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什麼低學歷的人也能成為億萬富翁?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經濟社會中,但大多數人並不太理解經濟學。我們對經濟學的概念,大致的印象很有可能是這樣的:


【1】經濟學是談錢的,是一門專業,跟日常生活沒太大關係;


【2】經濟學可能比較複雜,我們不需要明白,也搞不明白;


【3】A經濟學家說過的話,一定有B經濟學家出來反對;


【4】經濟學家說沒有通貨膨脹的時候,大家都已經非常小心和緊張了;


當然,這種印象大致是對的。


現代科學總是從一些基本原理出發,然後,從一個人類的生活領域或問題領域入手,開始一個轉換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轉變,主要通過:高等數學的引進、建立複雜的數學公式,發明很多的專業詞語,使問題更加抽象化。


一句話,如果你看不懂,那就對了。


經濟學大致也是如此。比如,很有可能你不了解這樣的詞語:成本、比較優勢。但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或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對經濟學的使用,一直限制在經濟領域,這真是一種浪費。其實,其基本原理,也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每個人的生活。


經濟學貌似在談稀缺資源的配置。其實,也可以說是:在談選擇。


我對經濟學的大致印象是這樣的:經濟學,就是研究在有限資源或條件下,人會怎麼做?是什麼樣的動機決定了人會捨棄什麼,保留什麼?設計什麼樣的機制會導致一個基本可知的結果。


經濟學,是一種夢想和人性的遊戲。


因此,了解一點經濟學常識,生活可能會變得更美好。



【經濟學法則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大學生畢業後,就開始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考研。如果研究生畢業後,還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考博。


這種思路的邏輯是這樣的:學歷決定出路。學歷高,讀完書後,自然在社會上,比別人擁有更大的競爭力,更容易搶到一個可以獲得高薪的體面位置。


所以,不難理解,我們的整個中小教育抽瘋似地做題、考試,千軍萬馬要過獨木橋。


這種完全基於學歷競爭的策略,有幾個基本的常識錯誤:


【1】如今的學歷,已經跟能力不是一個概念。如今的企業,看重的是員工的能力和貢獻,學歷是次要的;


【2】考研或考博,要看什麼時候。大多數考研的人認為,延遲2年進入社會,自己有可能有更大的優勢。


人總想準備的充分一點,再面對工作選擇的機會。


想法是聽起來很有道理的,但讀研的成本,不在花費的學費上面,而是2年的時間,還有很多的機會成本。


試想兩個人,一個人讀研畢業,另外一個已經在某個行業有了2年的工作經驗,這種機會差異,很少被人注意。


如今的大學已經今非昔比,你能保證沒染上好吃難做的惡習前,趕快離開,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好歹在殘酷的生活面前,還能夠迷途知返,一切都還來得及。


越是怕離開的人,內心就越是掙扎,就越是不敢離開。學校是個避風港,只要能花著父母願意支付的錢,把工作能推多遠就多遠,直到你不好意思再推下去為止。


你會得到什麼呢?你付出了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可能連自信都丟了。


一個讀書人,最後把讀書當成整個一個生活了,不知道該說是愛好呢,還是說逃避呢。


書不是這樣讀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今天的膽怯和猶豫,總有一天,生活會讓你全部償還。


與其將來痛苦,不如現在就痛苦。年輕時痛苦會很快過去,而未來痛苦,可能就是一生的痛苦。



【經濟學法則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每個人跟劉翔跑110米欄都沒戲。因為他是世界第一。


但說不定有一天他退役後,我們中會有人做他的歌唱事業的代理人。跟著明星,某方面不一定比他強,但不一定比他賺錢少。我們在某方面比劉翔有比較優勢。


按照我們教育思維的理解:A如果比B學習成績好。那麼,A就比B更有出息。


這種競爭思維,並不能解釋一些真實的社會現象:為什麼低學歷的人也能成為億萬富翁?


通過考試成績篩選出來的人,大致基本上可以證明其自身的素質是不錯的。但這不是經濟社會運轉的邏輯。


經濟社會的運轉邏輯是這樣的:從給別人提供產品或價值的交換中獲利。


會讀書的人,通過層層選拔,最終占到了一個成功企業裡面的一個高管的位置。他通過企業的獲利,獲得自己的報酬。他個人肯定是非常的能幹。


而一個不太會讀書的人,也有可能創立一個成功的企業:他可能不太會記住書本上的東西,但有可能對市場非常敏感,人們需要什麼,市場需要什麼,他就去搗鼓什麼。不斷試錯是他的本性,他可能也不想是否符合MBA教材,或許MBA是啥也不知道。他們的腦袋裡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賺錢。自利的動機,總是使人對市場需求非常敏銳,他們找到了別人的利益所在,就找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


他自己懂得不多,但他知道哪些人懂,他目前需要什麼。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們召集在一起。在專業上不如別人,但是在整個系統的理解和掌控上,他可能擁有很大的比較優勢。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優秀學生還在大學裡學著談戀愛、散步的時候,他們已經灰頭土臉地失敗過很多次了。


當優秀學生開始滿大街為找工作而奔波的時候,過去的差等生,已經創業成功。然後,他們開始把優等生招聘進來,給他們打工。


正如並不是所有低學歷的人都可能成功一樣,學歷高的人一樣也會不成功。學歷是一種經歷,不是包票。


學歷也可能是一種成本,你能不能擔負的起,還需要仔細掂量。


學歷能證明你曾經學過些什麼,但它不能說明的是:如果你要成功,還需要哪些東西。


會讀書不一定是優勢,不會讀書也不一定就是劣勢。


生活已經向我們展示過了讀大學的客觀現實:


【1】很多人都可以讀大學;


【2】讀大學需要4年時間,還要很多錢;


【3】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是自己的事情,沒學到知識,不是大學的責任;


一句話,無論幹什麼,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埋單。所以,是否讀大學,不是一個人是否可以成功的理由。


讀書是有用的,但是,讀書也有成本。不計成本,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選擇。


相反,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眼睛發現機會,可以勇敢去嘗試,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思考別人的需求,同時也給自己帶來利益。即使他沒有讀過大學,但他已經擁有了企業家的精神,他可以通過創造和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從經濟社會的自然法則中,獲得巨大的財富。


所以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說的是一個自我認知和定位的問題。


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很簡單:如何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併合理利用經濟的規則來創造財富。


那種按部就班,習慣於占座和穩定的心態,可能並不是一個最有優勢的競爭策略。





我讀過很多經濟學的入門圖書,很多時候,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看著發暈。因為總有一種感覺:好像距離自己的生活特別遙遠一樣。


我需要的是這樣一種關於經濟學的圖書,它告訴我:經濟學會怎樣影響我的個人生活和行為。我不需要太多的經濟學名詞,我需要的只是一些立竿見影的常識。這些常識,也應該是一種洞見,能使我看見自己周圍的生活,然後恍然大悟。


我想,經歷了那麼多痛苦的閱讀後,我找到了這樣的一本非常接近我的想像的書:《經濟學常識》。這樣的一本簡單易讀入門讀物,估計高中生就能看懂。我最喜歡開頭和後面的部分,都是跟個人相關的經濟學常識。最重要的是,它離我們很近,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噴嚏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