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北大清華將被港校掃成二流 時日屈指可數

「北大、清華作為一流大學的日子屈指可數。」7月2日,《財經時報》報導說,針對旅美學者薛涌「北大、清華將被香港的大學掃成二流」的斷言,雖然各界還有不同的看法,但從今年香港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猛增來看,這絕對不是杞人憂天。畢業於北京大學的青年學者譚五昌認為,北大、清華將被香港的高校掃成二流,從理論上來說不是沒有可能。因為作為北大、清華最具品牌影響的人文精神與師資力量正在削弱。

從大學的品牌價值來看,北大、清華的確在走下坡路。僅從畢業生就業情況而言,北大、清華就已不占優。清華大學應屆畢業生中有70%的本科生還沒有實現就業簽約;在北大應屆畢業生中,有88人爭聘北京郊區的村長助理,其中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碩士生,清華也有近40名學生參加競爭,博士和碩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而香港大學發布的 「2005年度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該校99%的畢業生就業或升學,平均月薪1.4萬多港元,最高月薪達7.4萬多港元。僅此一條,對國內一流學子的吸引力就遠勝北大、清華。

「不拘一格招人才」,曾是北大、清華的良好口碑,然而,海南高考狀元李洋僅僅因為在海南就讀未滿兩年,就被清華取消了錄取資格。而香港城市大學則向李洋伸出了橄欖枝,不但錄取了他,而且頒發李洋合計44萬港元的獎學金。李洋的高考移民身份,乃是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導致的結果,清華何以沒有容納他的胸襟?對比之下,不難看出清華、北大與香港的大學在「不拘一格招人才」方面的距離。

師資也是一大因素。在上世紀30年代,大批的國學大師在北大、清華等學府任教,但在近幾年,具備如此人格魅力與學識影響的教授講師似乎少之又少,大學精神與師資力量都在削弱,學術浮躁氣氛濃厚。而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兼博士生導師的陳丹青,由於始終不能適應「學術行政化」的教育體制,被迫選擇離開。

近年來,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都在爭取擠進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但是,他們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又常顯得匪夷所思。北大校長許智宏說:「當北大校長几年,我最苦惱的是,不知道每年國家到底會給我多少錢。創世界一流大學是個爬坡過程,不能走走停停,國家應該繼續加大投入。」毫不掩飾要錢的意願。

那麼,建世界一流大學到底需要多少錢呢?20世紀初,芝加哥大學只用了20多年及稍微多於5000萬美金的資金就辦成了世界一流大學(《中國教育報》 2004年8月9日)。事實上,從1999年起,教育部開始推出實施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財政傾斜政策,每年增加的投入約為100億元,清華、北大各自分得18億元。如今,我們距離世界一流大學依然遙遙無期,顯然,我們真正缺少的並不是錢。遺憾的是,我們的校長們卻把心思花在了向國家伸手要錢方面。

來自香港大學的挑戰將北大、清華的弊端進一步暴露了出來。倘若這依然不足以令北大、清華自省,那麼,它們被掃成二流大學,不過是時間問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紅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