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習慣就是性格

       若要解開「性格之謎」,我們就必須對於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謂人的性格,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的一整套習慣,包括情感或情緒習慣,以及思維習慣。比如,有的人就習慣於發怒、有的人習慣於憂愁,這就是情感習慣;有的人習慣於多疑、有的人習慣於幻想,這就是思維習慣。我們平常,就是憑藉著這些情感和思維習慣,來判斷別人的性格。比如,對於多疑的人,我們會說:「他這個人,太偏激、太幼稚」對於易怒的人,我們又會說:「他呀,性格不好、脾氣不好。」

  其實,我們偶爾都會有發火或多疑的時候,但是,別人不會單憑著一個人的偶然表現,來對一個人下斷言,只有某種情緒、情感或思維,屢次出現,成了這個人的特徵、成了這個人一貫的表現和習慣,人們才會把它和一個人的性格聯繫在一起。所以,只有那些成了「習慣」的情感和思維,才能把它歸之於人的性格。

  只有核心人格是獨特的

  一個人在一生中,會形成很多習慣,或者說,人的習慣和性格會形成很多側面,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占優勢、起決定作用的習慣和人格。心理學把這種獨特、占優勢、起決定作用的人格,稱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象「大智若愚」、「含而不露」、「多愁善感」、「脆弱」、「樂觀」、「憂鬱」、「內向」或者「外向」,都是我們用來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詞彙。當提起某人,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有關他或她的特徵,就是我們隱約感到的那個人的主人格。當我們談到一個人的性格的時候,就是指這個人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只有主人格,才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代表性和特徵性的、能把一個人和其他人區別開的人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的性格。當我們評論某人「有性格」或「沒性格」的時候,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是否突出。

  性格反應都是自動完成

  人的性格具有很多特徵,了解了它們,會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性格。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徵,就是自動性、或者說本能性。意思是說,凡是性格性的東西,不需要記憶、指揮、或者控制,只要有相應的環境或刺激出現,就一定會自動出現相應的情緒和思維反應。記住,是「自動出現」。比如,有一種「奴婢型人格」,由於有強烈的劣等感的情感與思維習慣,不管見了誰,心裏面馬上就會自動想到:「她一定討厭我,我不如他,我必須低著頭。」這些反應在見面的一瞬間,就噎形成了,儘管實際上這點時間根本就不夠她進行現實的比較與判斷。這些反應往往與現實環境不相稱。雖然有時候她也會反省一下,甚至能夠發現自己的感覺和判斷是不符合現實的。但是,下次,她見到別人的時候,她還是會迅即做出習慣了的自動反應。這,就是人格的自動性特徵。由性格決定的反應,就是自動的、本能的、不受理智和意志控制的。

  人的性格相對恆定 除了性格反應的「自動性」特徵外,性格的第二大特徵,就是性格反應的「恆定性」。意思是說,與性格相對應的情感與思維習慣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長期保持恆定不變。比如,您可能有一位非常熟悉、非常要好的中學同學,在二十年後突然不期而遇,表面上,你發現他發生了很大變化、似乎感覺很陌生,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你與他飲酒暢談,您會發現,這位同窗好友,骨子里根本沒有變化,只是服飾變了、地位變了,面具多了而已。當你把他的服飾、地位和面具統統剝光之後,你才會意識到:「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性格還是那個性格、人依舊還是那個人」。這樣一來,我們就得到了性格的第二大特徵,就是性格不隨時間而明顯改變,性格在一定時間限度內,是「恆定」不變的。

  那麼,人的性格為什麼具備「自動性」和「恆定性」的特徵呢?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斷言,這些特徵肯定對人的生存有好處,否則,這些特徵就無法通過自然法則保留至今。那麼,這些特徵對人有什麼好處呢?若想為這些問題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們不得不追根溯源,去探尋人格形成和發展之謎。

  生命的頭5年——性格形成的關鍵 關於人的性格,心理學界噎基本上達成共識,就是人的性格,是在遺傳基礎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際環境塑造出來的,這個人格塑造和形成過程,從出生的時候開始,至5歲左右基本完成。確切地說,到了5歲左右,人格塑造噎基本上完成了80%,或者說到了5歲,一個人的人格噎基本定型,其餘部分,要在以後的生活經歷中,進一步補充和塑造。而且,5歲以後的影響,對於一個人的核心人格,噎無關大局了。也許,您現在才意識到,早在童年,我們的性格和與之緊密相連的命運,就噎基本確定了。

  性格——父母性格的拷貝

  我們知道了性格形成的時間——生命的頭5年,接著,我們想知道的就是,在這生命早期的5年中,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具體過程,是怎樣進行的。有些人一定會想,那些性格變態或扭曲的人,在童年一定經受過重大精神創傷或打擊,給這些人的記憶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判斷,有一部分是對的,即情感體驗的記憶或烙印,就是一個人形成一定情感或思維習慣的基礎。一個人對於環境或周圍世界的看法,取決於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和作用方式。但是,某種性格的形成,往往不一定具有那麼多戲劇性。它往往是一點一滴、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地慢慢地形成。比如,一個易怒的人,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歡生氣,而是從小就與一個愛生氣、愛發脾氣的親人在一起生活,天天生活在生氣的環境裡,天長日久,慢慢地,也就模仿或學會了生氣易怒的習慣。為此,我們可以算一筆帳。假如有一個特別愛生氣、發脾氣的母親。平均每天當著孩子的面發一次脾氣,5年就是1800次,試問,哪個孩子在多達1800次的薰陶和影響下,會學不會發怒呢?更何況,兒童的頭5年,是學習情緒反應和思維方式的最佳年齡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給您一個5歲以內的孩子,您可以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隨心所欲地製造出各種心理怪物來。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生命的頭5年,之所以對於性格的形成和塑造那麼重要,就是因為頭5年孩子對於雙親特別依賴、因而,也特別容易受影響。所以,孩子的性格基礎,是在生命的頭5年,由賦予孩子生命、其後又養育孩子的雙親,一手締造的。這種締造,是在與孩子長期共同生活的幾萬小時內、在孩子對於性格塑造最敏感的時期完成的。誰撫養孩子、誰和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誰就是孩子性格的締造和決定者。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人從小與野獸生活在一起,那麼,野獸,就成了孩子性格的締造者,他的性格,也就具備了野獸的特徵。這方面,並不缺乏實例。比如,印度的「狼孩」,由於自幼長期與狼生活在一起,導致「狼孩」無論在情緒、思維,還是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具備了狼的特徵,即具備了所謂的『狼性「。所以,從生物學的角度講,「狼孩」是人,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狼孩」是狼。我們有理由推斷,一個孩子的性格,就是父母性格的拷貝和縮影。

  性格改變的惰性,來自改變者自身

  出於自戀,人的性格一旦確立,就會恆定不變,自動發揮作用。人們就會本能地對其加以保護和肯定。因為再不完善的性格,也會被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固定的適應環境的模式,有總比什麼都沒有安全。大家一定要牢記,再糟糕的性格,也對人有某種好處。所以,人們會圍繞著從小形成的性格,建立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的人生哲學體系,並且,象保護生命一樣,堅定不移地保護自己的人格,無論那些人格在外人看起來,是多麼的扭曲、低效。比如,多疑的人信奉的是「懷疑一切」;具有負罪感的人相信「因果報應」。這種體系一旦建立,就會有相應的模式與之配套。比如,「肛欲期人格」,非常守時、守約,辦事循規蹈矩;「口欲型人格」貪得無厭、為所欲為。每個人都基於自己的人格體系和人生哲學,為自己相應人格的合理性,尋找很多理由。於是,我們就會發現,圍繞著一個人的人格大廈,還修築了許多輔助設施,有「保全處」負責保衛自己性格的存在、有「律師處」負責為自己的人格辯護,甚至還有食堂和動力車間,為自己的人格補充能量。所以,如果一個人的人格被觸動或需要進行改變的話,是必牽一髮而動全身,必然與本能的自動性和恆定性相牴觸、必然會遇到本能的全面抵抗。因為人們對於改變性格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遭到進攻,危險!」所以,阻力是強烈的,而且,是步步為營的。這種阻力的關鍵來源,就在於人本身抗拒改變的本能,和面對改變的不安全感。所以,我們應該記住,無論我們在理智上多麼願意改變自己,我們的潛意識,還是會本能地做出各種阻抗。人性,就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拒絕改變和革新的。每當我們提出一個改變的理由的時候,腦子裡馬上會有一百個反對的理由等在那裡。所有的改變,都是在一定壓力下,被迫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據此得到一個初步觀點:「改變人的性格,是一件非常難於達到的目標」,因為它會遭到來自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人性的強烈抵抗和反對。

  性格改變——錯過最佳期的努力

  除了我們內在的抵抗之外,人格難於改變的第二個原因在於:「錯過了人格改變的最佳期」。大家都知道,學習體操,是有一定年齡限制的,超過了一定年齡,韌帶的柔韌性差,就無法進行高難度的體操動作了,也就失去了練習體操的機會了;同樣,人格也是在5歲之前最容易塑造,過了這個年齡段,因為很多情感的「神經反射弧「噎固定,改變起來,將難上加難。有些持有極端觀點的心理學家,甚至乾脆斷言:「人的性格不可改變,那些所謂人格發生了變化的人,也是因為他的人格,原本就具備了可變性。」

  根據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可以推斷,「一個人的性格,從根本上是很難改變的,人們只能在一定範圍內,做出有限的調整」。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心理醫生,我比較認同這種觀點。

  年齡和潛力是性格改變的資本

  性格難改變,但不是不能改變。經過艱苦努力,還是可以發生積極變化的。性格的改變受以下因素制約:首先,是年齡制約。性格的可塑性,與年齡成反比例。年紀越大,越難改變。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性格改變的年齡上限,大概在42-47歲。但是,這不是絕對的,極個別人在70餘歲的時候,還可以做出一些性格調整。性格改變的第二個制約因素是,最初的性格是否具備改變的潛力。衡量性格改變潛力的指標,有以下三方面:一、對於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否有批判和排斥力——即是否「自我失諧」;二、對於改變自己的性格,是否具有足夠的精神能量——即是否擁有足夠的「力必多」;三、對於性格改變的承受力——即是否具備一定強度的自我功能。

  生活和時間是性格的最佳雕塑師 在年齡適宜、具備一定的改變潛力的情況下,性格的改變自然會發生。性格發生改變的核心機制,就是「在尋求改變的內在驅動力之下,通過環境刺激、或者生活經歷塑造人格。換句話說,性格的改變,是生活經歷塑造出來的,生活和時間,是性格的雕塑師。這還可以分為自然經歷、心理治療經歷、宗教體驗等幾方面。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自然生活經歷與體驗。最好的老師,就是生活經歷。生活經歷,還可以被分為日常體驗和超常體驗。所謂超常體驗,就是強度超常的、接近人的忍受極限的體驗,比如頻死感或死亡體驗、極度冷熱、孤獨、飢餓、危險體驗等等。有一少部分人,就是在極度超常的生活體驗的刺激下,改變了人格、改變了生活態度、改變了人生觀。日常體驗,就是普通人每天的自然體驗。日常生活的體驗,對於性格的塑造效果,必須天長日久,才能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人的性格的變化,就是一個經歷和時間的函數。心理治療經歷和宗教體驗,只是人的性格改變的小插曲,是性格改變的催化劑。在理論上,一個科學的心理治療,應該能夠促進人的性格的改變。但是,無論心理治療還是宗教體驗,都不是人的性格能否改變的關鍵。最關鍵的,是人本身的改變潛力、改變欲望和改變能力。

  「徹底改變人格」——徒勞無益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了性格改變的限度、性格改變的途徑。現在,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所謂的「改變性格」,是要改變什麼。也許有人會說,「我想把我的性格全部改變」,「我想洗腦」。其實,世界上沒有最好或最壞的性格,每種人格,都有其獨特的適應性。沒有任何一種人格需要被徹底改變。我們想要改變的,只是矛盾、不適應、於己於人不利的那部分人格特徵。我們不是要重建人格,我們是要修改、重新搭配和組合人格。只要一個人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足以證明,他人格中的大部分,是健康和適應的。「徹底改變人格」是不可能的,也是沒必要的。

  改變性格的三大要點 改變的要點有三,首先是,在不能改變的情況下,暫時接受自己的性格缺陷。自責和自卑不會給自己帶來絲毫益處。況且,性格缺陷不是自己的錯,它是父母親的傑作,我們只是命運的承受者和改變著。

  完全接受了自己之後,就是冷靜的分析自己性格的所長所短,儘可能揚長避短。

  第三點就是學會等待和尋找機會,所謂等待,就是充分意識到,「改變是一個時間函數」,有時侯,聽其自然,就是最佳的改變方式。所謂機會包括超常的生活經歷、心理治療、等外界的幫助。機會總是出現在準備好了的人面前。

  我覺得,生活中沒有絕對好的人格,也沒有絕對的希望。無論喜歡與否,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每種性格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適應性,也伴隨著與性格相應的希望和可能。我們無法選擇父母賦予我們什麼樣的性格,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在有限的人格限度內,尋找適合自己人格的希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