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心系甕安 大陸網民與中共爆發網絡大戰

——楊寬興:由甕安事件看輿論封鎖註定的敗局

2008年6月28日,就在眾多讀者和網友翹首等待的陝西華南虎案即將公布官方結論的時候,發生在貴州甕安的民變顯然降低了這場長達8個月的網絡爭論的被關注程度,儘管傳到網絡上的只是少得可憐的文字和圖片,但甕安民眾大規模聚集和燒毀政府大樓的新聞還是迅速占據了中文網絡的空間。

由於官方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言論控制手法,加上正處「敏感」時期,除新華社簡短的定性文字外,傳統媒體對這一事件不置一辭,而網絡控制也在第一時間就啟動了封鎖程序,因此,許多人在消息上網後幾個小時才開始留意到這一事件的發生。6月28日夜,按照一般習慣,我登陸百度甕安吧搜索信息,卻見網友正痛罵該貼吧吧主胡亂刪帖,當然,這樣的罵帖也會很快被刪。這時候,我看到一位網友向吧主發問:「我的帖子只是找人的啊,請幫我恢復好嗎?」緊隨著一痛對吧主的跟帖亂罵後,吧主現身了:「樓主, 等過幾天你再重新發, 現在我也不知道怎麼弄,現在是百度瘋狂地『和諧』,我也找不到你的帖子,在這裡向你道歉了。」 這時候,從各地趕到這個偏僻小吧的網友才知道怪錯了對象。不久,這位叫作「臨望藍天」的吧主又發帖稱:「我沒刪過誰帖子,甚至連我自己的帖子都被和諧,我能說什麼?」到了29日上午,再次登陸甕安吧的時候,發現吧主的名單里已經沒了這位「臨望藍天」網友,由於不滿言論管制,他辭職了。
    
    6月29日,網友開始大規模發帖討論甕安事件,國內著名的BBS一律對有關甕安事件的消息「殺無赦」——或者通過預先審帖阻攔,或者在網友上貼後迅速刪除:凱迪網絡轉載新華社報導的帖子幾小時內跟帖就接近200頁,終未能避免被刪除的命運;天涯社區則展開了一場版主與網友的大規模廝殺,至本文書寫時為止,這一廝殺仍在繼續,天涯網友有關甕安事件的帖子一般會在幾分鐘內被刪除(短的甚至存活時間不超過30秒)。
    
    可以說,在突如其來的甕安事件面前,網絡管理當局和各大網站動用了最大的刪帖能力,而網友的發帖和跟帖也毫不示弱,有的帖子就一句話:「累死版主!」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較量幾乎會讓各大網站管理者的神經崩潰,在他們的背後,則是網絡管理當局的嚴令和監視,為了一個甕安事件,真不知要花掉多大的代價,有數據說2007年中國用於網絡控制的費用是1000億元,今年的數據肯定會大大增加,其中也少不了甕安事件的貢獻。
    
    那麼,動用這樣的控制力量之後,網絡輿論控制的效果如何呢?
    
    表面來看,各大網站一片「和諧」,基本看不到有關這一事件的報導,但各大BBS的登陸者都會通過網站與網友的火拼意識到有不平常事件的發生,對他們來說,這就夠了,一個連結地址就能讓他們看到6月28日發生了什麼。在甕安事件的信息傳播中,中小BBS、MSN、SKYPE、QQ、QQ群以及海外中文網站的存在,都使網民可以很容易了解這一事件的進展。
    
    這些自嘲為「不明真相」的網民在了解真相的過程中,開始將言論管制當作甕安事件的一部分來進行譴責,在網友們看來,整個的輿論管理體系已天然地站到了甕安無良官員的一方,因而成了他們抗議和聲討的對象,於是,一起地方性的突發事件上升為對整個國家制度的控訴。
    
    事實上,甕安事件並不令人感到奇怪,也不特別惡劣,此前的漢源事件、大竹事件、汕尾事件等,同樣都是由官員侵權引起民變,民變引起彈壓,爾後是大量的網絡譴責與抗議。不過,甕安事件卻有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方面,排名世界第一的網民數量由甕安事件中的網絡抗議得以體現,另一方面,網民表現出的憤怒超乎尋常,過去那種「中央是好的,地方官員亂來」的批評基本沒了市場,太多太多的網民由這一地方性事件起,直接「惡毒攻擊黨和政府」,《國際歌》、《國歌》的歌詞被反覆上貼,又被反覆刪除,八九民運及六四的圖片被大量傳播,甚至出現大量針對奧運的抵制言論……
    
    如果說甕安事件是一場騷亂的話,由此形成的網民抗議可以說成了一場「網絡暴亂」,這一點是值得中共管理當局和研究中國網絡輿論的人士特別注意的。根據兩天時間的觀察,我可以斷言,甕安事件後的網絡輿論表明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要求達到一個新的階段,對甕安事件的抗議其實是各種民怨的匯集,這種網絡抗議已有向現實轉化的跡象。面對如此強大的民間呼聲,如果當局仍然依照舊例簡單打壓,實際是向民眾表達頑固拒絕政改的態度,很可能導致民間的絕望和行動,最終堵死社會和解與合作的通道。
    
    從孫志剛事件起,經由李尚平案、黃靜案、高鶯鶯案、「紙老虎」案等網絡輿論事件,甕安事件後的網絡言論聲浪已達到這樣的規模,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開始形成挑戰政府權威的能力,我們無法預言這樣的規模粗要達到什麼程度才會引起民眾的現實連動,但照此發展下去,臨界點或許不久將至,那時候,當局將失去與民間和解的主動權和最佳時機——這並非危言聳聽,胡溫皆為網民,自可親身體驗以形成判斷。
    
    顯然,由於不可能有效阻攔信息的流通,又不可能對眾多言辭激烈的網友一一懲罰,通過輿論管制手段製造社會和諧表象的傳統做法已經失效,對當權者來說,與其以「堵」而將民眾推倒政府的對立面,不如以開放的態度共同面對中國社會轉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首先給社會以知情權和言論自由,否則,輿論管制的壓力鍋隨時可能因某一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而引爆。
    
    當聚嘯的民意越來越清晰地展限出行動的欲望,當權者可能真的需要改換政治思維了。
    
    2008年6月30日晨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