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成功關鍵──智商還是性格?

作者:

在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我們在孩子人生的早期階段往他們的腦袋中塞進了多少信息,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幫助他們培養一系列截然不同的特質,它們包括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經濟學家們把這些特質稱為非認知技能,心理學家稱其為人格特徵,而我們其他普通民眾通常都認為這就是性格。

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美國的家長們正在經歷一個分外焦慮的時期。現如今,在這個國家的各大城市,生活富足的家長之間爭搶心儀幼兒園學位的競爭幾乎到了角鬥般的地步。最近,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兩名經濟學家把這種在早期學業成就方面的競爭稱作「幼兒競爭」(Rug Rat Race)。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都比前一年開始得更早,程度也越來越激烈。

家長的這種焦慮從根本上說源自所謂的認知假設這一觀念。它鮮少被人宣揚,卻是一個人們普遍持有的觀念,那就是:如今要在美國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認知技能(即智商測試所測驗的那種智力),而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儘可能地多練習、儘可能早地開始練習。

這種認知假設顯然是有一些勉強之處的。它所描述的世界讓人信以為是線型的,是有投入就有產出的這樣一種明確的情況:家中的書少則表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差;家長寡言少語,那麼孩子的詞彙量就少;你三歲孩子做過的數學作業越多,讀小學時的數學成績就越好。然而,過去十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來,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始提出了一些證據,對認知假設背後的前提提出了質疑。

Charles Gullung
美國的兒童,特別是那些在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用面對失敗。
他們認為,在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我們在孩子人生的早期階段往他們的腦袋中塞進了多少信息,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幫助他們培養一系列截然不同的特質,它們包括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經濟學家們把這些特質稱為非認知技能,心理學家稱其為人格特徵,而我們其他普通民眾通常都認為這就是性格。

如果說有人處於這一跨學科新網絡的中心的話,那就是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Heckman)了。他是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一名經濟學家,曾在2000年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近些年,赫克曼一直定期召集僅限受邀者參加的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會議,這些會議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涉及同樣的問題:哪些技能與特質能夠帶來成功?它們在兒童期是如何形成的?何種干預措施可能有助於兒童做得更好?

赫克曼職業領域的這一轉變源於他在上世紀90年代末承擔的一項有關普通教育發展項目(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其「GED」的名稱更為人熟知)的研究。當時,該項目逐漸成為一個越來越受到高中退學學生歡迎的用以獲得一份等同高中畢業文憑的證書的方式。GED的發展以認知假設的某個版本為基礎,以認為學校培養的以及高中文憑認證的就是認知技能的觀念為基礎。如果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已經具備從高中畢業的知識與頭腦,那麼依據這種邏輯,他就不必把時間浪費在實實在在讀完高中上。他可以參加一項檢驗那些知識和技能的考試,通過考試的話,國家會認證他是一個合法的高中畢業生,與其他高中畢業生一樣做好了準備繼續讀大學或者在中學畢業後從事其他職業。

赫克曼希望更細緻地研究這一觀念,因此他對幾個有關學生表現的國家級大型資料庫進行了分析。他發現,GED背後的前提在許多重要方面都是有依據的。從成績測驗的得分來看,獲GED證書的學生完全與高中畢業生一樣聰明。然而,赫克曼在進一步研究他們的高等教育歷程時發現,獲GED證書的學生與高中畢業生的情況差異很大。他發現,在22歲時,獲GED證書的學生只有3%的人被四年制大學錄取或是修完了中學畢業後的某種學位,而高中畢業生的這一比例為46%。實際上,赫克曼還發現,在考慮到各種各樣的重要的未來成就時,例如年收入、失業率、離婚率以及使用非法毒品等方面,獲GED證書的學生的表現與高中退學學生是一致的,儘管他們額外獲得了這個據信是比較寶貴的證書,而且他們的才智平均要比高中退學學生高出很多。

這些研究結果向赫克曼提出了一個令人困惑的關於智力的問題。與大多數經濟學家一樣,過去他一直認為認知技能是個決定一個人未來生活狀況的最可靠的因素。然而,現在他發現了這樣一群人──GED文憑持有者,儘管他們的考試成績不錯,但這似乎對他們的最終成就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根據赫克曼的結論,這其中缺失的正是讓高中畢業生完成學業的那種心理特質,或者說是非認知技能。

那麼,家長能夠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的孩子培養諸如積極性和毅力這樣的技能呢?實際情況是,在事關非認知技能時,有關認知假設的傳統做法──更早開始練習更多地練習──就行不通了。孩子們不會因為多花了一些時間就變得擅長於克服失望情緒,他們也不會因為沒有在足夠早的時候開始進行好奇心練習就會在這方面落後於其他孩子。

反之,若要幫助孩子培養非認知技能(也就是說塑造他們的性格),家長所能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或許就是什麼都不做。家長要少干預一些,要讓孩子們獨自面對一些困境,任由他們摔倒、無人扶持。現如今,你要是和一些教學質量優異的高中的老師和行政管理人員談話,就會發現這是他們最大的擔憂:學生們在家中和學校受到過度保護,不會遭遇困境,因此他們從未培養出克服實際挫折的關鍵能力,相應地也沒有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堅毅的性格。

美國的兒童,特別是那些在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用面對失敗。當然,他們同樣也學習刻苦,常常也會承受很多壓力。但是,實際上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更順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能夠不用面臨任何重大挑戰就順利從大學畢業。話說回來,如果赫克曼的這項新研究正確的話,那就意味著這些孩子的學校、他們的家庭以及他們所處的文化可能都會因為沒有為他們提供更多奮鬥的機會而給他們幫倒忙。克服困境是塑造性格之要素,而性格是比智商還重要的造就真正的和長遠的成功的要素。

(選自保羅·塔夫 (Paul Tough)的《孩子們如何獲得成功:勇氣、好奇心與性格的潛藏力量》(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一書。該書剛剛由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集團(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