說,圖曼在會上說,現在已經到了必須立即結束外交不愉快的時候了,以避免經濟受到損害。聯邦工業協會的領導人們打算在星期一晚上在與默克爾總理會晤時提出他們改善與中國關係、進行對話的要求。

  德國金融時報還不提名地引用「一家德國大銀行的高級代表」的話說:「當然存在著人權話題,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著明確的經濟利益。必須當心不要讓門把腳壓著了。」

  但是,貿易界的代表卻對默克爾表示支持。德國批發外貿聯邦協會主席博爾納(Anton Boerner)說:「面對中國不能神經緊張,而必須顯示堅決性。我們沒有理由對中國磕頭。」他還說,德中經濟關係是長期性的,穩固的,不會承受不了「短期的政治不愉快。」

  幾個問題值得探討

  德國工業界、金融界、貿易界的表態,與近日德中之間、法中之間的關係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是,工業界和貿易界態度是否有不同,為什麼不一樣;二是,法國總統的中國之行是否對德國經濟有不利影響;三是,德中經濟關係是否會受到大影響;四是,德中關係變冷,從德國方面看究竟是什麼原因;五是,德中關係的冷狀態會持續多久。

  結合各媒體的有關報導,德國之聲記者試作以下綜述分析。

  工業界和貿易界的態度有否不同,為何不同

  工業界不反應則已,一反應就是實質性的。德國聯邦工業協會首腦們不是表個態而已,而是要跟默克爾就此面談。可見德國工業界對此事看得不是一般的重,而是要立即看到實質性的進展的。德國聯邦工業協會之所以會如此作出如此嚴重反應,估計它也是受到工業界的強大壓力的,包括各所屬協會和大企業。

  貿易首腦的那番話,自然可能有個人色彩,但也可以想像:如果德國貿易企業給了大壓力,他就不會這樣說。可是,德國貿易界看上去歷來跟中國關係特別好,凡是歐盟有國家提出對中國反傾銷提案的,德國貿易界是反對的多。要說跟中國千絲萬縷的經濟關係,德國工業界有,德國貿易界不也一樣有嗎?

  也許這裡有個厲害關係不同的問題。工業界要考慮中國的大項目,招標別受影響,在中國的那麼多投資別受牽連,有求於中國的因素多。貿易界主要是從中國進口,是被求的因素多。但換個角度,反應可能又不一樣了:工業界可能在有些方面會要求歐盟對中國反傾銷(比如最近的鋼材),而貿易界則可能反對歐盟在一些方面對中國反傾銷。

  薩科奇的中國之行對德國經濟利益有否影響,影響多大

  這次法國總統訪問中國正值德中關係急劇冷卻之際。薩克奇在行前就說了,要利用這個機會。而中國也大做文章。連日來,中國的有關報導調子非常高,非常熱,甚至有超過當年科爾、施洛德訪問中國時的調子的樣子。中國媒體反覆地說,薩克奇上台才6個月就出訪中國,為時3天,而他到俄羅斯和美國都是當天往返;所有中國媒體都大談中法企業簽署了200億歐元的合同。中新社的一篇報導甚至算了一筆帳:薩科奇在中國待了60多個小時,按200億歐元計,「在華期間,每小時『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超過三億歐元。」

  可是,此間媒體對這件事並不那麼看重。德新社駐北京記者在他的報導中說,中國讓法國建兩個核電廠,絕不是因為跟德國關係不好了,做給德國看才買的。在此之前,美國公司Westinghouse還剛跟中國簽署了建四個核電廠的合同呢。這位記者還寫道,購買160架空客飛機,高興的不光是薩科奇,默克爾也會一起高興的,因為空中巴士也有德國的份。

  其實,德法之間很多方面是捆在一起,很難分開的。空客正是一個好例子。當然了,默克爾訪問中國時沒有簽這個合同,而是由薩科奇去北京時讓他簽,這在政治上是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默克爾雖然從實質上沒有「吃什麼虧」,但面子上是丟了一些的。但也就是面子而已。

  當然,並不是所有經濟利益在德法之間都是共享的。比如,如果中國把一個高速鐵路大項目不是給德國,而是給法國,那就不一樣了。但是,現在中國一是不太可能把好大一個項目只給一家,喜歡把包拆開了給,而且顯然每個分項目也要考慮技術因素、價格因素等許多方面,而不會為了(不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政治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經濟和發展利益。

  德中經濟關係是否會受到大影響

  德國媒體對這一點其實都不太擔心。其實西方國家的媒體也是這樣看的。也就是說,類似於德國批發外貿協會主席的看法:經濟關係是長期的穩固的,不會受短期因素的過大影響。瑞士巴塞爾日報的一篇評論說,中國最近還不是把一個大項目剛給了西門子嗎?大眾汽車在中國不是也發展得很好嗎?

  今天的德中之間,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確實已是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總體上看,不存在誰有求於誰的問題,或者說,雙方都有求於對方。德國和中國自然都希望保持良好的經濟關係,這牽涉到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利益,也牽涉到中國企業在德國和歐洲的投資,對歐洲的出口。一般情況下,誰都不會動作過大。

  當然了,從短期看,中國對德國採取一定的、象徵性大於實質性的措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如果法國跟中國關係也緊張了,中國自然可以少買空客,多買波音,或反之。還有,在中國十七大期間,西門子克虜伯磁懸浮集團公司就「謹慎地」估計,十七大後中國可能會就磁懸浮作出決定。但十七大已經過去不少時間了,仍然沒有動靜,近日更有一種說法,也為德國媒體所報導:中國考慮採取在上海採取低速(100公里時速)的磁懸浮方案。於是人們說:同濟大學本來就在試驗中國自己開發的低速磁懸浮。這件事情的懸而不決,甚至「改弦易轍」,可能跟德中關係緊張會有關係,但也不一定。中國決定在上海建什麼磁懸浮,是否續建磁懸浮,歸根結底還是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考慮,而不會(完全)是由於德中政治關係。

  德中關係變冷究竟是什麼原因

  德中關係大冷卻,直接導因是默克爾會晤了達賴喇嘛,而且是在總理府,而且在3個月前訪問中國時一字未提。北京的惱火,還並非僅僅是由於默克爾會晤達賴喇嘛,還由於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最近搞了一個主張改變對中國政策的所謂「中國文件」(Chinapapier)。但實際上德中關係變冷並不是從達賴喇嘛和「中國文件」才開始的。可以說,從默克爾上台以後就開始了,只不過最近進一步惡化了。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之一:人的因素,或曰國家主持人的因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方面以往的總觀念是,西方國家無論誰在台上,政策都不會有太大變化,因為決定政策的是國家的利益。這個觀念從總體上說並不算錯。但是,國際政治上許多因素表明,一個國家的主持者還是對一些政策(至少表面上)是有重大影響的。以往中國研究界還有一種觀念:西方偏右的黨更重視經濟利益,偏左的黨更重視意識形態,比如人權。這些年的許多現象偏偏證明這一點也不(完全)正確。當年施洛德上台後首次訪問中國,一些德國大企業的人說,他們對施洛德去中國不感興趣,因為社民黨不代表他們企業界的利益。後來,施洛德倒跟科爾一樣的,被看成相當親華的了,德國企業對他的看法也變了。現在,提出改變對中國政策的偏偏不是被認為重意識形態的社民黨,而是被認為更重經濟利益的聯盟黨。還有,法國大選中薩克奇的主要對手羅亞爾女士,在競選時就說當選後要對北京施加政治壓力,還要抵制北京奧運會,顯然比默克爾更「意識形態化」。而她跟默克爾恰不是一個黨派的。而薩克奇卻跟默克爾「同黨」。另有一點有意思的,在默克爾之前,所有德國總理都是男性的,但無論是哪個黨的,這些男性總理(施密特,科爾,施洛德)都被視為相當親華的。那麼,是否有女性和男性執政的不同因素呢?是否因為女性更重視外觀美呢?這當然是姑妄說之,但這個現象(也許是偶然的)至少是有點意思的。

  原因之二:經濟關係常態化。退一步說,如果當總理的不是默克爾,而是施托伊貝爾或者施泰因邁爾,德國跟中國的關係就會跟施洛德時期一樣,甚至更好嗎?不見得。這裡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德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已經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幾年前,十幾年前,中國是一個西方世界經濟界開拓的對象,而中國積極拉來自全世界的投資,虛心向西方學習方方面面的經驗,尤其是經濟方面的。現在呢?對境外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正在取消,中國企業開始向境外投資,且規模將越來越大。可以說,從多多拿來的階段轉入了來往均衡的、相對平等的階段了,換句話說,中國跟西方,包括跟德國的經濟關係已經常態化了。這種經濟關係的變化必然會給政治關係帶來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簡單地舉個例子:現在德國企業到中國去投資的勢頭不減,但不用政治界再化大力氣托一把了,就跟到美國、日本去投資沒有什麼區別了。

  原因之三:中國的地位變了,地位之間的關係變了。經過最近十幾年此不長彼大長的發展,中國已經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發中國家。雖然在人均收入上還落後西方國家很多,但在總體實力上已經至少是平等的了。巨量的稅收,最大的外匯存底,這些都讓人覺得,現在已經不是中國需要幫助,而是它可以解決自己國內的經濟問題,也有餘力來幫助其他人的時候了。今年中國經濟總量就將超出德國,最遲明年還將奪走德國的世界出口冠軍地位。在軍事上,尖端科學方面,中國能把衛星打下來了,探月衛星也上了軌道了。這麼一個地位變化,也在西方廣大民眾心中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不管什麼人怎麼說,觀點可以有不同,但大家都有一個看法:中國現在是夥伴兼對手,或者不是夥伴就是對手了。這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政策自然是有深刻影響的。簡單說:以前科爾、施洛德等人親中國,會被一些人看成同情與幫助弱者,幫助第三世界,在意識形態方面忽略一些,媒體和公眾也沒有太多看法;但現在的默克爾如果跟以前的施洛德一樣親中國,是否會被看成拍馬屁呢?反倒是強硬一些,更重視人權等意識形態問題,更符合民意呢?可能的。這甚至也許是根本性的原因。

  德中關係的冷狀態會持續多久

  德國媒體一種看法是,德中之間短期內不可能熱起來了。但是誰也不認為德中之間會冷得過分。

  德中之間冷得過分是不太可能的,那對雙方都是硬傷。中國這次對德國採取一系列「冷凍措施」,其實已經贏了分了。最明顯的例子一是薩克齊拒絕接見達賴,二是教皇取消了與達賴的會晤。這實際上應該是中國對德國冷的直接目的所在。許多德國媒體的分析都說,中國就是怕世界各國學德國和加拿大的樣子。進一步採取對德國的冷措施,其實已經沒有必要。

  但德中之間重新熱起來,也是不太可能的。默克爾不可能在意識形態方面180度大轉彎。而中國也不會認為需要跟德國過於套近乎。反正生意歸生意做。中國對德國可能會採取一種不冷不熱的態度,這種態度可能會至少持續到德國下次大選。

  但是,話說回來了,由於經濟關係常態化和中國地位變化這上述兩大原因,即使下次德國大選會有什麼大變化(目前看來不象會有多大變化),德中之間的關係也不太可能恢復到施洛德、科爾那個程度了。其實,整個西方世界與中國的關係都會是這樣的:不會太冷,不會太熱,經常會有磨擦,磨擦還會越來越多。今年以來,中國「有毒商品」的遭遇、「中國黑客」的熱炒,已經顯示了今後西方與中國之間的一種可能會成為常態的東西。除非中國在政治上,人權上,意識形態上有較大的變化,從而逐步走到相當於美歐關係那樣的全面夥伴關係的地步。但這在短期內也是沒有跡象的。

  至於周一圖曼等人跟默克爾談了什麼,並沒有透露出來。但可以預料,默克爾會表示,她會努力改善跟中國關係的。這個態她已表過。至於德國方面會採取什麼措施,倒是接下來值得關注的問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