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人的文藝復興 恆古承襲的皇家冕服

作者:



唐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中著冕服的晉武帝司馬炎。

冕服是中國古代帝王、官員的禮服,通常在祭祀時穿著。冕服等級從高到低分為六種,稱為「六冕」,以花紋種類數量相區別。君王根據不同的祭祀對象,穿著不同的衣冠服飾。

據《周禮.春官.司服》載:「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小祀則玄冕。」


漢代冕服分解。

帝王穿著具有深刻含義

帝王穿冕服時佩戴冕冠。冕冠上有一塊板,做成前圓後方形,戴在頭上時後面略高一寸,使冕冠呈向前傾斜之勢,以示帝王向臣民俯就,真心惦記臣民、尊重臣民。前後有成串的垂珠,一般為前後各十二串。根據禮儀的輕重、等級差異,也有九串、七串、五串、三串之分。每串穿五彩玉珠九顆或十二顆,穿用的線為絲線。冕冠戴在頭上後,須以簪子從一孔穿髮髻再由另一孔穿出來固定。戴用者耳上方還有垂下的兩個小珠,主要是提醒君王不要輕信讒言,這同冕板向前低就的戴法一樣,都有深刻含義。

帝王十二章紋沿用兩千年

東漢以前,章服制度作為皇家禮儀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還沒有正式確立。東漢永平二年,確定漢代的服制。此後,十二章紋作為帝王百官的服飾,一直延用了近兩千年。

十二章紋圖案是中國帝王的專有紋飾,用在帝、後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這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這十二章紋自出現開始,雖歷經兩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義深刻,始終保持著原始的形態,幾乎沒有改變,這也是其他普通裝飾圖案無法比擬的。


「十二章紋」就是以十二種固定的紋飾,或畫、或織、或繡在天子及諸侯的官
 
服上。一種紋飾稱為一章,並以飾章的多寡來表示等級,而且一章有一個含
 
義。十二章紋是中華皇權的神聖像征。
 

中國章服制度影響日韓

中國的章服制度對周邊地區也有深遠的影響。唐代,冕服由遣唐使傳入日本。在文武天皇大寶元年(七零一年)發布的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天皇在正式場合需採用類似十二章紋冕服的「袞龍御衣」。聖武天皇在天平四年(七三二年)正月首次在正式儀式上以冕服為禮服。此後,冕服最終被確定為日本正式禮服。

明代,中國同朝鮮王朝為宗藩關係,朝鮮國王許穿明代親王等級的冕服,飾九章紋,上衣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部,火、華蟲和宗彝在兩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蔽膝、佩、綬等配件,成為韓國傳統宮廷服飾流傳至今。◇


韓國傳統宮廷服飾展示。韓服其實是中國明朝人穿的一種禮服。(大紀元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新紀元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