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回國探親之現象:中國的人情債行情是多少

10多年前還在國內的時候,家裡請的保姆從來就沒有回到過自己的家過年,每到過年,她都選擇和咱們全家一起度過,當咱問她為什麼不回家過年的的時候,她告知,農村有個風俗,一年裡無論婚喪迎娶,還是過周祝壽,都會放在過年進行,喪夫的她如果回去過年,少不了要出很多「份子錢」,為了逃避這些「份子錢」,她選擇了在外面過年。就這樣,她在外面過了7個新年,直到咱們離開了中國。

這次咱回國,咱看到了,中國的人情債猛如虎,「份子錢」已經嚴重影響了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

父母退休在家,也被很多人惦記,七大姑八大姨健康慶壽、孫子結婚、兒子娶媳婦、親家住院出院、孩子上大學、侄孫女過周……林林總總,總而言之一句話,被邀請的人越多越好,主辦者既有面子,也得實惠。

當父母向咱嘮叨這些人情債的時候,咱很「天真」地說:「你們就不會不理這個茬,不去不就得了嗎?」

老媽反駁道:「小子哎,你沒在這裡生活,你如果不去,以後還如何做人,如何和這些親朋好友打交道呢?」

咱老妹說的更直白:「老兄,你是生活在真空裡面了,我們不是啊,再說了,這些份子錢,有的時候是感情聯絡劑,收到請柬,人不去沒關係,但禮金一定要到位,要不然,以後就別在社會上混了。」

咱理解現在當打的社會人,人情世故是不得已的行為,但對老年人而言,退休工資並不多,還這樣打腫臉充胖子,這樣的風俗是不是需要改呢?

當咱提出這樣想法的時候,家人都表示了無可奈何,並對咱幼稚的想法加以嘲笑。

問周邊一些學生,學校里也盛行這樣的風氣,學生獲得獎學金、出國進修名額、同學生日或是婚禮(讀博士畢業晚,同學結婚需要賀禮),都需要付上一份「薄禮」,而這份對社會打拼人士而言的薄禮,對學生而言,則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很多人需要省吃儉用幾個月才能緩過勁來。當咱表示了為什麼不可以拒絕的時候,他們均顯出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無法判定,自己的未來會因為這次「失禮」,可能導致的麻煩,畢竟現實社會如此,大家都這麼幹,你不干豈不成了異類?

和一些人探討「份子錢」的數額時候,咱才知道,自己的思維跟不上趟。一般的學生,付結婚禮錢,可以達到400-1000元,社會人則更多。咱爹媽告知,如果參加一個遠親紅白喜事,少則1000元,多則2000元,如果是近親,不會低於2000元。作為老人,由於輩份比較高,這樣的場合,出手還不能太小氣,否則,會被人看不起。加上操辦紅白喜事的家庭,都會登記各家各戶的「份子錢」,如果出手太少,會很沒面子。

有朋友還用更多的例子為咱「洗腦袋」。底層百姓出「份子」,在於面子和親朋關係,社會成功人士出「份子」,很多時候是一種「默契」,比如說:XXX的兒子出國留學,辦一桌慶賀酒宴,與會的人大多出手大方,這不完全是親朋好友關係使然,很多時候是「供需關係」所決定的:不是XXX有權力,未來有需要的地方,就是XXX有利用價值,未來可以從他身上獲得更多的回報。

經過「洗腦」,咱豁然開朗,一下明白了有些人的丈母娘過生日、小姨子難產住院,為什麼那麼多一桿子打不著邊的「親朋好友」前去表示祝賀和慰問呢,敢情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禮輕情意重」,被現代改革開放的浪潮徹底推翻啦。

有知心的當打年齡段的朋友在酒後曾經這樣告誡咱:現在社會最有本事的人是掌握資源的人,你沒有資源,誰還帶你玩?就拿你來說,如果在國內,現在肯定混個一官半職,自然有一個「圈子」。你現在出國了,回來探親,人家看過去的交情,陪你吃個飯、洗個三溫暖,那是情分,但你如果請人家辦個「大事」,比如解決一個親戚孩子就業、弄一個出國升職的名額,門都沒有!

聽了這位哥們的一席「肺腑之言」,咱摸了摸癟癟的錢包,帶著喝高的腦袋尋思:咱女兒啥時候結婚呢?咱是不是把咱的生日慶壽活動,也放在中國的五星級酒店?

朋友們幫出出主意,假如咱要發請柬,發多少份合適?

要不,您來幫咱登記出席的嘉賓和「份子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