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德國聯邦總理勃蘭特40年前下跪謝罪

勃蘭特40年前下跪謝罪

 

德國聯邦總理勃蘭特1970年12月7日對鄰國波蘭的訪問被認為是德波戰後關係史上的一次突破。不過,此次訪問不僅因為簽署協議而載入史冊。它的歷史意義更因為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而成為永恆的瞬間。

 

這樣做,是因為語言已失去了表現力

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總理正式的訪問日程中包括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逗留數分鐘。在那裡,他為當年起義的犧牲者敬獻了花圈。在撥正了花圈上的絲結之後,勃蘭特後退幾步,突然雙膝下跪。這一舉動事先沒有計劃,它也無需語言解釋。據說事後勃蘭特曾說過,"我這樣做,是因為語言已失去了表現力。"

德國總理下跪謝罪的畫面傳偏了世界,在德國國內也引發了不同的反響。許多人批評指責,但更多的是尊敬。當時擔任德國內政部長的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這樣回憶道:

 "我被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勃蘭特以他全部的人格向每個人做出了明確的表述。由此,我對他十分尊重和敬佩。"

當年波蘭的共產主義統治者沒有料到勃蘭特的舉動,興奮之餘,也產生了不安。畢竟波蘭的宣傳語境中,德國的形象仍然是"敵人"或者"侵略者"。一個懺悔的德國總理與這一形象實在太不相符。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勃蘭特下跪謝罪的舉動一開始在波蘭並沒有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因為除了少數高層人士,在民間知道這一舉動的人幾乎沒有。波蘭的教科書直到1989年才收入了這幅照片。不過,當年勃蘭特訪問波蘭的動因並不是要下跪謝罪。

首次承認德波邊界

Bildunterschrift: 1971年勃蘭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40年前,勃蘭特訪問波蘭並不是尋求寬恕,而是以夥伴的身份,希望促成兩國間關係的正常化。在"通過接觸達到轉變" 的過程中,同波蘭舉行對話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勃蘭特必須認可的前提條件是,承認戰後盟軍劃定的奧德河與尼斯河的新國界,而戰敗後成立的聯邦德國直到那時還沒有正式承認這條邊界線。當年勃蘭特"新東方政策"的高參巴爾(Egon Bahr)說:

 "我們很清楚,不對奧德-尼斯河國界做實際的承認,德國統一便永遠實現不了。但這條國界當時在德國是禁忌的話題。如果二戰戰勝國擔心,德國還會提出領土要求,那麼它們永遠不會讓德國獲得自由。"

1970年12月7日簽署的《德波協定》首次承認了波蘭的領土完整。於是,勃蘭特做了一件他的前任拒絕做的事情:他承認了奧德-尼斯河為德波國界,也由此認可了東部領土的喪失。這位社民黨籍的政治家使得同波蘭重新建立關係成為可能。這時,戰爭已經結束25年。波蘭歷史學家特拉巴(Robert Traba)這樣說道:

 "從各個方面看,1970年12月的訪問都是德國東方政策的最亮點。當然,這裡首先牽涉到的是兩德關係,但它必須通過與波蘭及蘇聯實現關係正常化的途徑。對波蘭而言,這一協定至關重要,因為德國首次承認了波蘭的西部邊界。此後勃蘭特的下跪謝罪,則超出了任何人的期待。這一舉動成為歐洲實現和解的象徵,成為東西之間、德國同波蘭之間和解的象徵。"

第一次向波蘭提供了前往西德的獎學金

這個協定還規定了兩國間互換留學生以及在經濟、科學和文化領域的合作。許多人,其中更多的是年輕一代,利用這一新出現的契機。萊特在20年前選擇了攻讀日爾曼學,波蘭轉型之後他成了首任駐德大使。他回憶道:

 "那是一個前往新世界的發現之旅。這個協定第一次給波蘭人提供了前往西德的獎學金。它無論在政治還是在社會方面的意義,今天來看,都是無與倫比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楊秀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