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為何醫療費用漲?官醫勾結黑幕曝光

賀金蓮,是婁底市中心醫院藥劑科的一名副主任藥師,她和胡衛民共事多年。賀告訴《望東方周刊》,行內將推銷藥品的行為稱為「做藥」,她的不少同事就在「做藥」。
    
      賀金蓮介紹,「底價藥」就是藥品廠家生產的藥品,直接進醫院、病房,省略了中間經銷商環節。
    
      胡衛民說,沒有了中間商的層層加價,醫院的藥品成本降低了,但售價卻沒有變。假如一種藥成本十元,賣出來10 0元,省略中間商,能直接返給個人50元左右,而以前回扣大約只能有20元到30元左右。
    
      另外,按照賀金蓮的說法,較之以往外來醫藥代表找醫生的方式,現在同事間的合作更加方便隱秘。
    
      「每開一種藥,充當醫藥代表的藥劑師,能得到5%~10%的提成,而開藥的醫生則能提成20%多。」她說,「 一種叫頭孢孟多脂的常用藥,很多藥室都會用,有的科室一天就開100多支,按每支售價46元,提成10%算,一個科室一天就能得到400多元的回扣。」
    
      賀金蓮不願意「做藥」,在醫院,很多人把她當成了胡衛民一樣的另類。
    
      2008年3月28日,在婁底市中心醫院11病室住院的顏建國,因為支付不起高額的醫藥費,最終選擇跳樓自殺。
    
      賀金蓮向《望東方周刊》展示了顏建國的用藥明細帳單。她說,醫院給顏用了16種藥,其中有七種都是促銷藥。
    
      據賀金蓮介紹,如果不是藥劑人員促銷的話,按正常用藥,每天費用不超過50元。
    
      觸犯同事利益
    
      四年前,胡衛民「炮轟醫療腐敗」後,新任院領導上台,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宣布廢除開單提成、點名手術費,並取消一批高價藥。
    
      一些科室的收益因此受到重創,單是取消點名手術費這一項,就使一些主刀醫生的月收入減少三五千元。有人甚至公開宣稱,「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胡衛民」。
    
      2006年,胡衛民申請組建高血壓病房,院方同意了,但沒有人願意來他的部門,有年輕醫生一聽說要去胡衛民的部門就大哭。
    
      這富有戲劇性的一幕,在《望東方周刊》採訪該院黨委書記李文蓮時得到證實。
    
      一旦成為胡衛民的麾下,就意味著不能收回扣,一個月只有200塊錢獎金。這個喜歡寫散文詩,會拉小提琴,擅長用吉他彈《致愛麗絲》的儒雅男人,成了許多人眼中 「不可接觸的怪人」。
    
      「他們不理解我,這讓我很痛苦。」胡衛民神情落寞地說。有時候,他試圖與同事交流,可是他們之間的隔閡,並非幾句簡單的問候就能拉近。
    
      甚至院領導與他交談,也是慎之又慎。
    
      「他是醫療界的反腐英雄,我不好隨便評價他,說錯話就該挨媒體罵了。」李文蓮告訴《望東方周刊》。
    
      這位醫院黨委書記甚至不敢公開表揚胡衛民,「表揚他,會使同事們更加孤立他,我也不好開展工作。」
    
      同樣是身著白袍,胡衛民卻覺得,自己在這所工作了24年的偌大的醫院裡,像個陌生人。
    
      是個不懂變通的人
    
      45個春秋過來,胡的人生,跌宕多舛。
    
      2004年,胡衛民以一封辭職信,開始了他漫長的醫療反腐之路。與此同時,他的家中不斷接到「小心狗命」的恐嚇電話。
    
      一天放學的路上,一個40多歲的男人把胡的兒子摁倒在地,掐住他的脖子說:「叫你爸爸小心,別擋老子財路,要不然老子掐死你!」
    
      當胡衛民看到兒子脖子上那幾個深深的指印時,他心中只有無盡的恐懼與憤怒。
    
      2005年12月5日,噩耗再次降臨,父親心血管病加重,在留給胡衛民「堅持」二字之後撒手西去。
    
      胡衛民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時間,開免費門診,但卻受到部分院領導和同事的排擠。他的同事們認為「胡是在搶病人 」、「壞規矩」,他的門診的牌子,因此被人連續砸了16次。連胡的前妻子也認為,丈夫是 「出力不討好」。
    
      醫療揭黑鬥士,一直以來是英雄的代名詞。但在現實中卻遭遇著尷尬的困境。
    
      四川省開江縣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肖啟偉,堅持反醫藥回扣,他本人因此被孤立,不得不輾轉多地,換了十幾家工作單位。
    
      揭露「天價醫療費」的哈醫大附二醫院ICU病室醫生王雪源,在事發後被迫出國。
    
      上海的醫生陳曉蘭,甚至被逐出醫院、凍結四金,處境窘迫。
    
      「一看見胡衛民,我就想起陳天華,他那個跳海殉國的新化老鄉。」婁底中心醫院黨委書記李文蓮對《望東方周刊》說。清末的革命家陳天華,1905年12月在東京參加了抗議日本政府《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的鬥爭,隨後投海自盡,以死來激勵國人「共講愛國」。
    
      「他所堅持的,與體制中一些遊戲規則是格格不入的,而他又是個不懂變通的人。」婁底中心醫院原紀委書記劉雍凡如此評價胡衛民。
    
      醫德建設流於形式
    
      李文蓮坦言,醫院曾經有100多人聯名狀告楊志毅,但從沒有人像胡一樣挺身而出,「實際上很多人是在利用胡衛民,把楊志毅趕下台,他們反腐的目的各不相同。」
    
      「胡醫生的做法,我個人表示欣賞,但並不是完全贊同,醫改並沒有成功,醫院畢竟還需要養活自己。」李文蓮說, 「胡衛民的存在,使得同事們有所忌憚,害怕被他檢舉揭發,所以就離他很遠。」
    
      李文蓮指著兩幢嶄新的門診大樓說,許多地方的領導評價楊志毅的功過時,經常提及的是,「楊志毅至少給醫院蓋了兩幢門診大樓。」
    
      胡衛民則直言,「現在評判一個院長稱職與否,不是以患者的滿意度為標準,而是和政績掛鈎!」
    
      他說,在楊志毅執政期間,婁底中心醫院住院病人平均每天的花費是400元,而現在,病人平均每天的花費高達6 00多元,「前幾年醫院年毛收入是7000萬元,現在已經近兩億元了。」
    
      「現在有一個詞叫『醫官勾結』,醫院的管理者在大型設備的採購、基建建設等方面都會交給領導的親戚朋友來做,間接地形成了一條利益鏈。保護了這些枉法的醫療界敗類,地方官員自己的烏紗帽也就保住了。」胡衛民說。
    
      「現在的醫德建設流於形式,缺乏社會監督。」胡衛民認為,現行的評價辦法就是醫生每年的自我總結,單位打分也沒有具體量化標準,一切取決於院領導的好惡。
    
      他說,社會評價標準必須細化,如每年對醫生所開處方進行審核,是否開違規藥、大處方、收受紅包等。同時,由社會監督員、患者代表等共同進行監督,「但要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必須『醫藥分家』,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這些看似前景光明的理念,只會遭到醫藥潛規則的排斥和打擊。」
    
      面對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胡衛民認為應該平衡醫德與醫生的利益。他說,國家對於百姓的健康,必須實現徹底「買單」。而中國醫療改革的出路,最終要落在「醫生價值觀的改變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