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南都:末日生存者:生存主義啟示錄

這些人開始為「末日」準備:儲糧備水、學習生存技能、知識,他們相信自我勝過相信現存體系,他們就是生存主義者——最有可能,最有能力登上諾亞方舟的一群人。
南都周刊年度第30期封面報導:末日生存者
  洪水、地震、大規模流感、化工廠爆炸、鑽油台漏油、恐怖襲擊、人群踩踏、毒奶粉、地溝油……天災人禍頻發,生存不再是電影中的幻想情節,而是真實殘酷的人生。
 
  生存危機並不僅僅起源於一場洪水或一次爆炸,我們身邊幾乎每天都有車禍、醫療事故、搶劫等危機出現。
 
  有些人會問:每次離開家門,都不知道還能不能回去?
 
  這些人開始為「末日」準備:儲糧備水、學習生存技能、知識,他們相信自我勝過相信現存體系,他們就是生存主義者——最有可能,最有能力登上諾亞方舟的一群人。
 
  攝影_劉林
 
  生存主義啟示錄
 
  更能令都市人深省的是,當都市人遭遇災難時,他們的價值觀將會發生怎樣的質變。
 
  文 _ 炫風 實習生 李先煜 蔣逸羽
  7月28日,南京因管道泄漏發生大爆炸。
 
  「你相信2012(末日災難)嗎?」如果答「是」,那麼,
 
  ——「真的發生了,你會怎麼辦?」
 
  這可能是我們這兩年談論得最多,而且百談不厭的問答題。它帶著世上最多的假設,以及隨之而來的最廣泛的可能性。或者你可以用調侃、想像或者其他方式去應付——譬如說把錢花光,或者挖個地洞鑽進去,但你未必真的相信,這就是正確的答案。
 
  在各種影視與文學的想像里,不可抗拒的災難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面貌,就如同這星球上不斷發生的各種危險,不約而同地集體爆發。狂風與洪水,流行病和化學泄露,恐怖襲擊和邊界戰爭,甚至是劇烈通貨膨脹引起的騷亂——如同我們每天在新聞中讀到的那樣。
 
  不得不承認,新聞報導描繪的世界,其實就環繞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經常無法預知它何時發生。最新的恐懼點,是那條導致南京大爆炸的丙烯管道,在兩個月前就已經被挖斷過,但在其周邊的拆遷一直未止,丙烯管道再次被挖穿,於是劇烈的爆炸,瞬間吞噬了13條生命。
 
  汶川、玉樹、海地,地震災區劇烈的傷亡至今歷歷在目,地震波甚至震晃了北京上海,讓都市人見識到自然災難的巨大威力。正在肆虐中國南北的洪水,已經使總計800多人喪生,而化工原料桶因洪水而飄蕩在松花江上,讓人們繼續提心弔膽。在乾旱、酷熱和嚴寒中,人們交口相傳——似乎從沒有這麼多災難在地球上集中發生。
 
  在人類的歷史上,核戰、經濟衰退、千年蟲、惡性流行病、恐怖活動、全球變暖等末日陰影相繼籠罩;突如其來的事故,也可能讓個人置身於極度不安全的境地。讓都市人感到不安全的還有日趨惡化的都市生存環境——金融危機、犯罪、食物毒害,通脹和蝸居的恐慌,使人們對未來的安全更加敏感。
 
  在虛構的故事裡,都市人用各種戲劇化的方式去應付這一切,譬如電影《荒島餘生》中,飛機失事後倖存的湯姆·漢克斯,在荒島上像原始人般鑽木取火;在熱門電腦遊戲《求生之路》中,主人公在失陷的都市中要用平底鍋這樣的武器與感染了病毒的人類作戰。甚至,男女主角會在末日的冒險中產生愛情。
 
  但現實世界並沒有那麼詩意,尤其在都市人之間。根據《南都周刊》記者的群訪調查,大約有6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對災難性危險「不準備或沒有準備」,只有10%的受訪者認為「在災難來臨之前制訂撤離計劃和路線」,另外10%的人士準備把災難來臨前最後的時間陪伴親人。
 
  事實上,生活在大城市裡面的人們,更容易受到災害的威脅,這都源於技術的複雜性和現代社會的相互依賴性。譬如,電力中斷會意味著城市供水系統也將停止工作,手機也失去了信號;另一方面,打獵和捕魚,乃至自製流星錘這樣平時只在影片中欣賞的技能,在重大災難來臨時卻是救命稻草。
 
  在調查中,《南都周刊》發現大部分受訪者在遭遇地震、通信中斷或者疫病徵兆等狀況時,都選擇保守的求生方式,那就是「呆在家裡」;他們會告訴記者,會非常注重與外界的溝通,並選擇手機作為重點聯繫的工具。對於逃生、急救、對付暴力等各種技能,大多數人都沒有即時應對的意識和方法,乃至訓練。
 
  事實上,當災難發生時,最有效的獲取信息的工具應該是短波無線電收音機,還有原始的聲音信號、光信號、文字信號、煙火信號等等。手機與有線電話在災難中是最脆弱的(一般都已經中斷)工具。即使沒有任何裝備,製作工具,收集食品,利用環境的一切可利用因素,這卻是都市人在極端環境下失去的能力。
 
  不過總有人會有所覺察,並提前準備。在歐美,在中國,有一群潛伏在市井中的生存主義者,一直在不斷地「武裝」著自己。他們把都市人不安全感發揮到極致,生存欲望強烈,並且思行合一的實踐者——「只要活著,就絕不放棄活下去的希望。這是生存的前提,無論面臨著什麼樣的困難,都絕不放棄。只有有了這樣的信念,才會有機會生存。」
 
  在《南都周刊》的報導中,生存主義者們信奉「除了傷害別人,以任何方式生存下去」;他們認為,除了作物質上的準備,生存主義者最終要的還是要具備一個「生存主義者的腦子」,以一個生存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去處理面臨的災難:政府的援助是否值得信賴?沒有能力是否仍應該幫助他人?……這些看上去都非常虛渺,但在各地紛至沓來的災難中,立刻會變成現實的問題。
 
  生存主義者們的行動和思考,恰恰是一直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的城市人早早遺忘的東西。食物、裝備、通道、空氣、飲水、藥品這些關係到生存的必需品,家裡應該儲存多少?我們平時有沒有未雨綢繆的方案?譬如共同策劃出一些生存方案——「如果我們必須撤離這座城市,而所有高速公路都被堵得動彈不得,那該怎麼辦?」
 
  生存主義者們的實踐,更能令都市人深省的是,當都市人遭遇災難時,他們的價值觀將會發生質的變化,就如同電影們刻畫的那樣,利益鬥爭,自我標榜,利他主義,對政府的信息如何取捨,一切都會互相碰撞,而我們卻從來沒有過預期——除非我們真的遇到了災難。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