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大陸城市正在「崛起」中大面積塌陷

 

地面塌陷成現代化城市建設「雷區」
2009年02月25日13:58   南方新聞網 


國土資源部專門從事地質災害管理的負責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10年間,地質災害死亡人數每年三四百人;進入九十年代後,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猛增到每年上千人。城市建設加快,地質災害同時變得突出,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注重勘察防範,不知不覺地踩上「雷區」。

南方日報報記者 胡亞柱 楊昱 實習生 蔡燦敏 報導 攝影楊曦


現代化的陷阱

一位科學家發現地下突然出現一個大洞,整個城市面臨塌陷的危險,而盛大的狂歡節又迫在眉睫。他費盡心力,最終解除了這場危機。

這是美國著名災難大片《地陷危機》裡的故事。但如今,類似片斷卻在我國不少城市屢屢上演,釀成悲劇,造成巨大的社會恐慌。


地陷,是地盤下陷的一種,指地面由於地下物質移動而發生的漸進下陷或急劇下沉。近年來,這一特殊地質現象頻現廣州、上海深圳、杭州、武漢、天津等全國數十個城市,引發全民性的關注與熱議。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數據,我國已有50多個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地盤下陷和地裂縫災害,沉降面積擴展到9.4萬平方公里,發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


應當引起警惕的是,地陷並非僅屬天災,而是與現代人類活動大有關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隨著我國城市日趨膨脹、建設漸臻高峰,發生地陷的可能性越大。過度抽取地下水、鋪設地下管道、修建地鐵、建設高樓……現代化工程一旦缺乏規劃與防護,極可能引起更多的地陷發生。

如何避免城市建設引發的地陷?如何讓地質災害不再演變成連鎖性危機?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地陷,在人們腳下敲響警鐘。




廣州人腳下不可承受之痛

這是一種奇怪的聲音,「咔咔、咔咔,像是骨頭輕輕折斷,低沉中帶點尖細的嘶嘶聲」,憶起1月4日中午樓房傾斜的那一刻,廣州市海珠區瑞寶街二社六巷2號樓的王女士仍面帶驚恐。


當時,她嚇得趕快跑出來。回頭一看,10分鐘內,自己所在的6層樓房已明顯傾斜:樓體向西與地面形成一個10度的傾角;樓房頂部,探出1米開外,與旁邊1號樓幾乎碰頭。兩棟本就十分靠近的樓房,如今僅剩一條縫隙,情狀兇險駭人。


當天,廣州地鐵公司安置100多名逃出樓房的居民,並張貼告示:地鐵施工造成房屋傾斜,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請見諒。


10年前,廣州地陷還算一個大新聞,但如今人們對此已司空見慣。


荔灣區荔灣橋中路附近曾出現6天塌3次的記錄。去年1月22日,西海南路210號,一排石棉瓦平房突然坍塌,地上同時出現1個約1平方米、深3米的大窟窿。24日,該處再次地陷,一座路邊的變壓器台架陷入地下近2米深。27日,又是西海南路,兩間民房轟然倒塌。荔灣區是廣州老城區,其地形堪稱廣州代表。橋中街道辦王副主任告訴記者,受3次塌方影響,被疏散的居民有數百人,但地陷原因並不明朗。


「如果地陷沒有造成太大人員傷亡,記者也會失去追究的興趣。像杭州地鐵事故那樣,一下子死20多個人,才是大新聞。」僅今年初,廣州的突發新聞記者們便採訪多起地陷事故,如今已毫不諱言職業帶來的疲態與冷酷。


在廣州,地質災害近年不斷攀升,市國土部門及專門調查機構有著權威的統計。2005年,廣州市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9宗,共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2969萬元。2006年,廣州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71處,威脅到1262戶約7149人的安全,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50處。


而到了2007年,廣州已發現並記錄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572處,威脅到3641戶約18224人的安全,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90處。而地質災害隱患點中,不少存在著地陷的可能。


接二連三的地陷之後,流言出現。民間恐慌也以地陷點為中心,迅速向四周擴散、蔓延,並一步步積累、加劇。


「住在哪裡都覺得不安穩,連走路都怕。晚上不敢熟睡,一有動靜馬上拎起枕邊的旅行袋往外跑。」親歷過地陷的李先生對記者說起自己的神經質舉止。


在網上,有人撰文細述地陷時的恐怖,「洞像嘴巴一樣慢慢張開,越張越大」,「聽得到吱吱的響聲,地下冒出一股白煙」。也有人用鏡頭記錄地陷場景,「開始,地面顫動」,「接著出現一指寬的裂縫,迅速擴大到能伸進拳頭,裂縫呈弧線形伸展,1米,2米,10多米……地面下陷」。


「廣州論壇」網站內,則有熱心網友貼出酷帖:《大家出街小心D啊!廣州近年八大地陷,市民生活心慌慌》,圖文並茂,驚心動魄。


不斷加劇的民間恐慌,還醞釀著一系列的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人與人的信任危機、社會治安危機,進而有可能擴展成廣州,乃至廣東的發展危機。圍繞著被市政工程破壞的住房問題,有市民開始投訴、打官司、上訪。


地陷!地陷!



東莞停車場地面塌陷


窈賈蕕靨工地塌陷


鴇本┪韉ヂ訪嫠陷


現代化進程掩「雷區」



從全國範圍來看,廣州地陷僅為冰山一角,更多的地陷新聞其實已現諸其他城市。上網以百度搜索「地陷」一詞,相關網頁竟達493000篇之多。


1999年底至2000年4月,長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工業城市武漢,發生一連串的地陷危機,已有一所小學、一所司法學校、一個村莊,先後遭遇相同災難:地面裂縫,房屋倒塌、下陷,有的甚至沉入地下。


2003年7月1日,上海,黃浦江畔。為建一條跨江地鐵,地陷發生,地鐵線上方的一棟6層商業建築物倒塌,附近一座水壩塌陷。所幸出動上千軍人救險,才未釀成大事故。


2005年5月12日,連續數日的雨水,讓投入使用不足半年的深圳地鐵遭受一次空前「洗禮」,大劇院地鐵站出口出現7米寬、百米長的塌陷帶,沿線還出現大面積裂縫,人行道塌陷。地鐵公司表示,地面下陷固然與雨水有關,但「管道施工單位回填的泥土不夠密實,才導致下雨後人行道出現沉降」。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點20分,杭州市地鐵1號線湘湖站工段施工工地突發地塌,一個長達100米、寬約50米的深坑被瞬間撕開,現場路基下陷6米。地下自來水管、排污管的污水淤泥傾瀉而下,一下子淹沒22人。坊間普遍稱此事為「中國地鐵修建史上的最大事故」,媒體報導如潮。


2008年12月2日,佛山南海。黃岐二中的南樓向西傾斜,嚴重擠壓西樓,地面下陷。


……


國土資源部專門從事地質災害管理的負責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10年間,地質災害死亡人數每年三四百人;進入九十年代後,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猛增到每年上千人。城市建設加快,地質災害同時變得突出,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注重勘察防範,不知不覺地踩上「雷區」。


■他山之石


國外的一些先進做法值得借鑑,既有技術方面,也有制度方面。在日本,從地鐵建設的第一步就把安全放到重要的位置來看待,並把安全意識貫徹到整個建設過程當中。正因為地下水事故在修建地鐵隧道時頻發,日本政府規定一般地下水管道要鋪裝在地下深達40米處的地方,而大部分地鐵建在地下20多米處。


日本還用法律來規定地鐵建設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安全問題,其《勞動安全衛生法》規定,所有獨立進行生產活動的企事業單位都必須建立勞動安全體制,任命或指定勞動安全衛生負責人,監督和指導企業的安全工作,地鐵建設也不例外。


城市建設遇上地質結構的天然困境


特殊地質,總易帶來頻繁的地質災害。


長期關注廣州地質的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會平教授曾憂慮地表示,地陷多發,極可能是因為「廣州地質結構的天然困境」。對於廣州地質缺陷,他心中有個大致圖譜:「一是斷裂帶多。斷裂帶最大問題是岩體破碎,如果有隧道施工,容易造成湧水、突水等工程事故;二是花崗岩、混合花崗岩殘積層多,遇水浸泡時,土層會崩解,造成湧水等事故;三是西北部存在大量石灰岩和溶洞。」


天災難測,但如果人禍又與天災糾結一起,問題就會變得異常嚴峻。


同為地質專家的劉江龍指出,廣州具備4個合適的孕災環境:多雨的氣候背景,活動的斷裂構造、廣布的淤泥質地層,以及劇烈的人類活動。其中,人類活動是孕災環境中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劉江龍甚至直指,廣州當前最劇烈的地下人類活動,莫過於狂飆突進的地鐵施工。而事實上,來自地鐵方面的統計結果也表明,2008年廣州發生的地陷,超過一半都與地鐵施工開挖有關,目前具有地面塌陷、沉降隱患的地鐵施工沿線就有6處之多。


近年來,深圳、杭州、上海發生的大型地陷事件,也證實多與地鐵建設有關。


除了地鐵,還有地下管網留下的麻煩。一個大中型城市,地下管線往往會超過數千、上萬公里,宛若地下迷宮。有的管道年久失修,在維修管網的同時,也給地陷提供了可能。


很顯然,過度抽取地下水,也是城市迅速膨脹與工業化的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宗祜說,最近20年來,全國地下水開採量平均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總供水量的比例不斷攀高。


不過,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國各地開展如火如荼的高樓建設,地陷危機再次提出。


華東師範大學地質學教授許世遠認為:「高樓密度大地區,土地下陷問題較嚴重。」他提到,儘管一幢高樓只會造成鄰近地區輕微下陷,但大密度的高層建築可能壓迫底層土下面的含沙層,使大片區域的地面下陷,「這個問題非常棘手,我們還沒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而即便如此,高樓建設卻從未在國內停止過,爭奪制高點之戰甚至在各大城市間呈白熱化之勢,「中原第一高」、「西南第一高」、「華北第一高」等名詞頻現於媒體報導之中。


繞開陷阱之路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城市規模不斷增大,人口流量不斷增加,現代化進程不可逆轉。可以肯定的是,改變地質結構的人類活動,仍將繼續。


而縱觀全球,抽取地下水、鋪設地下管道、修建地鐵之舉均被視作發展必須。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座城市開通300多條地鐵線路,總長度超過6000公里。


無庸諱言,地鐵等交通設施的修建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但問題在於,人類活動與地質結構,如何達成一個合適的度,實現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地陷造成的直接損失何其之大。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長三角地區因地盤下陷所造成的地面損失已經達到3150億元。而地陷造成的間接損失,更不可估量。


在科技水平日益精進的當代,不少技術難題其實早已克服,可怕的倒是技術之外的人為因素。


去年11月15日杭州地鐵事故發生後,即有專家提出:地質問題是個偽問題,現代工程技術已經完全能夠解決在流沙土質條件下的施工。而事實上,在儘快縮短工期的要求下,施工必須遵循的原則幾乎全部遭到破壞,包括承建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內的多方合力駕駛的「危險快車」,終於導致慘劇發生。


已退休的浙江大學規劃系教授周復多認為,事件的發生,「直接原因,是施工技術問題;背後深層次原因,亦有錯誤政績觀指導下過於求快的因素。」在他看來,工期減短,同時符合多方利益,比如施工方少花人力,出資方減少成本。但是,危險卻在增加。


杭州地鐵事故的陰霾剛散,廣州地鐵施工亦當引以為鑑。不可忽視的既有事實是,廣州因地鐵施工已接連出現小型地陷事故。


2010年,承載著廣州人光榮與夢想的廣州亞運會即將召開。為兌現廣州申亞時「軌道交通線網覆蓋80%比賽場館」的莊嚴承諾,近幾年,廣州市開足馬力推進地鐵建設。


目前,在建線路8條,在建線長度156公里,在建車站110座,有217個工點同時施工。今年1月8日,廣州地下鐵道總公司宣傳部長鍾學軍透露,亞運召開前,將會開通包括8號線、機場線、廣佛線、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在內的9條地鐵線網,共計230公里,「屆時,日均運客預計在現在200萬的基礎上新增100萬。」


而在佛山,「坐地鐵去廣州看亞運」正成為一句流行語。來自廣州市地下鐵道總公司建設事業部土建部的消息是,「最多時有6台潛盾機同時作業」,廣佛地鐵修建正處於高潮。


廣州地鐵高層人士表示,地鐵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問題,部分甚至演變成險情,但「地鐵工程建設安全是總體可控的」。而要達到這一目標,科學決策自是必然。


展望全國,不只廣州,全國將有20多個城市修建地鐵及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所遇情況也大體類似。


歷經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城市,在經濟基礎和城市榮譽的雙重作用下,正用地鐵、摩天大樓這些形式證明自己邁開了國際化大步。


然而,這種一味飆高、求快的表達方式,是不是一個科學、和諧的現代化進程?


有社會學家指出:其實,所有的城市建設都應以民生殷實為第一目標。地鐵可以不豪華,但一定要安全、便捷;河涌可以不游泳,但一定要真正截污;高樓可以不巍峨,但一定要適宜工作、居住。


繞不開地陷的城市建設,反而會成為現代化的真正陷阱。

******************************

廣州地鐵南洲站施工又見地陷 五車土石填不滿

焦點廣州房地產網 gz.focus.cn 2009年02月17日08:32 廣州日報 石善偉 楊進
 
 
陷坑呈圓形,施工方懷疑珠江枯水期地表失水,路面下混凝土鬆動形成空洞。
 
地陷後,從早晨7時開始,南洲路開始塞車,隊伍最長時由東曉南路口塞至洛溪大橋引橋。

  廣州地鐵工地附近路面又見地陷!昨天早晨,在海珠區南洲路和東曉南路交界路口,地鐵二、八號線延長線南洲站施工工地附近路面發生地陷,面積約10平方米,最深處近1米。

  昨日早上6時,公共交通司機張師傅駕駛第一班公共交通,準備由南洲路轉彎上東曉南路時,突然發現路口一側多了一個「大坑」,大約有10平方米的圓形路面塌了下去,最深處近1米。「大坑」周圍立著幾根竹竿作為警示,兩個工地人員站在一側充當「臨時交警」,提醒司機繞道遠離,未發現有途經人車落坑「中招」。

  地陷位置在南洲路和東曉南路交叉路口,緊靠著地鐵二、八號線延長線南洲站建設工地,四面均為施工工地。事發地正上方為東曉南路高架橋,塌陷路面與一處橋墩相隔僅兩三米遠,高架橋上行車未受地陷影響。

  上午9時,現場已經被圍蔽起來,地鐵施工方調來兩輛勾機,對塌陷路面進行處理。可以發現路面下方有的沒有支撐,有很大空間。因此,修復工作一邊是用勾機將塌陷路面攪碎,同時,整車的混凝土被運來倒入填埋,夯實路面。上午10時30分,第五車混凝土澆下後,路面仍未填平。直至中午12時,塌陷路面才被基本處理完畢。

  從早晨7時開始,因為塌陷路面圍蔽後路面變窄,南洲路開始塞車,塞車隊伍最長時由東曉南路口塞至洛溪大橋引橋。上午路面維修期間,擁堵現象一直存在。

  「幸虧交警來得早,一直在疏導車輛,不然地陷發生在交叉路口,堵得肯定還要糟。」公共交通司機郭師傅說。

  施工方:前晚發現空洞

  對於此次地陷原因,地鐵南洲站工地施工方負責人孫經理說,地陷初步確定為路面下方的部分空洞所致。他介紹,前晚,施工方在挖探溝勘察附近路面下方管道時,就發現了路面下半米左右存在部分空洞。「此時正值珠江枯水期,有可能是地表失水,路面下混凝土鬆動形成的空洞,進而導致地陷。」

  記者留意到,下陷的地方離東曉南路高架橋的一個橋墩非常近,為何當年修建該高架時沒有發現,附近地鐵工地的一名負責人介紹,可能當時沒有空洞,隨著周邊地質情況發生變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後來形成了空洞。

  孫經理表示,雖然路陷位置正好在高架橋下方,可經過多次測量,基本確保沒對高架橋安全造成影響。至於此次地陷是否和地鐵施工有關,仍有待進一步勘察確定。

  新聞資料

  近期幾起地陷

  去年12月30日,海珠區西滘頭洲圍一巷5號樓因地陷出現樓體傾斜,百餘居民疏散。

  今年1月4日上午10時許,海珠區東曉南路瑞寶村,位於地鐵二、八號線東曉南路隧道上方的一棟6層居民樓突然下陷並發生傾斜,123名居民被緊急疏散。

**************************************

公路地陷直徑15米巨坑 司機跳車逃生(圖)
2008-09-08 07:21:17
 
 核心提示:昨日中午12時30分,廣州白雲區鳳岐里村前的沙鳳一路突然出現地陷,一輛私家車陷入直徑約15米、深約5米的大坑。隨後,坑內湧出大量的水把小車淹沒,所幸司機及時跳車逃出。 車陷坑底,工人正設法吊起。陳海生/攝 地面下陷成直徑約15米的大坑,轎車陷入坑中,司機及時逃命僅受輕傷。 ①②③抽水機抽走積水,再用吊車把轎車吊回地面。(信息時報圖)

  東方網9月8日報導 昨日中午12時30分,白雲區金沙洲鳳岐里村前的沙鳳一路突然出現地陷,一輛私家車陷入直徑約15米、深約5米的大坑。隨後,坑內湧出大量的水把小車淹沒,所幸司機及時跳車逃出。附近村民稱,地陷可能與附近一隧道工地施工有關,具體情況有待調查。

  坑內積水淹了小車

  昨日下午2時30分,記者趕到現場時,多名警察正在勘查,事發路段已拉起警戒線,多名治安員在現場戒備。記者爬上附近一棟居民樓頂層看到,路面塌陷的圓形大坑直徑約15米,坑內積滿污水,一輛白色小車被淹,只剩下車頂在水面。大坑邊沿的路面上有多處裂痕,幾名工人正用水泵抽水,一輛吊車在旁待命。

  工人用竹竿測量得知大坑約5米深。下午3時35分,水被抽掉一半後,車身開始呈現。下午4時07分,轎車被吊出大坑,是一輛車牌號為粵A7K5××的白色小車,車身完好,但車內的座椅已嚴重變形。

  隨後,有關方面調來一輛灌漿車,往大坑裡倒灌回填,以儘快恢復路面通車。

  開車回家突遇地陷

  附近村民袁女士說,她正與家人吃中飯,突然聽到「砰」的一聲悶響。她開窗查看,發現馬路路面突然凹陷,一輛白色小車困在坑內。村民陳伯說,事發前3分鐘剛有一輛276路公共汽車經過,「要是那時塌陷,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大坑裡很快有水冒出,沒多久坑內就積滿了水。

  記者隨後在東方醫院見到受傷的司機。正躺在病床上打點滴的他,右小腿、右手臂有多處擦傷。他自稱姓裴,河南人,在鳳岐里村經營一家修理廠。

  裴先生說,昨天中午他將從家裡整理出來的垃圾運往收購站賣掉,之後開車回家。「在離我家不到300米遠處,我突然覺得車尾往後一沉,像是被什麼東西拽住了。隨後,車子開始往後溜。我回頭發現路面下陷了,我的車也翹了起來。」他欲加速離開時,車突然熄火了,車身慢慢往坑裡滑去。「我見勢不妙,趕緊打開車門跳了下去。」裴先生跳到大坑的斜坡上,幸得附近兩名村民施救才得以脫險。

  附近進行隧道施工

  據附近村民介紹,事故原因可能與附近一隧道工地施工有關。據稱,該隧道工程自從2006年施工至今,因為爆破等原因使緊靠工地的鳳岐里村的40餘戶房屋受影響,輕則牆壁出現裂縫,重則房屋出現傾斜。記者找到該工程的項目負責人嚴先生。據他表示,此次地陷事故並未對工程施工造成影響,他們的施工都是按照設計要求來進行的,出現路面塌陷的原因還有待調查。

  據嚴先生介紹,隧道工程已進入隧道開挖階段,施工點在地下30多米深處,隧道全長4公里,事發前並未出現異常情況。「當時我們的工人在隧道里進行清渣作業,差不多到尾聲了,事故沒有造成工人受傷。」嚴先生說,從目前情況來看,塌陷的地方不會再次下陷。

  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調查。

作者: 陳海生 周強    來源:  東方網

***********************************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