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恐歸族」:月入3000元沒臉回家過年

有一個讓你牽掛的地方,叫家;全家人一年只有一頓飯 叫年夜飯。

    隨著春運的開始,年的氣息漸漸濃了起來,「過年回家嗎?」這句話成了眼下使用頻率最高的問候語。火車站,汽車站,排成了長龍的買票的隊伍,註解著歸鄉人歸心似箭的迫切心情。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它不僅是親情團聚與人際溝通,更是父母的期盼。然而,也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在回與不回的兩難中徘徊,並且是離年越近心中越煩躁,於是,「過年恐歸族」誕生了………

    一家網站在發起的「你為何不敢回老家過年」的調查中,有43%的人選擇因「回家過年開支太大,承受不起」而不敢回老家過年。在這些受調查者中,有80%的比例是未婚男女,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90%。

  收入不多,但過年花費卻相當昂貴。在這一調查中,只有10%左右的受調查者的過年花費在3000元以下,甚至有相當多的受調查者表示過一次年要花掉萬元以上。

  有「恐歸族」在網上還總結了過年不敢回家的「五大怕」:一怕飯局「車輪戰」,太累;二怕春運壓力大,太懼;三怕父母逼婚事,太窘;四怕往來人情債,太煩;五怕節後症候群,太愁。

    合肥網友「風生水起」上個禮拜將自己的QQ簽名改成了「虎年過年去哪兒過?」。「風生水起」說,他的月工資有3000多元,但除了還貸,連給小孩買奶粉和尿布的錢都不夠,每月基本的生活消費都指望著老婆的那2000多元。「風生水起」家住河南商丘農村,他說,一年沒回去了,一到老家,探訪的任務就把過年的幾天假期全占去了,親戚朋友去了一家不去另一家,人家就會認為你架子大,瞧不起人,所以,五舅六叔七姑八姨,家家都少不了,有時一頓飯還得吃上下場。去吃也不是白吃的,到誰家不得帶上兩條煙、兩瓶酒啊。

    另外,「風生水起」還有一個顧忌,就是兒子太小,回老家一趟,搶火車,轉汽車,坐三輪,帶著孩子和一大堆嬰兒用品,實在是太讓孩子和愛人遭罪受了。愛人說,一年忙到尾,好不容易過個過年長假,還要像打仗一樣往家趕,為什麼不能在家好好休息一下呢。

    來自安徽淮北的陳小姐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上個禮拜,母親一連打來幾個電話,催她「今年過年,一定要回來!」陳小姐很理解父母,畢竟大學畢業後三四年了,人生大事還未定。但她思考再三,還是打算不回家,她不願意回去過年的原因非常簡單,到她這個年齡還沒結婚,就會被人笑話,「一回家,村里人還有親戚都來問,自己受不了,父母的面子上也掛不住,那還有心情過年啊。」

    像陳小姐這樣,並不是源於回家本身的「恐歸族」不在少數,這些人由於各種原因,成了「剩鬥士」,回家以後最怕的就是被父母催婚、逼婚。為了逃避「剩鬥士」們無奈何成了恐歸一族。  

    除了怕飯局連軸轉,父母催婚事,派發壓歲錢也成了「恐歸族」怕回家的一個重要原因。既然已經工作了,回去就意味著不得不給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的下一代發壓歲錢,現在物價上漲,幾十塊錢的紅包早就拿不出手了,這樣一來,對年輕的受薪階級來說,又成了一筆不小的負擔。

    調查發現,「恐歸族」中,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占有很大的比例。為了自己能上大學,能出人頭地,這些人的父母付出了太多,如今,孩子走上了社會,父母對他們並沒有過多的要求,也不指望他們回到家裡幫老人揉揉背捶捶肩刷刷筷子洗洗碗,他們能回家父母就很開心了,然而,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逃避。其實,孩子即使不回,老人也會給親朋們說「孩子在單位忙,為公家的事回不來」,但做父母的內心的那份渴盼,是子女們無法理解的。  

  父母盼兒歸,為兒「恐歸」不敢歸。一面是父母的殷殷期盼,一面是一大堆恐歸的理由,「恐歸族」們在進退兩難間確實難以抉擇。「恐歸族」反映了紮根在一部分人內心深處的過年文化意境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他們想活得更輕鬆,不願讓自己太累太沉重。這是新觀念與傳統的一種衝突,我們應該給予寬容和理解。

    但過年對於我們,畢竟每年只有一次,和家人的年夜飯,一生也就那麼幾十次,雖說如今已進入網絡時代,人們的溝通方式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多樣化,但無論我們走進什麼時代,親情是永遠不能淡化的也無可替代的。父母不會在乎孩子能給自己多少錢,而是孩子是否平安快樂,「在外頭忙一年了,孩子為什麼不願回來。」  

  如果有時間、有條件,過年最好還是回家陪陪父母吧。父母年紀大了,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間已經不多,做子女的應該好好珍惜這為時不多的陪伴。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