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欲曉:何時才能有個趙紫陽「生平」?

——趙紫陽逝世三周年祭

 趙紫陽叔叔離開我們已經三周年了。我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懷念著他。

去年《炎黃春秋》第七期刊登了前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的文章《國務 院大院的記憶》,讚揚趙紫陽任總理期間國務院的優良作風,並刊登了一幀趙紫陽和田紀雲在河南考察時的照片。一時間,人們奔走相告,競相購買這期雜誌。我家 附近郵局的《炎黃春秋》幾天就被搶購一空,後來又從雜誌社購進七十冊,仍供不應求。賣雜誌的姑娘指著雜誌封面上的要目對我說,「都要看這篇文章」。然後翻 開雜誌,好奇地指著照片中的趙紫陽問:「他是誰?」

他是誰?趙紫陽離開政壇不到二十年,在全國媒體對「趙紫陽」這個名字的 全面封殺下,一代青年已經不認識這位改革開放的重要開拓者,也許更不知道這位前黨中央總書記被非法軟禁了十五年。這真讓我為我們民族被強迫斬斷記憶悲哀。 但田紀雲副總理的文章能夠發表,又讓我感到欣慰和驚喜,這是不是預示著堅冰正在被打破?

然而,在我近日參加陶鑄伯伯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時,得知陶鑄紀念畫冊中一幅陶鑄和趙紫陽的合影竟然被中央有關部門審查時撤掉;紀念文集中一篇趙紫陽署名的回 憶陶鑄的文章也被刪除,而這篇《共產黨人的高尚品德》一九七九年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這讓我很失望,感到不可思議,中央有關部門審查的標準究竟是什 麼?林彪的照片不是也陳列在國家級博物館十大元帥的照片中了嗎?

三 年前紫陽叔叔辭世時,新華社報導趙紫陽送別儀式的消息是這樣寫的:「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趙紫陽同志在地方先後擔任過中共縣委、地委、省委 主要領導職務;在改革開放前期,趙紫陽同志先後擔任過中央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過有益的貢獻。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趙紫 陽同志犯了嚴重錯誤。」

且不說該如何評價八九政治風波和趙紫陽的「錯誤」,文革中陶鑄被迫害致死是在一九六八年,二十多年後才發生了六四事件。趙紫陽與陶鑄的合影當然是在趙紫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過有益的貢獻」的時期拍攝的。為什麼這樣一張歷史照片不允許登載呢?

確實,上述引文是新華社播發的新聞稿,不是中共中央為趙紫陽做的「生平」。這讓我進一步體會到三年前紫陽叔叔去世的時候,趙家子女為什麼那樣執著地要求中央為父親做一個「生平」。

二○○ 五年一月十七日老人去世,一月二十九日才舉辦了送別儀式,拖延了整整十二天。外界報導說,由於子女對「生平」不認同,導致喪事辦不下去。這是太不了解中國 的政治了。在中國的體制下,個人同不同意組織的結論毫無意義。但討論喪事,老人「生平」問題確實是個焦點,對話過程一波三折,如今回憶起來仍然耐人尋味。

「生平很快就可以拿給你們」

老 人去世的第二天,一月十八日下午四點,幾個特殊來客進入了富強胡同六號。他們不佩戴白花,重重的腳步透著居高臨下的威風,目不斜視,旁若無人,木然的臉上 沒有一點對逝者的哀悼和對家屬的同情。在趙家人的引導下,他們到老人的遺像前草草鞠了個躬,就坐進休息室。這四、五個人就是中央辦公廳M副主任、中辦秘書 局W局長,一個處長,秘書以及記錄員等。

接著,就開始了辦理喪事的第一次對話。趙家出面的是雁南的丈夫王志華、五軍的妻子李娟娟。

王 志華原來是軍隊師級幹部,年輕有為。「六四事件」發生後,按照「中國特色」的幹部政策,他被送往國防大學「學習」,學業結束後「等待分配工作」,一掛就是 十年。他主動要求復員,成為沒有「單位」管理、沒有公費醫療等福利保障的布衣百姓。「六四」後,趙家兄弟被迫流亡海外,他和雁南始終陪伴在父母身邊,從中 南海到富強胡同,他們用親情溫暖著孤寂的老人。因此在辦喪事的分工中,趙家推舉王志華負責和「組織上」商談。

M先說:「趙紫陽同志去世了,關於喪事,你們打算怎麼辦?」

王志華沉穩地回答說:「我們在這裡住了十五年多了,我們家的事,什麼時候我們能自己說了算?這我們還不懂?」

M主任並不反駁王志華的話,訕訕地笑了笑,說,這些年中央的精神是喪事從簡,不要太鋪張等等。然後說:「喪事早辦,對你們好,對我們也好。喪事組織上承辦,希望你們配合組織。」

王 志華說:「我們希望父親的喪事辦得組織上滿意,家屬滿意,全國老百姓滿意。這應當是不矛盾的。既然是組織上辦,你們得先拿出個方案來,要不我們配合什麼? 一個是悼念活動的規模,什麼人能參加。十五年了,許多想見父親的人和父親想見的人,你們都沒讓見。這是最後一個機會,我們希望讓想見父親的人和父親想見的 人都能最後見老人一面。還有一個「生平」問題,我們想看看。」

在中國,除了文革時期的非正常狀態,一般「組織上」管的人去世時,都會由所在單位寫一份「生平」,簡述逝者一生的主要任職,再給予一個評價,送別儀式上印發給前來弔唁者。既然趙紫陽的喪事由「組織上」承辦,當然要由組織上為他寫個「生平」。

趙家子女要求有這份「生平」。

M主任吭哧半天,終於說:「生平的事,你們怎麼想?」

王志華說:「這不是我們怎麼想的事。對父親,我們當然有我們的看法。他是個有六十多年黨齡的黨員,包括最後這十五年,占了他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組織上是不是應該對他有個說法?」

M憋了半天,強調說:「寫這個生平就繞不開六四,六四的事不能改。」

王志華說:「不管你怎麼寫,你要把生平拿來給我們看,看了再說我們的意見。」

M說:「生平很快就可以給你們看。簡歷部分如果有不準確的地方你們可以改,但關於六四,一個字也不能改。」

一月十九日,M主任等人上午下午各來了一次,說中辦決定在八寶山舉行一個遺體送別儀式,希望儘快把喪事辦了,希望家屬配合。如果要寫生平,六四結論不變,「六四是個事實。」

志華和娟娟針鋒相對地說:第一,生平不管寫成什麼樣,你拿給我們看書面的東西。第二,要寫上最後這十五年。十五年軟禁也是事實。

M說:「十五年的處理是組織決定的。你也是共產黨員,應當理解。」

這 話讓王志華激動了,時至今日,黨中央「組織上」什麼時候給趙紫陽做過「軟禁」的決定?他嚴正地說:「共產黨要講真理。父親至少給你們寫過十封信,抗議你們 剝奪他的人身自由,你們都不回話!去年八月二十一日,父親最後一次約見中辦就是你來的,他要求結束軟禁,要求會客自由。當時他說,對待不同意見的人,或者 你們說的犯錯誤的人採取軟禁的辦法,監視居住的辦法,開了個很壞的先例!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是終身軟禁!這是共產黨歷史上很不光彩的一頁!到他走你都沒 答覆,是不是也要有個說法啊!」

對王志華的斥責,M主任不做聲。

生平是「辭典加處分決定」

一月二十日下午,M主任一行再來談。這是第四次對話了。

話 題依然不變,主要是談「生平」。W局長拿出一本《中國共產黨名人大辭典》來,這是上世紀八○年代出版的,記載著歷代中央委員的簡歷。W翻開一頁,上面有 「趙紫陽」的條目,內容是他的出生年月地點和曾經擔任過的各種職務;又拿出一本中共中央十三屆四中全會決議,翻開「對趙紫陽同志處分決定」,說,「要是寫 生平,就以這兩份東西為素材。」

王志華說:「你別和我說什麼素材,我不知道這一段加那一段是個什麼東西。既然素材這麼明確,你們就把它加好了,弄成一個完整的文字給我們看嘛!」

M說:「你看,寫生平繞不開老人的錯誤,老人已經去世了,重提老人的錯誤,對老人不好,對你們也不好。是不是就不要寫生平了?」

娟娟說:「只要實事求是,這不是對我們好不好的問題。」

M再說:「不搞生平,我們可以在送別儀式的新聞稿上適當增加一些對老人的恰當的評價。」

王志華回答:「老人去世,你們的報導加標點符號才幾十個字?八十五歲的老人,一年都攤不上一個字!送別儀式的新聞稿,你們也拿書面文字來讓我們看,不能你說恰當就恰當啊!」

「中央決定不作生平,不討論」

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十點許,M主任一行人又來了。這是第五次對話。一開始,他就明確地說:「中央決定不做生平了,這個問題不討論了!」

趙家人站起來就要走:「不討論了你們還來幹什麼!如果是中央的決定,就請你給我們寫一個正式的通知。」

M很尷尬:「咱們還是要談談,要談談。」

王志華說:「短短几天,關於生平你們有三個版本了,開始說很快就可以拿給我們看,後來是以辭典加處分決定就是生平,現在又說是決定不做生平了,你讓我們怎麼想!父親作為有六十多年黨齡的黨員,過了十五年軟禁生活,怎麼就沒個說法!」

對方說:「畢竟紫陽同志情況特殊,和其他人不一樣……」

王志華追問:「不同在哪裡?是官不夠大?黨齡不夠長?」

這時,M主任說:「唉呀,你別老說十五年了。做為一個普通黨員,國家給了他那麼高的工資,那麼好的待遇……」

十 幾年來,對老人的境況趙家聽到過各種議論,卻頭一次聽到竟然還有人羨慕老人的工資!王志華對M主任說:「對呀,你可以都寫進去!寫上作為一個普通黨員,組 織上給了他很高的工資,很好的待遇,就是沒給他普通黨員的自由!你還可以寫上對他有六條規定,他執行得怎麼樣?都寫上嘛!」

六 條規定是一九九二年喬石來宣布審查結論時通知的,內容有:不許到人多的地方比如公園去;不許到沿海地區以及敏感的地方去;不許接見外國記者;可以去北京醫 院看病……等。除了這些限制行動自由的明確條例,我順帶說一下,趙紫陽是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二年的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他都沒有出 席大會。聽到新聞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他「請假」,他對家人說:「我可沒請假,將來這也是個事兒。」從一九八九年到二○○四年,十五年間召開了三次黨的 全國代表大會,換了三屆人民政府。按照黨章和憲法,至少進行了三次基層黨代表選舉和三次基層人民代表選舉。但這位共產黨員卻從沒有參加過一次黨代表選舉;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他沒有得到過「選民證」,沒有在人民代表選舉中投過一次「莊嚴神聖的一票」!是誰非法剝奪了他的公民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 法,趙家人能不能起訴當事人?

一月二十二日上午,除M主任外,還來了一個中辦人事局H局長,據說他是中直機關黨委副書記,趙紫陽八月二十一日和中辦談話時他也在場。

談了骨灰暫厝地點之後,又回到「生平」的問題,還是各說各的。M反覆強調三句話:第一是中央決定不搞生平,第二是以適當的方式搞治喪活動,第三句是會給老人一個恰當的評價。

趙家堅持一定要有個生平,對一個老同志、老黨員,應當有。對第二、第三句話,即對「適當的治喪方式和適當的評價」,我們需要事先有個了解。

中辦的人反覆表示希望儀式儘快舉行,甚至問:「如果不作生平,會不會影響送別儀式的舉行?」他的意思明顯地說,如果在不作生平的情況下開送別會,家屬會不會不參加?

王志華說:「喲,我還真沒想過。這事有聯繫嗎?我們目前的想法就是組織應當為老人作個生平,我們認為這很重要。」

M說:「你再考慮考慮,中央已經做了決定,我們還是要執行中央決定。」

王志華說:「第一,這個事不是黨員執行組織決定,服從組織紀律的事;第二,子女當中有人從來沒入過黨。」

「不寫生平是底線」

一月二十三日是一個星期天,老人辭世第七天。M主任來進行了第七次對話。

這一天,來人刻意要緩解前幾天的對立緊張情緒,增加一點溫情。M先說:「組織上對你們母親很關心,今後,只要老太太在世,這個房子還是你們家住,醫療呀,其他工作人員呀,都不變。她還是中組部管的老同志嘛。」

王志華說:「謝謝組織的關心。我們都自立了,有能力照顧好母親,只要按照規定保證母親的醫療,我們沒什麼其他要求。」

M主任再說:「關於骨灰,組織上同意你們先放在家裡。今後怎麼處理再和組織打招呼。」

W局長幫腔說:「你看,我們不是很快就達成協議了,對你們沒有什麼限制嘛!」

娟娟反駁:「你不要這麼說。正是因為你們的安排我們不能接受,才決定把骨灰放在家裡。」

M繼續說:「關於什麼人參加送別會的問題,家屬呀,生前友好呀,都可以來,其他人,只要你們提供名單,我們會儘量讓你們滿意,馬上通知他們。」

最後,又回到寫「生平」問題上。M主任說:「為什麼我們前面要說這麼多呢?就是為了咱們討論生平問題。」

王 志華:「你的意思是交換?這是兩回事嘛!關於這個問題,彼此的意見相互都很清楚了。你的意見,一是生平不寫,二是搞一個適當規格的喪事,三是給恰當的評 價。我們的意見,一是老人從入團算起,參加革命七十多年,組織上應當有個結論;二是對你們說的喪事的適當規格和對老人的恰當評價,我們要知情,不是你說恰 當就恰當了吧!雙方的觀點不是沒闡述清楚,而是解決不了。」

最後,M急了:「告訴你,不寫生平就是底線。」

王志華回敬他:「你要是這麼說,那我也告訴你,要求寫生平也是我們的底線。現在兩個底線碰在一塊了,你看怎麼辦吧!」

談話再次陷入僵局,兩位來客愈發顯得焦躁。

王志華說:「我看咱們不必再討論下去了。我們已經談了七次了!還是找一位更高層的領導、也許有更高的政治智慧的領導,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吧。」

幾天的商談沒有一點進展。趙家子女們越來越體會到,為趙紫陽作一個生平是當局難以跨越的坎兒。還有什麼辦法能打破僵局呢?有人建議就寫一個簡歷,寫明什麼時間擔任什麼職務,至一九八九年六月擔任黨中央總書記為止,不附加評價。但這個建議仍被當局否定了。

「生平和新聞稿是不一樣的」

一月二十四日晚上八點,中辦派車把趙二軍和王志華接到中南海的一個會議室,主持這次對話的是中央辦公廳常務副主任L,他年輕精幹,談話用詞準確,思路清晰。

這次談話雙方開誠布公,可以說談得很透。

L主任先說:「紫陽同志去世已經八天了,現在送別儀式還沒能舉行,很多事定不下來,我們就不能給中央寫報告。再拖下去,我們的壓力很大,你們的壓力也很大。」

二軍說:「我們沒覺得有什麼壓力。」

L 主任繼續說:「坦率地說,我們有個不可逾越的問題,即十三屆四中全會決議。不管是生平、簡歷還是其他方式,這都是不可繞過的。我們決定簡歷、生平都不搞 了。用發新聞稿的方式,對紫陽同志一生的工作,包括改革開放前期的貢獻給予一定的肯定。但是新聞稿也要提到四中全會的結論,因為這個結論是中央全會做的, 不提這個結論,沒有辦法向全黨交代。」

他一再說:「做生平和發新聞稿是不一樣的,你們聽明白沒有?」

王志華還是重複自己的意見。他說:「對六四,老人至死都沒有同意對他的處理結論,他多次向中央申訴。我們子女也和老人的看法一樣,我們相信歷史一定會對六四有個公正的結論。」

L主任不接話茬,也不反駁。

王志華繼續說,「第二,十五年的問題。老人多次說過,對不同意見的人,或者你們說的犯錯誤的人採取軟禁的辦法,監視居住的辦法,開了個很壞的先例!黨的紀律處分里有軟禁這一條嗎?刑法里有軟禁這一條嗎?何況是軟禁終身!對這件事是不是應該有個說法?」

L仍然只聽不答。

「第三,黨組織給一位老黨員辦喪事,沒有生平,甚至簡歷都沒有,這在黨的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這種做法會帶來什麼反應?」

L冷靜地聽著,委婉地說在新聞稿里會增加關於趙紫陽所做貢獻的文字,「相信你們看了會比較滿意的。」

二軍激動地說:「現在死個小貓小狗都要有個說法啊,何況對一個老黨員!連個生平都沒有,還談什麼滿意不滿意!」

L則反覆說,這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希望你們能體諒我們的工作層面,我們的壓力也很大……」

他反覆強調:「生平、簡歷和新聞稿是不一樣的,你們聽明白沒有?志華,你聽明白了沒有?二軍,你聽明白了沒有?」

L不是用上級要下級服從組織決定的態度來談喪事問題,而是通過懇切的言辭,竭力表示這個做法是當局費了一番思考才做出的決定。

話說到了這個份兒上,為了父親早日安息,趙家同意儘快為老人辦喪事。

中 辦負責人終於鬆了口氣。然而後來在送別儀式的具體時間、發放訃告的範圍和辦法、會場布置、懸掛輓聯等等問題上,趙家人仍遇到了種種阻礙。一個一個問題扯 皮,一個一個細節較勁,讓趙家人心生怒火,疲憊不堪。這其中暴露出來的國家機關某些工作人員媚上欺下的作風、面對真理的膽怯我就不在這篇文章中贅述了。

一月二十九日趙紫陽出殯,送別儀式還沒結束中央電視台就播發了新華社的新聞稿。

海外評述關注了新聞稿這個形式,但似乎都沒有領會箇中奧秘。

現 在,從我不厭其煩地詳述新聞稿的出籠過程中,各位讀者聽明白了嗎?我的理解是,第一,發布新聞稿不是當局的敷衍塞責之舉,而是深思熟慮之策。新聞稿名義上 的發出單位即責任主體是新華社,因而它不是正式的組織結論。中央迴避為趙紫陽作生平。這個舉措最重要的政治含義在於:十六屆黨中央沒有給趙紫陽蓋棺論定!

L 主任強調「繞不過去」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決議,給趙紫陽的定性是「犯了支持動亂、分裂黨的錯誤」。可是在所有官方文字中,「六四動亂」早已替換成「八九政治 風波」,既然「動亂」不存在,何來「支持動亂」?越來越多的民眾質疑:黨的總書記在會議上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何以成了「分裂黨」?十六屆黨中央沒有重複前 任中央對趙紫陽的誣衊不實之詞,也就沒有給自己背上政治黑鍋,顯然這是煞費苦心的明智之舉。

第二,儘管這個新聞稿的發出主體是新華社,但從形式到文字內容都是出自中央的慎重推敲。肯定趙紫陽在漫長的革命生涯特別是改革開放前期做出了貢獻,也應當是中央的評價。因此,封殺趙紫陽的名字、禁止談及趙紫陽功績的一切做法,可以認為都是違背中央精神的。

到二○○八年,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整整三十年了,據說中央正在籌備隆重的紀念活動。當年,圍繞真理標準的討論使當時的黨中央認真踐行實事求是的原則,這才有了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三十年。回顧改革開放的功績,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能繞開胡耀邦、趙紫陽這兩個輝煌的名字嗎?

十六屆黨中央迴避對趙紫陽作出科學公正的結論,那麼,十七屆黨中央呢?

我們期待趙紫陽早日得到一個能夠永載史冊的「生平」。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岩

來源:爭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