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利益集團開始互掐 人民郵電報斥央視混淆視聽

人民郵電報在其頭版發表文章稱,央視本周三對於電信和聯通遭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報導完全是片面之詞,內容錯誤百出,並且與事實嚴重不符。 CCTV——為廣電系統奪取網際網路絕對控制權宣戰! 《人民郵電報》——為保衛整個電信系統利益應戰!

人民郵電報頭版截圖

人民郵電報:駁央視對電信聯通涉嫌壟斷報導

「我好想哭啊,我只能裝一家的有線電視、用一家的電、使一家的煤氣、以別人商量好的價格加兩家的油,價格一天天飛漲的時候,沒有人說壟斷;當有一種業務幾家營運商比著提速、比著降價的時候,卻有人說,你壟斷了!」這是在11月9日12時央視《新聞30分》節目曝出國家發改委正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的報導後,一些通信員工發出的微博。這突如其來的當頭棒喝,令兩家公司的股票狂跌,也讓幾十萬電信與聯通員工難以接受,震驚!冤枉!委屈!無奈!

而更多的人也覺得這事荒謬。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體改所主任史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很疑惑:電信行業這些年一直在改革,這些年資費一直在下降,為中國經濟發展、解決國內通脹出了力,憑什麼拿最好的行業來開刀?

就連各投行也感到吃驚,摩根大通和中金都認為,在中國大陸的寬頻業務市場,聯通和電信不能被稱作為「壟斷者」,他們還面臨著鐵通、廣電等的競爭。

還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通信行業在國企里是體制改革最徹底的。十幾年來,通信行業按照國家要求進行了多輪分分合合的體制改革,形成了目前三家擁有全國性網絡資源、實力與規模相對接近的市場競爭主體,三家公司的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本報記者通過調查與採訪,發現央視報導完全是片面之詞,錯誤百出,與事實嚴重不符。

基本概念釐清了嗎?

【央視報導】發改委已經基本查明,在網際網路接入這個市場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合在一起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份額,肯定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如果證據確鑿事實成立,將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的罰款,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為此將遭到數億到數十億元的罰款。

【事實真相】好一個混淆視聽的「網際網路接入」!正是因為央視採用了這一廣義概念,才得出了「罰款數十億」這一駭人聽聞的結論,在業界和網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而事實上,「網際網路接入」分為不同領域,發改委此次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起的調查,是針對SP接入市場而不是公眾市場的,SP接入市場不涉及普通用戶,與公眾市場完全不同。據了解,中國電信或中國聯通每年從SP接入業務中獲得的收入只有不足2億元,因此,即便是「證據確鑿事實成立」,所處罰款也應以此為基數,而絕非數億到數十億元的天文數字。

【央視報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對於跟自己有競爭關係的競爭對手給出高價,對於沒有競爭關係的企業,給出的價格更優惠。

【事實真相】這種說法顯然是已經認定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頻寬專線接入上處於市場壟斷地位。然而這種結論無數據支撐,因此並不成立。

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在網際網路專線接入市場,其實除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還有其他幾家網際網路骨幹網經營單位,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鐵通以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中國科技網網絡中心、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等。此外,還有轉租的眾多增值電信企業,例如電信通、長城寬頻、歌華等。

因此,這個市場完全不是想像的只有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獨霸天下,由於眾多網絡提供商的存在,對客戶爭搶激烈程度可謂白熱化,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然而專線接入市場到底收入是多少,至今沒有任何部委和機構發布過數據,因此電信與聯通到底在其中占有多大比例,完全沒有數據支撐。所以所謂壟斷之說也就無處立腳。

至於央視報導提到的向SP出租頻寬價格的差異,打個比方說,同樣是一個房地產商旗下的商品房,同樣是100平方米,北京上海的價格差達40萬!奇怪嗎?當然不!因為民眾很容易理解,由於商品房的樓盤定位、所處地段、小區配套,甚至交易時間的不同,有價格差異很正常。電信營運商對SP出租頻寬也是一樣的道理,由於交易條件的差異(區域因素、時間因素、產品細節、客戶要求、服務質量等),出租頻寬的價格也是由市場來調節的。壟斷何談之有?

 

全球行情吃准了嗎?

【央視報導】截至2010年,我國寬頻上網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不及美國英國日本等三十幾個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費用卻是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

【事實真相】暫且不說該報導採用的數據是不是與此次反壟斷調查有關,也先不爭論數據是否已經過時,僅就這樣不考慮背景的簡單比較而言,絕對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公平的。這就好像讓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與成人賽跑一樣。

論人均GDP,2010年中國在世界排名95位(IMF數據),但是央視報導拿來比較的卻是排名靠前的經濟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導致某一產品服務的價格和普及率差異,是很自然的。按照全球通信行業的發展規律,一項業務的普及率在20%以上才進入成熟期,之前是成長期,目前我國的寬頻普及率不足10%,而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普及率為30%左右。不同的市場,其發展階段不同,產品生命周期不同,發展規律當然不會相同。

寬頻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之一,是與國情和人均GDP相匹配的。論國情,中國地域寬廣,農村和偏遠地區所占面積大,寬頻建網的難度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不可同日而語,單是西藏和新疆的電話村通服務就耗資巨大,何況寬頻普遍服務。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一些已開發國家紛紛出台國家寬頻戰略,以政府直接投資或者鼓勵投資等方式推動寬頻發展。而我國尚未把寬頻上升到國家戰略,寬頻建設主要靠行業推動和企業投資拉動。

如果與國情更為相似的俄羅斯和印度相比,我國的寬頻服務價格較低、速率更高,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國的電信營運商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在「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我國國家寬頻戰略尚未成形之時,中國電信先行一步,提出了「寬頻中國•光網城市」工程計劃,預計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所有城市的光纖化。中國聯通也在大力推動寬頻接入的光纖化。

事實上,僅在2011年中,我國的寬頻服務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舉兩例,在江蘇的很多地區,8M寬頻如今每月僅需60元,而廣東全省的平均寬頻上網速率超過3M。近幾年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寬頻資費每年下降6%~10%,這一幅度,早已大大高於央視報導的「如果能夠推動市場上形成有效競爭,未來5年可以促使上網價格降低27%~38%」。以中國電信為例,按照其「寬頻中國•光網城市」計劃,寬頻用戶的接入頻寬將在3~5年內躍升10倍以上;資費在3年左右迎來「跳變期」。而這些為民謀利的發展目標,並不是在政府強制要求下做的,而是企業主動執行的。

新聞素養丟掉了嗎?

【央視報導】相關部委已就寬頻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並有可能對兩家企業進行反壟斷處罰。記者根據初步推算,如果事實成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為此將遭到數億到數十億的罰款。

【事實真相】「可能」、「如果」等在新聞體裁中十分忌諱的用詞,組成了央視這段新聞的大部分內容。

11月9日,發改委對兩家營運商進行的反壟斷調查還未結束,發改委還沒有作出最終結論和處理意見。根據反壟斷法第44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涉嫌壟斷行為調查核實後,認為構成壟斷行為的,應當依法作出處理決定,並可以向社會公布。然而此時,央視搶先一步在當天中午的「新聞30分」播出了報導。就連投行高盛都認為:「這次的事件讓我們非常驚訝。驚訝的是,在任何官方定論還沒有出台之前,央視的報導就進行了一些類似於巨額罰款的推測。」

央視此舉是否違反相關規定,自有專門的部門去裁定。但是單就這一報導本身,也是漏洞百出,只要稍有新聞素養的人就能看出破綻重重:其一,近4分鐘的報導只對發改委進行了單方面採訪,根本沒有給另一方當事人澄清事實的機會,有悖於新聞的公正性,從而誤導公眾,引發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其二,記者在基本概念都沒有釐清的基礎上,用想像代替採訪,用推測代替事實,大量使用「如果」、「可能」句型,將結論硬擰向聳人聽聞的方向,有悖於新聞的客觀性。此報導雖然取得了一時的轟動效應,但卻因缺乏事實依據根本站不住腳,違背了新聞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和準則,不僅與國內新聞戰線正在提倡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精神相衝突,更與央視國家級傳媒的地位不符。

(本文來源:CNII網·人民郵電報 作者:曉雅 楊揚)


 

《人民郵電報》記者私下發的文章


是央視涉嫌虛假報導,還是《人民郵電報》挑釁官媒?

11月9日12時央視《新聞30分》節目曝出國家發改委正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的報導後,一些通信員工發出微博喊冤申訴。這突如其來的當頭棒喝,令兩家公司的股票狂跌,也讓幾十萬電信與聯通員工難以接受,震驚!冤枉!委屈!無奈!

這是中國電信與聯通的員工網絡時代的申訴,隨後資訊產業部直屬的中國通信產業的權威主導媒體,《人民郵電報》頭版駁斥央視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壟斷的報導,「混淆視聽,誤導公眾----駁斥央視對電信聯通涉嫌價格壟斷的報導」。讓讀者是耳目一新,並且震驚。

首先作為央視是電視媒體的老大,也是中國官媒的代表,那麼對於中國聯通和電信價格壟斷是否真的存在,並且正如《人民郵電報》報導,「基本概念釐清了嗎?」「壟斷事實查明了嗎?」「全球行情吃准了嗎」「新聞素養丟掉了嗎」,倘若中央電視台真的如《人民郵電報》報導所說,那麼央視涉嫌虛假報導,這是無可厚非的。

最近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多次會議強調媒體不能做虛假報導、有償新聞報導,如有此種行為的媒體,首先對媒體進行嚴肅處理,以及對媒體負責人和報導記者進行處理,試問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宣部對央視這樣做虛假報導會做出處理嗎?

那麼對於央視這樣的報導中宣和新聞出版總署有關懷疑和調查嗎?不論是多大媒體,不論是什麼新聞事件,只要存在虛假報導、有償報導就該受到懲罰。

前幾日央視拋出廣告招標收入142億元人民幣,多麼龐大的天文數字,有網友便這麼多廣告收入怎麼花。就在最近一兩年的央視春晚上百度公司廣告隨處可見,業內人士就說央視狠狠地「曝光」了百度,那麼根據此今年央視又「曝光」百度給黑網站連結收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百度今年又上「春晚」。那麼對於電信和聯通如此報導,是否也存在搞「廣告收入」呢?

如今中宣部提出要求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報導,可是根據筆者觀察,這樣的精神根本沒有發揮作用,而是更多的像央視一樣虛假報導、有償新聞了,真正作為「執政為民」的地方政府都是要求歌功頌德,而沒有揭露地方上一些累積多年的社會問題,那麼這些問題真正發生的時候,我們媒體的作用又在哪兒?

對於信息行業的主串流媒體《人民郵電報》敢於面對官媒較真,說明一點就是媒體行業還有好的方面,也許《人民郵電報》反駁央視也是出於自己行業的利益之所在,但是畢竟你只是一個行業報紙,而央視是官方喉舌,所以筆者認為,央視真的虛假報導,那麼就敢挑釁。

不管事央視還是《人民郵電報》,都是中國媒體,不能失去新聞素養,不能為了灰色收入而失去人格和尊嚴,不能有悖於新聞道德。但是就目前中國國情來說,像央視這樣的官媒,還有《新華社》,搞虛假新聞或者是有償新聞是時有發生,比如一個礦難發生死亡上百人,最後當地政府出通稿只允許用《新華社》通稿,通稿稱死亡35人,有的媒體通過調查,揭開事實真相時候,反而是遭到「虛假新聞」的呵斥。可是通稿其實全是虛假新聞,那麼對於這樣的虛假報導新聞出版總署是不是也可以嚴肅處理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