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重演的歷史 那輛該死的自行車

  如果衣食無憂,誰會在這樣一個人類歷史上經典的"共產暴民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里操這樣的營生?

 

某校百名學生打死兩小偷現場(震撼組圖)

學校開學不久,在午後有同學發現樓下車棚有兩個猥瑣的男子在用工具撬他的自行車鎖,一個男子已經推著一輛站在旁邊,於是他急忙喊樓下 走 過 的 同 學 攔住 偷 車 賊。

  當他們下樓時,兩小偷已經和路過同學 發生抓扯,小偷更是抽出了匕首威脅同學,揚言要報復。並氣焰很囂張地推著那輛車要走.圍觀的同學及時撥打了110,並有同學開始通知學校保衛科。但是在此短暫的時間中,小偷和同學的衝突進一步升級,小偷和車主已經打了起來,圍觀同學和樓上下來幫忙的同學將小偷群毆在車棚下,另一個想跑,也被同學攔住打翻在路上。後來形勢失去控制,越來越多的同學參與到毆打小偷的行列,當警察來時,後來死的那小偷當時已經不行了。





*******************************

 (原創)我們公司抓到的偷單車美女,真是可惜啊!

  我們公司很大,騎車的人很多,當然丟車的也很多。以前偷車賊也抓了不少,可是昨天抓到的這個,可真有些讓人大跌破眼鏡了!從長相和身材來看,的確算得上美女了。可是。。。現在,做點什麼不好,非要來做賊,偷單車賣能賺幾個錢啊??

  捉賊拿髒

  

  再來一張犯罪嫌疑人和證物

  

  美女偷車賊,看著表情,似乎習以為常。

  

  交待犯罪過程,還是那副表情

  

  現在,她應該在看守所等候處罰吧。確實覺得有點讓人痛心!

  據她交待,她是和男朋友兩人一起作案,被我們公司保全發現後,男的跳牆跑了,拋下她一個人。

  以上照片全部為真實記錄,絕非作秀。我們公司是廣東順德的一家知名企業,該嫌犯是在微波爐公司車棚盜竊被抓。

*************************

偷自行車的人

 2001年王小帥在北京拍攝了他的《十七歲的單車》,兩個少年圍繞著一輛自行車發生種種事件,青春躁動而又無奈,在這部彩色電影中,展現了中國青年成長的煩惱。然而在54年前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旗手柴伐梯尼與德·西卡描寫了一個他國中年生活的苦澀。他們推出了震撼西方影壇的《偷自行車的人》(《The Bicyle Thief》),以黑白的影像刻畫了中年男子裡奇的生活境遇,同樣圍繞著自行車,但它講述的是另一份痛楚,生活的無奈,貧窮的煩惱!

戲劇※衝突

    電影從一大群失業者排隊開始,當主人公出現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張開始有笑容的臉,因為失業很久變得很萎靡不振,他需要工作,正好現在神父叫到了他的名字,工作唯一的要求也只是有一輛自行車。正是那輛該死的自行車,逼迫的主人走向無盡的痛苦。自行車好不容易買來卻在一天之內就偷走了,本來是騎自行車的人變得在滿大街找車。雖然說新現實主義減少了戲劇性的成分,但是這裡的戲劇衝突卻很明顯,人物之間緊張的關係鋪展分明。

    里奇首先是與偷車賊有衝突,他在大街上四處的尋找著他丟失的車,而偷他車子的同樣和他一樣是平民,貧民!「貧民何苦為難貧民」,也正是因為大家都是勞苦大眾,里奇才會找到偷車的人而被他的街坊們所圍攻,在神占領著人思想的時候,並不可能消滅對人行為的真實指導。因此有了偷盜,因此會為難自己相同處境的人民。作為主要衝突,作者也並沒有太過渲染這種關係,完全是點到即止。大面積的對這一人群的鏡頭的描寫才是最主要的,在羅馬破舊的街道上行走的都是瘦弱的人群,人們排隊等候著算命的說是否會有好運,當鋪中多的是自行車被單之類的物品。一切都是義大利整個社會狀況實景,對比著在餐廳中炸雞漢堡,里奇和他的兒子在羅馬街頭走的是很孤寂,無助是最好形容他的詞語。也正是貧窮才逼得他動了偷別人的車的邪念。於是……都是貧窮惹得禍啊!

    父親與兒子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電影的另一個戲劇衝突。至今記在腦中這部電影最深刻的地方還是那個孩子的兩隻眼睛,無知的眼睛。可能是沒有表演經歷,所以演的格外自然。而父親的喜怒哀樂則完全通過他和兒子的關係緊張與否表現,找到工作時的那種張狂令他同意兒子的任何要求,丟了車後的失落令他忘記兒子在路口的等待,而尋找時的希望與失望又在他的大罵中顯露。里奇是個平凡的人,七情六慾皆有,所以他到後來自己都覺得對不起兒子時,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孩子的要求,走進了餐館,當然是因為他打了兒子,後來又以為兒子死了的一種內疚感的回音。

    警察在這個電影中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他們平時的作用就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但是現在卻只是登個記了事。自行車並不是什麼貴重的物品,丟了就丟了,只能怪自己不小心。這樣的案子每天都有,警察對此已經麻木,我們在警察廳中看到了忙碌的警察,形成對比的就是焦急的里奇。象徵著國家機關形象的警察對於普通人民的權益的保護並沒有做到什麼應有的責任,可想而知政府對整個「草根階層」的漠視!而電影中里奇父子因追那個老乞丐而闖入教堂,眾多平民虔誠的禱告,而神父卻走動頻繁,難道神還能救大眾?諸神已死,神和國家並不能真正地救贖困苦的人。這同時構成了電影的另一組衝突對抗。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偷自行車的人》正是因為其徹底貫徹了新現實主義創作的基本美學原則,而故事本身所傳達出來的那種極其真實的生活感覺和深入人心的生存體驗,使得本片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

    戰後的義大利破舊不堪,沒有了攝影棚,沒有了充足的資金,客觀上令電影導演扛著攝影機到大街上拍攝電影。加之繼承了讓·雷諾現實主義電影風格的影響,在義大利出現了新現實主義。與其說是現實主義,不如說是「寫實」主義,真實的記錄人物生活狀況是電影的最大特點,像丟了自行車的人滿大街的找車就是一種生活原生態的描摹,沒有肆意的加進導演自身的理念,一切讓觀眾思考。而且用這種平民的體裁更加容易引起當時觀眾的共鳴(其實電影還不都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共鳴?),所以這種形式開始確定,開始在電影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跡。個人以為電影場景的真實化和演員的真實化,非職業化並不能代表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特點,電影畢竟不是與現實同步的產物,必然在傳播的過程中有喪失性,所以也就不能強調其演員自身的真實身份印證了。像《偷自行車的人》中,那個妻子好像就不是徹底的非職業演員,而另一部巨著《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神父等更是著名的演員,這個一點都沒有妨礙它現實主義的風格。

  而隨著戰後的經濟復甦,這種描述底層人民的電影畢竟不能給廣大人民以新的生活鏡前體驗,所以很快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很快就衰落了。

 

維托西奧-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本站原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