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3次明確預報汶川地震遭壓制 學者斥地震局說謊

專家曾明確預報汶川地震但遭到壓制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顧問陳一文再斥中國地震局說謊


朱健國(廣東)


央視幫助陳一文批評中國地震局

「汶川5、12大地震」到底事前有沒有人預報?中國地震局負責人近日對媒體的說法是,既不可能,也從來沒有收到任何預報。但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陳一文則怒斥中國地震局此言為謊言,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明確說:「中國地震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2008年5月18日15時許,陳一文在通過電話向筆者說明有關背景後,又傳來了一段簡明的備忘錄。

5月14日,中央電視台CCTV9頻道英語節目有一個討論「汶川5、12大地震」的嘉賓訪談節目,在有關專家涉及到汶川地震造成如此巨大傷亡是否有個責任問題時,主持人楊瑞說,我們現在聯線一位權威人物就此發表意見,他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陳一文先生。於是陳一文通過電話用英語回答:中國地震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2006年三年來,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就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曾經向中國地震局提出過三次中期預測,特別是2008年5月3日,陳一文親手又向中國地震局發了一份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的預報。據陳一文所知,還有其他人也向中國地震局提出過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預測。但是,這些嚴肅科學的預報一再泥牛入海無回音,中國地震局的領導與中國地震預測研究所的所長們從來沒有就預報訪問過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他們地震預測的工作。因此,中國地震局的領導們現在稱也從來沒有收到任何預報,完全是胡說八道的謊言。

儘管當天晚上央視重播這個節目時,因壓力將陳一文上述意見刪除,但是由於當時的節目是實播,陳一文關於「中國地震局對汶川5、12大地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信息已通過央視揭露於全世界!陳一文至今堅持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符合「科學發展觀」。陳一文補充說,與「汶川5、12大地震」的實際震央相比,他們的預報在經度上只相差一度,基本準確。陳一文歡迎各媒體和網站轉載他的觀點——《陳一文顧問網站》(http://cheniwan.sea3000.net)上的《地震預測》專欄與《科學共同體及其規則》專欄中,有他對中國地震局的所作所為有大量評論與附錄。

據悉,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擁有曾準確預報了唐山大地震的一批著名專家,如郭增建教授、汪成民教授、耿慶國教授、黃相寧副研究員、徐道一研究員、徐好民研究員、張網厚研究員、強祖基教授、曾小苹研究員、錢復業研究員、趙玉林研究員和地震預測專家孫威等。

陳一文是孫中山的秘書陳友仁之孫

陳一文困惑的是,他不僅是個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而且出身名門,乃孫中山的秘書陳友仁之孫,周恩來宋慶齡、康克清當年或給他親筆寫信,或當面鼓勵他積極為建設新中國建言獻策,為什麼今日竟然不能將事關千萬人民生命的地震預報上達主管部門? 陳一文雖然屬於英籍猶太人(母親為猶太人,亦可稱英籍猶太人,猶太人以母親血緣為準),但對新中國感情深厚——祖父陳友仁既是孫中山先生親密的外事秘書、顧問,也是傑出的愛國外交家,曾於1926-1927年擔任廣州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27年曾與毛澤東、宋慶齡等人在漢口舉行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會議時合影;他雖然1942年出生於英國,1950年因父親陳依范(英籍新聞工作者、1938年與1946年訪問過延安,1947年協助新華社創辦倫敦分社)應邀來新中國幫助新華社開展對外宣傳工作,隨父從英國倫敦定居北京;1968年畢業於北京機械學院後,在原一機部撫順挖掘機廠從事生產勞動、技術革新工作、技術情報研究工作;1979調回北京安排在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工作;1980年代初擔任全國青聯一機部系統特邀委員;1981年至2000年,擔任〔美國〕嘉利華公司駐北京聯絡處首席代表,後為北京市凱利華信息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自1990年以來開始跟蹤調查研究中國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自主創新科技成果的發展及其遭遇的困難與阻力,2002年被聘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2004年又被聘為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現為義務扶持中國被壓制的科學新技術發明者的社會活動家和科技先鋒思想探索家。

熟悉陳一文的科技界人士說,陳一文先生近二十年來致力於地震預報研究,發表多篇關於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能源與環境、大氣污染、強子力學等問題的重要論文,在海內外產生積極反響,特別是其2004年以來多次被權威報刊文庫轉載的《中國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呼喚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中國必須走世界任何國家從未走過的新型能源環境發展道路!》等論文的核心觀點,深受科技界關注。

民間業餘地震預報研究者孫威被壓制

陳一文指出,民間業餘地震研究專家孫威,數次準確預測地震,遭專業的人士和機構壓制。

1、向地震部門預報四川的松潘—平武7.2級地震被壓制。1976年8月16日22點06分,在四川的松潘——平武地區發生了7.2級地震。孫威在在8月14日就斷定兩三天之內會發生7級左右的地震,用電話向包頭市地震辦和包鋼地震辦預報了,結果未被採納。

2、向地震部門預報寧夏的巴音木仁地區6.2級地震被壓制。1976年的9月22日8時,孫威和觀測點同事一起乘火車從包頭趕到呼和浩特市向內蒙自治區地震辦汪丹主任預報: 1976年的9月23日,包頭東部偏南200-500公里範圍內,可能發生5.5-6.0級地震,震央列度約為8度。此預報從1976年的9月3日就向包頭有關部門預報了,但一直不被採納。結果,1976年的9月23日04時07分3.8秒,在寧夏的巴音木仁地區,真的發生了6.2級地震,震央列度約為8度。

3、在地震局會議上預報天津寧河發生6.9級地震被壓制。1976年10月21日,孫威在赴京向國家地震局預報新震情報受阻後,給國務院寫了一封預報地震的信:黨中央、國務院、華國鋒主席,從我們包頭鋼鐵設計院地震觀測點得到的觀測資料表明,在11月上中旬,華北地區還有可能發生破壞性強震,望能予以重視。六天後的10月27日,孫威又在冶金部科技大會上代表和在京直屬單位地震觀測點負責人的匯報會上,準確預報:在11月7日到17日的10天內,中國可能發生兩次7級左右的地震,一次可能在京津唐地震老區,天津鋼廠要做好防震準備。

1976年10月30日,國家地震局劉英勇、衛一清等局級領導在木犀地河邊木板棚召開「京津唐地區震情分析會商會」,孫威在會上再次預報上述震情。但是會議結束時,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負責人否定了孫威的再次預報,宣布上報國務院的「會議記要」是:京津唐地區今冬明春沒有大於6級地震,京東南天津、寶坻一帶沒有大於5級地震。然而事實恰恰相反:1976年11月7日02點04分,四川鹽源泉西北川滇藏交界一帶發生了6.9級地震;11月15日21點53分,天津寧河發生6.9級地震,天津市第二毛紡廠正在交接班的工人全部遇難!老百姓氣憤地喊著,明明知道有地震還對老百姓保密,一氣之下砸了天津市地震局的牌子,還把砸壞的牌子倒掛在原地示眾。

更可憤的是,一如唐山大地震後,國家地震局沒有在任何文字材料上留下有多人曾預報過這次地震的痕跡,此次,國家地震局再次向上級和公眾隱藏了許多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曾準確預報過這次地震的資料。

據陳一文了解,地震局某些漏報地震致災後,或者地震系統內部堅持「地震當代能夠預測」的地震預測專家或民間地震預測專家提出了正確的預測而且被發生的地震所證實後,地震局至少數次向公眾隱瞞真實的情況,目的是使國家地震局「地震當代無法預測」的謬論能夠維持下去。

4、國家地震局曾肯定孫威研製發明的地震前兆監測儀器的先進性,後卻因私利而拒絕推廣應用。1977年2月16日,國家地震局下達005號文件稱∶「今年一月我局在山東省濟寧市召開土地電、土地應力測報地震經驗交流會,在這次會上包鋼設計院地震組介紹了地應力測報地震的經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會議建議建議在重點地震監視區擴大試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為此組建試驗小組,並邀你單位孫威同志參加此項工作……。」

1977年3月28日,國家地震局下達052號文件進一步稱∶「今年一月我局在山東省濟寧市召開土地電、土地應力測報地震經驗交流會。會議認為包鋼設計院研製的簡易地應力儀通過前階段實踐有預報大震臨震的苗頭,有必要選擇一些重點地區〔京津唐渤張、蘇魯皖、冀蒙晉交界地區〕進行觀測試驗。……試驗費用……,由局群測群防經費中開支。」並明確規定,籌建29個試驗點,以國家地震局文件的形式,正式立項。

在書稿中,孫威強調指出∶「這是對我發明的『包頭應力』的肯定,是對我們1976年多次成功預報地震的肯定。」

然而,不久,國家地震局在人事變動後,突然將周恩來主持制定的「群測群防」地震防範方針視為「文革遺產」,內幕卻因一些主流權威認為鼓勵 「群測群防」會給漏報震情的國家地震局帶來問責之災甚至有致命威脅,於是製造由頭將多年辛辛苦苦建立的全國地震群測點全部砍殺和「清理」,致使被實踐證明確實「有預報大震臨震的苗頭」的孫威地震預測儀器「英雄無用武之地」。而因包頭鋼鐵設計院地震觀測點屬於「群測點」被砍掉,海內外尊重的中國最傑出的民間地震預測專家孫威「下崗」待業,失去地震前兆監測試驗點17年。 直到1995年,遼寧省地震局兩位尊重孫威的地震預測專家升任有關職務,有權請孫威到遼寧合作繼續「孫氏地震預測法」試驗,「孫氏地震預測法」才重獲為民為國分憂的機遇。後來孫威得以在北京電業中學再建群測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又聘請孫威作為「客座教授」與長期合作共同實驗研究探索孫威儀器神奇性能的物理機制。

孫威還將「群測點」建到美國,在加州建了多個地震前兆監測點。

近年來新的科學實踐證明,孫威的儀器能夠在不同大陸〔亞洲與美洲〕、不同地質條件下的不同地區不斷重複對多次新的地震再次抓住他的儀器1975-1978年期間已經多次抓住過的「確定性地震前兆」〔即「地震不可預測」專家們承認他們始終未能抓住的可以用來預測地震的地震前兆〕:如1999年11月29日12時10分遼寧省岫巖5.6級地震;2000年1月12日7時遼寧省岫巖(偏嶺)5.1級地震;2003年5月28日19時09分21.6秒美國5.0級地震;2003年8月16日18時56分43.2秒內蒙古巴林5.9級地震;2004年3月24日09時53分45.0秒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5.9級地震;2004年12月26日08時58分55.2秒印尼蘇門答臘西北近海6.7級地震等。

三十年來,國家地震局一直對國內堅持「當代能夠實現地震預測」的所有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進行排斥與壓制。陳一文先生舉出20多個採用不同儀器、技術、方法實踐檢驗證明成就卓著的非主流地震預測專家。他們中的代表隊人物張鐵錚、沈宗丕、李均之教授、鄭聯達教授、呂大炯研究員〔旅美華人〕、壽仲浩〔旅美中國人〕、韓延本研究員、任振球研究員、孫威客座教授、王文祥研究員、楊武洋博士研究生、徐秀登教授、陶守正教授、宋松、劉承昌、李階法、高發金、郭寶昌,王斌、馬未宇等。不僅如此,國家地震局系統內所有堅持「當代能夠實現地震預測」具有創新精神的專家也都一再受到打擊與冷遇。地震局系統堅持「當代能夠實現地震預測」的代表人物包括:郭增建教授、汪成民教授、耿慶國教授、黃相寧副研究員、徐道一研究員、徐好民研究員、張網厚研究員、強祖基教授、曾小苹研究員、錢復業研究員、趙玉林研究員等。

為何孫威等許多民間業餘地震預測一再勝過了國家地震局專業地震預測?

陳一文認為,從1966年邢台地震央總結出了「小震鬧,大震到」經驗對震前有前震的許多地震的預測來講是成功的經驗。但是,遼寧省地震局以此成功地預報了1975年2月14日遼寧海城至營口7.3級地震後,國家地震局某些權威人士誤認為它是預測一切地震的經典模式。但地震的發生模式是多元化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以及1978年再次發生的海城地震前就沒有前震。1976年唐山地震前,雖然唐山地區許多群測點利用自己研製開發的「土儀器」監測記錄到清楚的地震前兆、其它地方張鐵錚、孫威等不少民間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根據自己抓住的地震前兆分析也報告自己的預測意見,皆因為不符合「小震鬧,大震到」模式,也不符合國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預報負責人梅世榮等人當時堅持認為華北不再有強震的判斷以及因而受到否定。唐山大地震悲劇發生之後,國家地震局梅世榮等權威一方面上騙中央,謊稱唐山大地震前毫無前兆,因而無法預測,拒不檢查自己背離「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群測群防」地震工作方針的嚴重錯誤所造成的不可原諒的後果,幾十年來卻一再搬出「地震不可預測是近幾代人也無法克服的世界性難題」陳詞,蒙哄公眾。

其實,1976-1978年期間,孫威等民間業餘地震專家的預測一再勝過國家地震局專業權威的地震預測,首先是因為他們研究開發的「土儀器」優於國家地震局專業隊伍的「洋儀器」:「洋儀器」在1975年海城地震前、在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1978年再次海城地震前未能夠監測到可以作為地震預測可靠依據的地震前兆信號,因而聲稱「沒有前兆」,而孫威等許多群測點開發的高靈敏度儀器卻能夠監測記錄到專業「洋儀器」根本監測不到的確定性的地震前兆,並且非常清楚,可作為地震預測的可靠依據。

此外,孫威等民間業餘地震專家的監測方法先進——國家地震局專業地震預測當時對許多地球物理信號採取的是「一天定時記錄幾個數據」的時點觀察法,而孫威等某些群測點的監測記錄方法更為先進——採用每天24小時不間斷連續記錄。遠遠勝過專業「洋儀器」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土儀器」,以及不會遺漏任何地震前兆信息的新方法,緣於孫威等敢於懷疑和挑戰傳統地震成因理論——現行的、傳統的構造地震理論,是以板塊學說為基礎,以觀測斷裂帶活動為目標,認為斷裂活動是地震的成因;方法是以監測地震活動性為重點,用前震序列及統計規律「以震報震」(小震鬧,大震到);指導思想是長期觀測地形變,認為地下能量需要很長時間的聚積,應力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使地殼發生形變直到被壓壞,能量突然釋放。有了這種片面的指導思想,就會認為一天只要定時記錄幾個數據就足夠了,用不著連續可視的自動記錄。殊不知這種長時間守株待兔的辦法,丟掉了對地震預測非常重要的許多前兆信息。

近十多年來,國家地震局儘管把衛星遙感、數位化遙測台網……等最先進的常規技術都用上,還是事倍功半,因為他們沿用的地震孕育觸發基本理論存在著嚴重的片面性、局限性和錯誤……。而且,採用更先進的數位化時,如果方法不得當,就會像國家地震局已經造成的惡果那樣,投資了數千萬元的數位化設備,某些重要的地震前兆信息卻已經嚴重失真,成為「垃圾信息」。國家地震局如果繼續迷信這些錯誤理論或過時觀念,即使再多引進現代化技術設備,也只會南轅北轍,事與願違。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地震監測先進的國家,半個世紀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這一點。

孫威等民間業餘地震預測專家採用的地震前兆監測儀器,大多是根據自己探索的新地震預測理論——追蹤前兆信息,循序漸進地逼近「龍頭」——自行新研製的,而國家地震局專業地震預測權威們則採用的是進口的或者仿製的傳統地震活動監測儀器。理論的保守,方法的因循守舊,形式雖洋但是實際上相對落後的儀器,國家地震局專業地震學權威們一再敗陣於孫威等民間業餘地震預測專家。

從1976年到2008年,整整三十二年過去了,孫威等民間業餘地震預測專家繼續遭到國家地震局專業地震預測權威們的排斥與壓制的狀態,竟然毫無改善!當年的壯年小伙孫威而今已成為白髮蒼蒼的古稀老人!孫威的《為唐山的悲劇不再重演》書稿,從2005年開始尋求有膽識的出版社,但至今因國家地震局無形壓力而被重重關口壓制難以問世!

掀起一個重新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熱潮

鑑於國家地震局今日對公眾監督的打壓,已從早期的只壓制不同意見者擴大到所有支持創新地震預測理論和實踐的網絡媒體,鑑於近期新地震不斷出現,不斷漏報,「汶川5、12大地震」後國家地震局仍然拒絕反思,陳一文對國家地震局的嚴厲批評和對建立科學民主的中國地震預測監督和問責機制的深切呼喚,更顯得切中時弊,極其可貴,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的支持與尊敬。據悉,已經有人認真考慮,要依法狀告國家地震局,提出不作為瀆職行政訴訟,追究其長期壓制地震局系統內以及民間業餘地震專家、逃避公眾合法監督的法律責任。

對於陳一文的工作,唐山大地震悲劇的研究者、知名作家張慶洲先生(著有暢銷書《唐山警示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高度評價道:陳一文對中國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跟蹤調查研究與社會活動工作的意義不亞於中國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群體的地震預測研究工作本身!

可以說,只有在科學民主的中國地震預測監督和問責機制建立健全之日,「汶川5、12大地震」悲劇才可能終結。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悲劇在於三十年拒絕反思地震預報中的思想專制——2006年紀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時,只知歌頌重建唐山的豐功偉績,而毫不反思追究當年對科學預報的殘酷壓制——如果「汶川5、12大地震」仍然堅持唐山大地震預報中的思想專制,那麼中國人民只有永遠在唐山大地震悲劇之中徹底控制地震之災之時。

能否通過「汶川5、12大地震」的驚醒,迅速掀起一個重新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熱潮,將地震預測中的專制者一併追究責任,由此追究「汶川5、12大地震」的壓制科學預報的專制者?如是 ,中國人民可能會少受一點天災人禍!

2008年 5 月 18日於旅途

陳一文∶ 職稱∶工程師 男 民族∶漢 祖籍∶廣東中山

1942年出生於英國牛津,無黨派人士。2002年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顧問、2004年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主要貢獻∶

1990年以來,跟蹤調查中國特色原始創新天災預測研究者實踐、研究及其困難與阻力。促進國內外天災預測研究者之間交流與合作,向國外推介中國特色天災預測經驗,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向中國地震局前任宋瑞祥局長及現任陳建民局長及氣象局領導寫信提出改進地震預測與氣象預測、防災減災多方面建議。

2003年以來,開展對中國當代科技創新發展、困難與阻力跨學科綜合研究。

2004年以來,擴展對能源與環境問題,大氣與水的污染問題、嚴重缺水等問題開展研究,主張「對人類大規模經濟活動、能源短缺、大氣污染、全球溫室效應、水污染與缺水問題交織在一起的開放式複雜巨系統問題及能源結構調整對其影響必須做整體綜合性分析」,成為在中國揭示大氣「氧氣枯竭」是「能源與環境」複雜巨系統核心問題的首位學者。

2005年,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信息網》〔www.chinainfo.gov.cn〕主頁開闢《陳一文先生就解決中國能源和環境問題與網友討論》專欄,發表陳一文160多篇跨學科綜合研究系列文章∶

主要著作∶

1) 《中國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高速健康發展呼喚向傳統科學技術基本理論提出挑戰的科技創新成果》

l 中國科學院《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4年第2期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管理》2004年第9期全文轉載。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中國當代思想寶庫》第九篇《科學學》收錄本文「修訂版」,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評為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2006年6月中國檔案出版社六卷書《中國科技創新精典文庫》第一卷《科教興國》收錄該文「補充修訂版」,被中國科技報研究會、中國檔案出版社評為優秀論文。網頁∶http://sea3000.51.net/yousi/huhuan.php

2) 《減少發生對挑戰性科技創新成果壓制扼殺的二十四項對策》。

l 本文為作者2006年10月在《2006 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網頁∶http://www.zsr.cc/ExpertHome/StudyDatum/200610/50512.html

3) 《對人類大規模經濟活動、能源短缺、大氣污染、全球溫室效應、水污染與缺水問題交織在一起的開放式複雜巨系統問題及能源結構調整對其影響必須做整體綜合性分析》;

網頁∶http://168.160.12.21/topic.aspx?id=12021

4) 大氣「氧氣枯竭」是比「全球溫室效應」對人類持續健康生存造成更為嚴重危害的惡果》;

2006年10月30-31日舉行的第三屆〔上海〕環保與新能源國際論壇論文集發表該文。

網頁∶http://sea3000.51.net/yousi/yangkujie.php

5) 《「氧氣枯竭」是對人類已經實際發生的現實危害,不是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

網頁∶http://168.160.12.21/topic.aspx?id=11832

6) 《對傳統能源以及新型替代能源進行綜合分析科學評價的十八項評價指標》;

2006年10月30-31日舉行的第三屆〔上海〕環保與新能源國際論壇論文集發表該文。

網頁∶http://www.intellectual.com.cn/zsrAttention/ResourceExpand/200611/53039.htm

7) 《中國必須走世界任何國家從未走過的新型能源環境發展道路!-- 我的「能源與環境」問題科學發展觀》〔網頁∶http://168.160.12.21/topic.aspx?id=13485〕其中包括∶

《中國環境污染至今繼續惡化沒有獲得有效遏制的首要根源?》

網頁∶http://168.160.12.21/topic.aspx?id=13429

《從理論上必須搞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自由化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區別!》

網頁∶http://168.160.12.21/topic.aspx?id=13428 等60篇文章。

8) 《從中國人十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遭遇的阻力、尷尬與問題看政府在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中應主動發揮的積極作用》;網頁∶http://168.160.12.21/topic.aspx?id=13848

9) 陳一文致中國地震局陳建民局長的信〔2006年8月10日〕

網頁∶http://qxg.com.cn/n/?fc=nd&cid=6&nid=8300

10) 當代占主導地位的地震學基本理論相互衝突不能自圓其說〔國外篇〕-- 依據這樣的基本理論沒有資格否定各國地震預測實踐研究者地震預測領域的進展與成就。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2006年11月在北京舉行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

網頁∶http://www.zsr.cc/ExpertHome/StudyDatum/200611/52743.html

陳一文2004年以來發表的文章綜述介紹∶http://sea3000.51.net/yousi/cheniwan.php

陳一文的祖父陳友仁是孫中山先生親密戰友、醞釀製定「聯俄聯共、扶助工農」政策的參與者、國民黨著名左派人士與愛國外交家〔1926-1927年任廣州、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27年對收回漢口英國租界做出外交鬥爭上的重大貢獻;1941年在香港被日寇抓住軟禁起來,1944年軟禁中去世於上海〕。其父陳依范是一位國際主義者,又是外國籍中國離休革命幹部〔英籍華人新聞工作者、1938年與1946年訪問延安;根據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要求,返回英國於1947-1949年協助新華社創辦倫敦分社〕。陳一文的母親是一位熱愛中國的英藉猶太人、英共黨員、英國工人日報記者。1950年初,其父應邀到北京投身新中國的對外宣傳事業時,將當時8歲的陳一文從倫敦帶到北京,自此他在中國已經生活、學習和工作了56年,親眼目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所有變化。陳一文的伯夫陳丕士去世前為香港大律師,全國政協香港地區特邀委員。

陳一文的心願∶繼承前輩傳統,胸懷中國人民放眼世界,促進中國天災預測、防災減災、挑戰性科技創新、環保與真正綠色能源發展為全球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電子郵件∶cheniwan@263.net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原載議報第355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