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借貸之城信用坍塌 溫州債主集體失蹤事件頻爆發

8月31日與9月1日,溫州部落之神鞋業公司老闆吳偉華與同區域內的永嘉縣蝶夢兒鞋廠老闆黃杰,不約而同地「失蹤」了。

  這在當地已是見怪不怪。一名市級政法系統的人士透露,這一波「跑路」的企業主,都或多或少牽涉到高利貸,本身也涉足借貸領域,已不是真正的製造業主了。

  曾經是民營製造業之都的溫州,已成為「借貸之城」。擔保公司、投資諮詢公司、寄售行,甚至地下錢莊雲集,僅大大小小的擔保類金融機構就不下300家。

 一個月來,溫州至少有20起以上的借貸人「跑路」事件爆發。一律師介紹,龍灣區是本次爆發的重災區。他進入永強法庭辦案時發現,通道里滿目是相關高利貸案件的告示。

  記者調查得知,有兩起集資額達數十億元的機構或個人,正處於搖搖欲墜之中,牽涉借貸者上千人。這些失蹤的借貸人,到底面臨怎樣的難關甚至絕境?

  表哥「失蹤」

  金勝華的表哥吳先生近期蹤跡難覓,電話不通,店和廠關門停業。

  金勝華年初把準備買房交首付的30萬元放表哥那賺利息,最近外界頻頻出現借貸人消失的消息,想收回資金以防萬一。可這幾天問外甥女,說爸爸媽媽 「出國了」;問他丈人,說「不清楚」。外界又傳,表哥是欠債「跑路」了。這到底是怎麼了?百般無奈,他電話給上海他們倆的共同朋友,請求出面問明狀況。

  「你叫他放心,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肯定會還他的!」9月4日深夜11點左右,接到上海朋友十來個簡訊後,吳先生終於回了個電話,坦露這次玩 「失蹤」的苦衷,「風聲太緊了,搞不好就得吃『牢飯』,還是先離開一兩個月吧,看看情況再說,如果資金周轉過來,就回來,否則,也只能任其處置了。」

  吳先生是溫州市甌海區的私營業主,從事標準件製造領域。別看他小小的企業,5年前,每年均有三五百萬的純利潤。他還在本地置下四套房,在上海康橋買下一套別墅。

  然而,行業整體在走下坡路,吳先生的標準件企業工人從20人慢慢減少到5人,不僅產能不斷萎縮,利潤率也比5年前縮減了70%左右。「不做不虧,越做越虧。」他說。

  今年7月,吳的一個做擔保公司的朋友被某企業主借走一筆2000萬的資金後,催要2個月無果,資金鍊非常緊張。於是慫恿吳暫時收縮本業,將閒資300萬借給他,月息2.5分到3分。吳先生就此踏入了借貸領域,越陷越深。

  「借貸之城」坍塌 溫州一批債主集體「失蹤」

  「偽」實業集中崩盤

  8月份,突然風雲陡轉。溫州當地的借貸人頻頻出事,吳先生也陷入寢食難安之中。

  「銀行都在民間猛拉存款,他們攬存給出的短期資金利率,比給我這裡高多了。」吳先生獲得的親友存款月息為2分上下,比銀行存款低,因此遭到了四五名親友的催收。而他向擔保公司的朋友催債數次,都被以「沒錢」為由一拖再拖。

  此時,溫州小企業主資金鍊崩盤的事例越來越密集。

  8月29日上午,溫州市區牛山北路德政工業區的溫州耐當勞鞋材有限公司,一家辦了20多年的企業,老闆戴志雄這一天被傳「失蹤」了。吳跟戴打過交道,知道他除了做鞋業,也從事借貸。「肯定是出借的資金收不回了」,吳猜測,「出問題的人,好像越來越近了,做啥事都不能安心。」

  兩大因素讓這些企業主躋身借貸領域,以實業為幌子,做資金投機的生意。

  首先是不斷高企的民間借貸利率,讓借貸者有利可圖。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2011年6月份民間借貸利率監測數據顯示,溫州民間借貸綜合利率24.38%,雖然比上季度末回落0.43個百分點,依然處於歷史高位。

  其次是投資渠道的缺乏催生了借貸潮。溫州附近的投資者,幾乎全民熱衷於樓市投資。但是,因為國家政策調控,整個市場成交低迷,作為投資替代品的民間借貸意願再度高漲。

  根據溫州人行二季度儲戶問卷顯示,民間借貸意願繼一季度創出新高后持續保持攀升勢頭,並首度超越其他投資方式,成為最合算的投資方式。其中,選擇民間借貸的儲戶占到了24.5%,較上季度提高4.75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11.25個百分點。

  而選擇房地產投資的占比則較上季大幅下降5.25個百分點。顯然,民間借貸在逐步取代樓市投資的地位。調查顯示,有40%以上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

  「這一波,溫州人挺慘的。」溫州商會某區域分會的一名陳姓副會長有些許無奈,「實際上,實業早就成了幌子,你沒實業,人家也不樂意將資金放你那。」

  吳先生也是因為聽從了擔保公司朋友的建議,一直以來維持著企業運行旺盛的形象。為此,他還將本田雅閣汽車換成了7系寶馬車。

  「如貸款千萬,銀行月息僅6萬至10萬,而民間高利可獲取40萬到80萬,使不少企業放棄主業鋌而走險。」溫州一股份制銀行貸款業務部的負責人道出了驅使企業家放棄實業的原因所在。

  五花八門的逃債者

  陸續「失蹤」的企業主,從當地法院的公告中可見其龐大的陣容。

  8月30日,鹿城區法院發布了首個限制高消費令。28名私營企業主被列入限制之列,一知情人士透露,「這個公告中披露的人,實際上大批屬於『跑路』了。」

  鹿城只是溫州市區的三區之一,並非是借貸人「失蹤」的重災區。有政法系統人士認為,逃債者大多是在迴避法律風險,但他們的部分資產是帶不走的。

  但是,另有企業界人士認為,這種『跑路』應該分兩種情況,其一是為了暫時躲避追債風頭,最終要回來還債。「如果有實力,其實暫時『失蹤』一下,反而對借貸者有利。」吳先生稱自己是一名真正的規避風頭者。

  另一種則是不再回來還債,任憑名下資產被處置。對此,記者從一名銀行業務經理處及其他多個渠道調查得知,在樂清區域內,一企業資金鍊爆出後,企業主名下的資產就被處置了。

  參與此類糾紛案件的杭州律師吳有水道出了部分賴債者的心態:「有的人把現金都帶走了,資產則托人通過法律途徑洗白,比如原本1個億的資產被折扣為5000萬。當然逃亡也不是好過的。」債權人出示法律依據申報債務後,根據比例分得債務方的資產餘額,之後就不能再做法律主張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部分實力較強的借貸人,逃債之後,又重新假借他人接盤資產。因為,根據法院處置資產的常規,被處置的資產往往以8折以上的折價出售。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