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巴雅古特:「蒙牛」沒有蒙牛 我來揭秘為何?

——巴雅古特: 沒有民族自治的「人民共喝(毒奶)國」

     一、 「蒙牛」沒有蒙牛

    「蒙牛」奶業曾經是內蒙古的支柱產業之一。它和「伊利」曾以內蒙古大草原為潛台詞,完成了規模化大生產,在中國牛乳行業一度名列前茅。
    可是好景不長,如今「毒奶事件」曝光,「蒙牛」和「伊利」前途莫測,前景暗淡。只是在目前中國這種權利政經體制下,錢權機制這種保護傘還在的情況下,估計「蒙牛」們即使遇到一些「毒奶事件」的麻煩也不會走到破產倒閉的地步。但是從遠景發展看,奶制產品銷售和盈利,不可能不回落和下降。長期性打擊的來臨是肯定不可避免的。
    我不是做企業經濟評論,此我只想說,如果中國的體制不變,任何事業都不會有前途,甚至整個民族,也將在食毒和中毒中斷子絕孫,趨向慢性死亡。
    
    「蒙牛」等內蒙古奶業,原來有很好的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那就是用內蒙古的天然草場養牛這種傳統畜牧業來做後盾以保障原料奶源。
    可惜的是,經過半個世紀的摧殘和折磨,內蒙古「天堂草原」已經呈現出地獄般的慘景,惡魔般的沙化陰影無處不肆虐蔓延。尤其是近十幾年,內蒙古各級政府推行所謂的「圈養」政策,破壞了蒙古牧民幾千年傳統的天然草場放牧這種獨具特色的畜牧業,因此,只有草場畜牧業才能生產的優質肉品和綠色奶食早已不復見了。
    媒體播放的蒙牛廣告上至近還見牛群在天然草場吃草的場面,但它只不過是「紙上談牛」。那種「天然草場的」蒙古奶牛和「純然優質的」草原奶汁,除非是在天堂,在內蒙古早就找不到了。
    從嚴格意義上講,這種廣告也脫不開矇騙消費者視聽之嫌。因為「『蒙牛』早沒有蒙牛,草原已沒有『草根』」,這是當地知情者和蒙古牧民有目共睹的事實。今天在內蒙古大草原全面走向荒漠化的進程面前做這種廣告,令人感到其虛構之成分太離譜。
    當然,「蒙牛」也有奶牛,但那不是天然草場上漫步取食的蒙古牛,而是在飼養場用玉米杆和混合飼料餵養的圈舍牛。因為餵養的飼料已經不是天然的,而是合成的,其奶源的受污染和含毒素是在某種意義上講就不可避免的了。
    沒有蒙牛的「蒙牛」,將來怎麼能夠保證其奶製品的「純天然」和「無污染」呢?!
    
    
    二,草原沒有「草根」
    
    「草原沒有『草根』」,這不僅指沙漠化,也指內蒙各地草根群眾蒙古人的銷聲匿跡的現象。
    幾十年來,「上面」通過各種名目的政治運動和洗腦宣傳,首先破壞了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同時,又通過「鞏固邊疆」或「建設邊疆」的方針,全面破壞了內蒙古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把蒙古人推向社會、文化和生活崩潰的絕路。很多蒙古人無法繼續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紛紛離開家鄉,只好進城打工度日。
    內蒙古草原傳統畜牧業的終結和蒙古草根群眾的失業,意味著中國各族人已經失去了天然純正的畜產食品。剩下的是只好喝毒奶粉的份兒了。
    假如中國保護了蒙古人的文化環境和內蒙古的生態環境,那不僅是蒙古人的幸運所在,同時也是漢族人的福祉所在。假如蒙古人和草原不至於破產,在草原上生產的綠色蒙古牛奶和天然草場產出的優質肉製品,不僅可以提高蒙古人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內地需要,貢獻於各族民眾的飲食和健康。
    這不是憑空設想,這種局面曾經在上個世紀50-80年代一度出現過。當時的內蒙古調撥給內地的牛羊肉,物美價廉,供應惠及了漢族廣大幹部和城市工人。這都有統計資料可查,只可惜我手頭暫時還沒有。(因為體制原因,漢族農民可能沒有享受到供應待遇。)
    蒙古人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賣奶,在知情的情況下絕對不會摻毒,如果讓我們設想他們最差勁的情況,也不過是兌兌水的吧。
    可惜,這些已經成為過去,純樸虔誠的蒙古人目前也不多了。現在大家所有的,唯此毒奶耳。
    
    中國如果是各民族的大家庭,那他們應該是一榮具榮、一枯具枯的關係。破壞內蒙古草原,取消蒙古族的自治,消弱畜牧業文化的繁榮,對中國內地漢族和對內蒙古的兩千多萬漢族來說都不可能是福音。通過這次毒奶事件,此理是否越明了?
    只有各民族自治、平等,才能互惠、互利。至今,內蒙古名曰「自治」,可歷來是「他治」的;這種情況,近來尤甚。而從長遠看,「他治」對「他」們也是不利的。
    孫中山的中華民國,也有個「五族共和」,而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和」也就談不上了,而人民也好像沒有什麼「共和」,倒是有「共產」。
    如今倒好,「人民共和國」成了「人民共喝(毒奶)國」,這實在是蒙漢藏滿回各民族共同的不幸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