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鮮為人知:人民大會堂下的永定河


    

    
    
     青年突擊隊發現古河道
    
      1958年的冬天,人民大會堂以驚人的速度在施工中。一天,在大會堂西南角施工的青年突擊隊工人挖出了幾塊鵝卵石。最初誰也沒在意,不料挖出的石頭越來越多,隨後,一條古老的河道顯現在大家面前。有工人說,這條河道在廣場東邊公安部大樓施工的時候也出現過,怕引起地盤下陷,公安部還特別做了兩層鋼筋混凝土的地下室。為此,人民大會堂在施工時做了井字形的剛性基礎鋼筋混凝土牆,來支撐整個結構。據考證,這條兩度神秘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古老河道,就是遼、金時期的永定河故道(金口河)。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當時說,「大會堂下面壓著的,是永定河」。
    
      有水湧上來,人民大會堂施工進程被打斷,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的岳昇陽告訴記者,「據說有青年突擊隊成員甚至考慮用冷凍的方法將水截住,但是這條河道已經沒有放肆的能量,突擊隊工程就照常進行下去了。之後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萬里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希望侯仁之做一些關於永定河故道研究勘測,因為這一帶將來會有不少大型工程。到1965年,整理工地發掘的文物在教委的地下室有一個展覽,只有司局級以上的幹部才能參觀,但是『文革』開始後這些珍貴的資料都不知去向了」。
    
      又過了42年,國家大劇院開始施工建設。由於已經知道永定河故道就在它的下面,隨著工程的進行,在對金口河故道金口河遺蹟的考察中,參與工作的岳昇陽稱,這一次施工再沒有水湧出來,但是工地深坑中間有白色的砂黏填土,不但充滿了河床,還掩蓋了河岸,考古出土了不少木樁、瓦片瓷片等,這次工作對古河道的變遷、沉積特徵和消亡時間有了更多認識。金口河的脈絡越來越清晰。
    
      金口河的三次開鑿
    
      岳昇陽介紹,北京成為都城以後,便開始了引永定河水進行漕運的嘗試。第一次從石景山開鑿運河是金在北京建都十餘年。金於公元l153年遷都中都即今北京,開始醞釀在石景山鑿金口開運河。《金史》河渠志:「大定十一年(1171年)十二月,省臣奏,復開之,自金口疏導至京城北入濠,而東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及渠成,以地勢高峻,水性渾濁。峻則奔流漩洄,契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這次開運河由於設計不周到,施工草率而失敗。大定二十七年,金統治者為防止洪水威脅都城,將金口堵死,引水灌溉也廢棄了。
    
      第二次從石景山開鑿運河是郭守敬提議的。公元1264年改燕京為中都,開始大規模建都工作。隨後都水少監郭守敬提議重開金口。《元史》河渠志:「金時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盧溝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謂金口。其水自金口以東,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兵興以來,典守懼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視故跡,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畿之漕。」又稱「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以防漲水突入之患。」元世祖採納了郭守敬的建議,記有:至元二年(1265年)都水少監郭守敬請復金口河。
    
      郭守敬主張復金口提出了三條理由,一,灌溉土地。二,可以致西山之利。三,廣京畿之漕。元初在石景山附近開鑿運河,是三次在這裡開鑿運河中唯一成功的一次。自開閘放水到大德二年(1298年)下閉閘板,使用了三十餘年,對大都的興建起了極大作用。運河開成後,建築材料、生活用品源源不斷運進都城。中國地質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學院邵景力說,「但是西山茂密的森林也遭到毀滅性砍伐」。總結治河失敗的原因,在上游設減水口,如果遇到山洪暴發,可向西南方向排洪,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條河落差大,河水渾濁,時間一長必然是泥沙淤積成患。三十多年以後,因為水勢變化不定,為了大都的安全,在郭守敬從昌平白浮泉一帶獲取穩定、充沛的水源後,放棄了這條運河。
    
      元末,公元1342年再次重開金口。據《元史》河渠志:「至正二年,正月興工,四月工畢,起閘放金口水,流湍勢急,泥沙壅塞,船不可行。而開挑之際,毀民廬舍墳塋,夫丁死傷甚重,又費用不貲,卒以無功。」這次重開金口雖然失敗,但卻留下了明顯的河床痕跡。侯仁之曾解釋稱,在西郊,石景山以東八寶山以北的旱河,當地人訛稱為金鉤河(應是金口河)。在東郊,通州以南高麗莊附近也有旱河,當地人稱為「蕭太后河」,這是金口河的下游。但是金口河的中間一段河道遺蹟逐漸淹沒,侯仁之先生猜測是,中間這段河道在今天的正陽門水關以內,按當時的計劃,還應該向北延長半公里,和通惠河銜接起來。不管成功失敗,元朝的近郊「水源開發商」進行了一系列創造性的工程。
    
      白浮泉引水
    
      大的工程就是白浮泉的導引。現在住在昌平龍山度假村最高處的客人,在風調雨順的夜晚能聽到屋子地下隱約的水響。
    
      據史料記載,郭守敬經過調查發現,白浮村神山泉的下游有豐富的水源: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西來馬眼泉、灌石村南泉、龍泉等。但實際上,從昌平西到瓮山泊(現頤和園昆明湖)不止這些泉。由於地下水位的變化,歷代這些泉都時隱時現。元朝時,北京地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泉水相當旺盛。引水工程的走向西行而南折,逆水而上。
    
      當時有幾個技術問題,如果從白浮泉直接朝東南方向引水入大都,有沙河、清河兩條大河擋道,河谷低下,難以逾越。如果往西行,北京地區西高東低也不行。現在水利專家在說到這一段時,都認為是郭守敬運用了當年治理黃河時的經驗,也就是海拔高度理論,得出了白浮泉地勢要高於西山的結論。邵景力稱,從今天看來,白浮泉和瓮山泊的海拔落差有15米左右。先把泉水引向西山,然後大體沿著五十米等高線南下,避開河谷,再向東南注入瓮山泊,沿途接納西山諸多泉水和溫榆河、清河、南沙河等上遊河水,引水入護城河和積水潭,經今天的後海、前海再從地安門橋東南,沿皇城東側南流出城,東流接今通惠河再接北運河。這一水道的建成和水源的保證,使得漕運糧船可以從南方直入積水潭。在通惠河道設立若干「斗门」(即活動水閘),以抵消大都到通州達20米的落差。
    
      現在從白浮泉遺址所在的龍山朝下看,還能隱約看出一條以低姿態向東南延伸的路,歷史上它應該是先往西讓後南折,沒有固定的形態。龍山度假村高雅楠介紹,解放後白浮泉所在的龍山一直是北京市一商局干休所,山上的龍王廟、山下的九龍池被進行了重修。被認為是白浮泉遺址前,有1990年豎立的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石碑上有侯仁之先生題寫的《白浮泉遺址整修記》,九龍口不再出水,九條石龍首就啞然張著嘴巴。工作人員稱,九龍池裡有一個機井水水泵,旅遊旺季這裡就是度假村的後花園,能再現龍口噴水景觀。
    
      ■ 水事溯源
    
      北京在華北大平原的北端,三面有山環繞,北京城址距離西山最近,正當古代永定河洪基沖積扇的背脊,地形由西山山麓向東南逐漸傾斜,同時京西山地又是華北降水量最多的中心地區之一,因為北京地下水儲備量豐富,鑿井取水,問題不大。但城市近郊,除了少數泉流,沒有天然大河或湖泊可以利用。
    
      金代大定十二年(1172),在石景山以北引渾河(今永定河)水,開鑿金口河以通航運,因坡度過陡,河水含沙量太大而失敗。元初郭守敬曾重開金口河,成功使用了30餘年。元末至正二年(1342)又建金口新河,將取水口上移到三家店,工程以失敗告終。元代白浮泉引水工程則是利用了白浮村神山泉下游豐富的水源。歷代都城的修建者,多方設計開發水源,在企圖打破自然條件限制的方面,表現了高度的技術和智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新京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