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郭泉:溫家寶 接下來金融地震 能挺得住嗎?

郭泉:民主先聲230:溫家寶先生,接下來的中國金融地震,中國能挺得住嗎?

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10時15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在人民大會堂三樓中央大廳與採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

12點11分,溫家寶先生在回答美國彭博新聞社記者的提問的時候,說:「最近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造成美元貶值,幾次降息,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已經達到每桶110美元,這對世界的股市也造成很大的影響,出現了震盪。我對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的經濟十分關注,而且深感憂慮。」

根據我對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的所謂的次級貸款問題的研究,我認為,溫家寶先生對美國經濟「深感憂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溫家寶先生要「深感憂慮」的是中國經濟

2005年6月美國銀行投入30億美元成為中國建設銀行的戰略投資者,現在這些股權按市場價格計算已經上升到190億美元,從帳面價值來看,增加了160億美元;另外按照當初的協議,美國銀行還可以選擇將在建行持有的8.5%的股權上升為19.9%,這個選擇若兌現可折合約160億美元。兩者相加,美國銀行在建設銀行的潛在獲利共約為320億美元。

這些數據與2005年的30億美元相比,已足足超過10倍。這也足以彌補美國銀行在次級貸中的損失。

次貸危機(次級按揭貸款)給美國金融行業帶來的損失為400億美元以上。美國銀行在次貸市場的損失將近40億美元。雖然次貸風波對美國銀行業影響很大,但美國銀行在中國的投資獲利卻足以彌補這一損失。

美國銀行財務長普萊斯稱,美國銀行從建設銀行的投資中潛在獲利約320億美元,足以抵消其因美國次貸造成的近40億美元損失。

次級貸款是指那些放貸給信用品質較差和收入較低的借款人的貸款。

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信用低的人申請不到優惠貸款,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兩個層次的市場服務對象均為貸款購房者,但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3%。

由於信用不良或不足,次級貸款的借款人往往沒有資格獲得要求借款人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優惠貸款。放貸機構之所以願意為這些人發放貸款,是因為次貸利率通常遠高於優惠貸款利率,回報較高。這種貸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會不斷提高。

次級抵押貸款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由於它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不符合抵押貸款市場標準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務,所以在少數族裔高度集中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受歡迎。

次級貸款對放貸機構來說是一項高回報業務,但由於次級貸款對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較優惠級貸款低,借款者信用記錄較差,因此次級貸款機構面臨的風險也天然地更大。

的確,美國最近兩年是出現了次貸問題,但是,美國的次貸是國內問題,其實中國的次貸問題卻更嚴重,而美國可以「堤內損失堤外補」,而中國找誰補呢?只有中國人民來痛苦地承擔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後是怎麼從中國獲得補償的。

2005年建行5月27日發布公告,美洲銀行將行使認購期權,在6月5日前向中央匯金公司購入60億股H股,交易價格是2.42港幣,而建行H股當日收盤價為6.65港幣,折價率高達63.60%。

按照建行與戰略投資者之間的協議,第一個入股的美國銀行除了直接以1.15元購股以外,還被授予一大筆認股期權。根據協議,美國銀行可以通過期權購入的股本數目總數應該為52.70714億股。根據期權的價值規律,這份長達5年的期權協議有可能為美國銀行提供難以預測的獲利機會。

2005年6月17日,建設銀行與美洲銀行訂立投資協議及戰略性協助協議,獲9%股權;同年8月29日,作為建行大股東的匯金公司又與美洲銀行訂立股份及期權收購協議,再獲最高19.9%股權。美銀持有建行191.33億股的成本不超過240億港元,以目前6.7港元的價值計算,這部分股權市值為1282億元,在股權投資上美銀目前帳面贏利為1042億元。如果美銀增持至19.9%,理論上可以增持的股份達到273.71億股,若以2.52港元的行權價計算,按照公告當日收盤價計算,這部分的帳面贏利可以達到1100億元以上。美洲銀行還可以通過拋售過解禁期的舊股低價吸股,進行無風險套利。

滙豐銀行2001年以每股2.49元人民幣入股上海銀行,獲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報,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資,並擁有了上海銀行8%的股份。後,滙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價格為每股1.86元,美洲銀行入股建行的價格是每股1.17元,蘇格蘭銀行入股中國銀行價格為每股1.22元,工商銀行的定價只有1.15元。外資銀行購買的中國國有銀行的每股價格越來越低。

中國的各大國有銀行的每股價格之所以這麼低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各大銀行在接受外資機構購買國有銀行的股權之前,已經經過幾次不良資產剝離和注資,中國的國有銀行甩掉了包袱,輕裝上陣,這是外資機構熱衷參股國有銀行的一個重要背景。

國內銀行剝離數萬億不良資產,背後是全社會付出了代價。核銷壞帳之後的國有銀行得以輕裝上陣,未來的利潤有了保證。外資其實完全是坐享其成。

滙豐銀行以每股1.86元入股交通銀行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交通銀行怎麼一下子從虧損19億元多的醜小鴨變成了盈利46億元的金鳳凰了呢?事實上,交通銀行在滙豐入股之前,已將不良資產剝離出去並進行了財務重組,以使上市後有個好的財務表現。

例如,某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外方股東根據協議對管理公司股份要增持到49%。不到5千萬元的一次性投資,未來每年可以持續地從中國拿走6億元的財富,相當於20.44萬中國農民為外來資本所在國每年生產的3.07億噸糧食。如果中國設立20家類似的基金管理公司,未來每年匯出境外的財富將達到120億元人民幣!」

再如,滙豐銀行以每股1.86元入股交通銀行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交通銀行怎麼一下子從虧損19億元多的醜小鴨變成了盈利46億元的金鳳凰了呢?事實上,交通銀行在滙豐入股之前,已將不良資產剝離出去並進行了財務重組,以使上市後有個好的財務表現。當然,這些好的財務表現的一部分,很輕鬆地奉獻給了海外銀行。

這說明發行當初定價過低,按市淨率定價時根本沒有考慮交通銀行覆蓋全國中心城市與國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戶等無形資產,導致本該由國內投資者享有的無形財富白白地被外資瓜分了。

較低的入股價格使得境外戰略投資者們在中國金融股身上享受著暴利。據一項市場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狂賺了7500億,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的銀行身上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不過,這樣的數字還在不斷地增長。

世界銀行的一期《中國經濟季報》認為:新股發行定價嚴重偏低意味著國家損失。該報告毫不客氣地說,原始股投資者是受益者,但大多數原始股都被機構投資者和其他大投資者持有,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層也從中獲益。

撇開金融股上市定價高低不說,在「配售到原始股的」機構投資者之前進入這些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世行報告指出,中國銀行(4.76,0.03,0.63%)股被賤賣。

那麼,海外銀行真的向中國的國有銀行和其他金融企業投資了嗎?

從主權國家的角度分析,外國是以虛擬的貨幣符號換取中國金融企業現實的股權甚至控制權,並分走巨額財富。其實從來就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投資,真實的遊戲過程是:外資投入於國內商業銀行的資本金是美元或其它外幣,而這些僅僅是代表財富的符號,外資並沒有動用實際的物質資源。商業銀行的外幣資本金並不能用來放貸款,只能用於境外國債投資等,主要是購買美國國債,獲得很低的利息回報。例如,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分別以3500萬美元投資中國平安保險11年共獲得了9.7億美元的回報,但中國取得的3500萬美元資本金買成美國國債,11年只能取得大約1500萬美元的收益。

業內人士稱,美元完成一次中國之旅之後回到了美國,同時帶走了中國金融業的股權。

世界銀行的一期《中國經濟季報》認為:新股發行定價嚴重偏低意味著國家損失。該報告毫不客氣地說,原始股投資者是受益者,但大多數原始股都被機構投資者和其他大投資者持有,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層也從中獲益。

撇開金融股上市定價高低不說,在「配售到原始股的」機構投資者之前進入這些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世行報告指出,中國銀行(4.76,0.03,0.63%)股被賤賣。

國內金融業在像拍賣溫州鞋子一樣競相拍賣金融股權,這將會帶給中國金融業災難性的後果。

日前,余雲輝等學者在《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一文中發出警告,將外資可以在中國本土「攻城略地「的基本路線圖為八步:

第一步,小比例參股,進入董事會,了解被投資企業情況,同時了解和掌握所在行業趨勢和市場狀況;

第二步,通過增資或收購等途徑把持股比例提高到離控股國內金融企業僅有一步之遙的某個臨界點(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過外資所在國的政府向中共政府施加壓力,藉助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使外資機構所持有的人民幣資產(金融企業股權)升值;

第四步,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國內需求因財富外流卻難以提高,最後導致宏觀經濟環境逐步惡化;

第五步,在中國宏觀經濟環境逐步走向惡化的過程中,人民幣匯率已經處於高位。此時,外資機構通過政府組織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國開放資本帳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

第六步,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權不僅分紅豐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雙重收益,外資再通過金融企業上市減持股份,並把投資和利潤兌換成為外匯撤離中國。

第七步,當這種撤離行動變成一種一致行動時,人民幣不得不大幅度貶值,國內金融危機爆發。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機和人民幣貶值之際,境外機構再將外匯回流兌換成人民幣,並進一步增持或收購中國金融機構股份,達到控股目的,完成對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控制。

事實上,就目前來看,人民幣大幅升值、通脹壓力下,外資進入金融業帶來危機的某些徵兆已經顯露。這實際上是一場「金融地震」。我的地震預報是3年內發生。

中國新民黨 代主席   郭泉
QQ:115659144   Skype:gwnguoquanMsn:duidui63900@hotmail.com
手機:13151423196  郵箱:duidui6390@ 
通信地址:(210097)南京寧海路122號南師大文學院郭泉收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首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