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唐代美女穿衣 已有內衣外穿雛形

什麼是「抹胸」?

所謂抹胸,據《逸雅》記載【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掩心,今之抹胸。】徐坷《清稗類鈔·服飾類》曰:【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

可見抹胸其實就是現在的肚兜,又叫兜肚、兜兜、縛肚、帕腹,簡而言之就是古人的內衣。內衣,就是穿在外套內的衣服。漢代學者劉熙《釋名·釋衣》中說:【袍,苞內衣也。】也就是貼身穿的衣服。

古人多將內衣稱之為「褻衣」。 褻,《說文》曰:【褻,私服也。】《詩經·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澣我衣。】此外,褻字還有輕浮、不莊重的意思,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和隱諱的。

《漢書·敘傳》:【夫餓饉流隸,饑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褻,儋(擔)石之畜(蓄),所願不過一金。】顏註:【褻謂親身之衣也。】。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出)其褻衣。】

褻衣也就是中衣,亦稱之為「衷衣」。《說文·衣部》解:【衷,裏褻衣】。根據清代學者段玉裁的研究:「衷」的本意之一就是「纏裹」。

不難想像,古時先民們還不能做出精美合體的內衣款式,只能用濉⒉?炔牧蝦唵衛p裹身體,「衷」這個字充分顯示了古人用語的言簡意賅與情趣。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和審美也不斷變化,對內衣的稱呼也在不斷的變化。

先秦時期,有了一種名叫「澤」的內衣。《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據漢代鄭玄解釋:因為這種褻衣緊貼身體,可以吸收體內排出的汗澤,故以「澤」字命名。到了漢初,劉邦乾脆將它稱之為「汗衫」了。

漢代內衣的樣式有多種形制,常用的有帕腹、胞腹和心衣。

漢代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上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檔,以奄心也。】

王先謙在為《釋名》所作的《疏證補》中說:【奄、掩同。按此制蓋即今俗之兜肚。】今日北方鄉間,猶又此俗。以一塊大手帕,上面兩根帶子繫於脖頸以掩心;下面兩根帶子繫於腰間以護腹,經濟而實用。

兩晉南北朝時期,「帕腹」仍然很流行。《疏證補》舉例說:【《晉書·齊王冏傳》:時又謠曰:'著布帕腹,為齊持服。'梁王筠詩:'裲襠雙心共一襪,帕腹兩邊作八襊。'成國此釋猶可揣其遺制。《南史·周迪傳》作襪腹。】

《類篇》:【襪,所以束衣也】。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襪肚》:【襪肚蓋文王所制也,謂之腰巾,但以繒為之;宮女以綵為之,名曰腰綵。至漢武帝以四帶,名曰襪肚。至靈帝賜宮人蹙金絲合勝襪肚,亦名齊襠】。

「襪肚」又可稱「襪腹」、「抹胸」,原似婦人所服即指有前片無後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腹的內衣。襪肚、襪腹還可單言「襪」,即指「襪肚」。如:【釵長逐鬟髲,襪小稱腰身。】(《玉臺新詠·劉緩〈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詩〉》)吳兆宜註:【襪為女人脅衣。崔豹《古今注》謂之腰彩,今婦人謂之襪胸。】又【逍浠茨銜瑁瑢氁m楚宮腰】(隋明帝《喜遊春歌》之二)

兩襠

此外,漢代還有「一片當胸,一片當背」的內衣,稱之為「兩襠」,當是因為其形制的原因。與此相反,到了南朝還出現過「假兩」。顧名思義就是假的兩襠只有當胸的前片,簡約就是美麗,單片的抹胸似乎更討女人們的偏愛。

南北朝時期的婦女以布帛為材料,做成一種叫做「纏弦」的內衣:在其四角綴上帶子,穿時兩帶繫於頸部,兩帶纏弦於腰。庾信有《夢入堂內詩》中有句曰:【小衫裁裹臂,纏弦搯抱腰】

月白蔥綠的團花小衫合體地裹著臂膀,大紅牡丹的謇C纏弦緊緊地束著腰身,恰到好處的將略帶刁蠻胡風的少女們的美麗表現出來。就如同陌上的春風碧水,河邊的柳絲,一起化作樓頭吱啞推開的一扇珠簾後,空床獨守的哀怨佳人,「娥娥紅粉粧,纖纖出素手」。這便是美麗。

到了唐代,強盛輝煌的大唐王朝充滿了高度的自信,出身少數民族而漢化改宗的李唐皇室,更沒有華夷畛界的鼠肚雞腸。

唐代又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發展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文明、先進的國家。加上當時政府推行的「開放性」政策,這就必然引來大量的外國商人、使者等,促進了文化、經濟的交流。

而唐初對外來文化是大膽吸收,外來民族的音樂、歌舞、技藝、服飾皆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傚。在服裝上,唐風也表現為開放開明。在女裝方面,唐代的女子喜愛穿著半露胸式的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係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網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布料考究,色彩繽紛!

不管是長安還是洛陽,「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佔胸前。」抹胸,不過是大唐美女們的時尚而已。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書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