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海外黨媒 一個信號:汪洋三中全會後又開始頻繁露面

  11月22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人民日報》發文談論三中全會決定,在這篇題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文章中,汪洋稱「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體制變革催生的競爭優勢最全面、最穩定、最持久」。

  團派得力幹將汪洋,一直被認為是中共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因為敢說敢做,一度是媒體報導的熱點人物。但是自7月作為中方代表出席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後,汪洋轉入低調,淡出了媒體視線。但是此次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後,汪洋再次頻頻露面發聲,呼應習近平李克強政權的經濟改革。有媒體甚至翻出汪洋2009年的舊新聞再次報導。觀察人士表示,汪洋作為李克強的得力助手,是中共改革的重要推手。近期汪洋頻頻露面提改革,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造勢意味明顯。

  十八大前的入常熱門人選

  汪洋被普遍認為是中國民眾認同度最高的政治人物之一,是中共進入現代政治語境後第一批以個人面貌出現的「政治明星」。而他在執政廣東期間對於法治、民主、改革的積極態度,也讓外界認定其時中共十八大的熱門人選。

  1955年出生在普通人家的汪洋,並不像今天大多數中共高官一樣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知青經歷,而是出身於工人。這個經歷在今天海內外觀察家看來,是汪洋被認為能夠體恤民情、說話「接地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1979年3月,他被選拔到中央黨校理論宣傳幹部班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這也為他後來的仕途奠定了第一步。

 

  1981年10月,時年26歲的汪洋被任命為共青團安徽省宿縣地委的副書記。此後,他一直在安徽任職。汪洋的仕途轉機發生在1988年赴安徽銅陵,以33歲之年齡出任銅陵市市長。1989年「四事」件後,鄧小平力推經濟改革,當時汪洋積極配合中央政策,獲得鄧小平賞識,1992年鄧小平南巡路過安徽蚌埠市,在迎賓館特別召見汪洋,稱其為「娃娃市長」,隨後其仕途一片光明。1993年即被任命為安徽省副省長,時年38歲,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副省級高官。

  之後汪洋步步高升,接連受到朱鎔基溫家寶兩任國務院總理的賞識,44歲出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48歲任國務院副秘書長,併兼任國家機關黨組副書記、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員等職。

  2005年12月,汪洋下放地方,接替黃鎮東出任中共重慶市委書記。中央高級官員下放擔任地方大員,通常被認為是隨後將會受到重用的慣例。2007年10月,52歲的汪洋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並在中共第十七屆一中全會上躍升「兩級」,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躋身「黨和國家領導人」行列。

  汪洋真正受到主流輿論的觀察,是在2007年主政廣東之後,並在2009年與當時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因「蛋糕論」的左右之爭成為世人關注的「政治明星」。與薄熙來「唱紅掃黑」的極左形象不同,汪洋在中國民眾心中一直被認為是改革派的一員,其兩鬢現白拒絕染黑的形象,也在千篇一律的中共官員之中特立獨行。當時薄熙來和汪洋分別以蛋糕作比喻談及各地發展方向,薄熙來稱「分好蛋糕再來做大蛋糕」,汪洋認為「分蛋糕不是重點,重點還是要把蛋糕做大」,而這場討論最終隨著薄熙來的落馬戛然而止。但是外界普遍認為,時至今日,在2009年薄熙來的風頭一時無兩,而在民意上汪洋能夠與薄熙來平分秋色,並且對他的個人評價幾乎全持正面,足見汪洋此人的政治能量。

  與李源潮同樣出乎外界意料的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汪洋未能當選十八大常委,這在當時海外政治觀察家看來是胡錦濤和其團派的重大挫折。而汪洋「落選」的原因,坊間傳言同樣是因為中共黨內利益衝突,汪洋被蓋上了「政治不可靠」的帽子。

  事實上,早在十八大前,外界認為汪洋如果不入常,除了人為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年齡。汪洋現年僅僅58歲,比今天常委班子中年紀最大的俞正聲年輕整整10歲,這也意味著如果汪洋本屆入常,那他可以在常委一職上至少做三屆,甚至可以做滿四屆,而這在中共政治環境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讓其做兩屆,那汪洋在二十大時僅僅68歲,退休也言之過早。從這個角度來看,汪洋延遲入常,顯然也是中共左右權衡之下作出的決定。

  中美對話脫口秀後一度沉寂

  3月16日汪洋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不僅從王岐山手中接過對外經貿與旅遊工作,還從前任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手中接過了三農以及防洪抗旱、抗震救災工作。3月22日,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訪問俄羅斯時,汪洋先行赴俄羅斯協調,並在習抵達機場時親自接機助陣。4月20日,四川雅安的7級地震被認為是習李執政後擺在他們面前的嚴峻挑戰之一,汪洋擔綱輔佐李克強實施救災工作的重任,有聲音稱,汪洋已經成為習李身邊的股肱之臣,其政治角色將在未來十年進一步吃重,十九大上入常概率大增。

  7月,在中美之間高層次、大規模的年度盛會——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汪洋再次成為亮眼的「明星」。其發言妙語連珠引得現場鬨笑聲不斷,比如以夫妻妙喻中美經濟關係、笑言「美國人鼻子還是比我們長」、重提共匪和美帝國主義的互稱。凡此種種,不僅成了汪洋幽默脫口秀中的點睛之筆,還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陣狂潮,引得各界輿論群譁然。

  然而隨後有媒體報導稱,汪洋把中美比作是夫妻關係,「不能如默多克鄧文迪般離婚」,此語遭批評發言不當。香港明報》8月21日報導說,汪洋這番談話被傳媒贊為「風趣幽默」,但在官場內招致非議。有中共高層領導批評汪洋說:「你是代表國家開展活動,不是為了聽掌聲,博笑聲。」並要求汪洋要「嚴肅認真做好總結檢查」。

  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後,汪洋一度淡出媒體視線,不再引人注目。

  三中全會前後頻繁露面談改革

  10月下旬,在中共即將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之際,汪洋開始頻頻露面發聲,呼應中共習近平、李克強政權的經濟改革。

  10月22日至23日,汪洋出席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時再次提到改革,稱以開放促開發;10月24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視訊會議,汪洋強調深化改革、完善機制;10月27日、28日,汪洋分別考察了福建漳州、平潭,罕見對台灣問題發聲稱,探索更加靈活便利高效的管理體制,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再上新台階;歡迎台灣農業企業來大陸投資、興業。

  11月13日,中共官媒新華網報導稱,兩個月前的9月17日,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會議,向黨外人士徵求三中《決定》的意見。與中共統戰工作無關的汪洋罕見出席此次與黨外人士的改革座談會,其在「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的可能角色引外界猜測。甚至2009年一則《「少帥」汪洋》的舊文,也被冠以《2006年現副總理汪洋因何事拿東西怒砸工作人員?》的題目,在11月22日被再次翻炒。

  11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6版的題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署名文章中,汪洋指出,三十多年來,中國製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得到極大的提升,躍居全球第一大製成品出口國,得益於製造領域實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對外開放。相比之下,中國服務業開放程度低,競爭力弱,仍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短板」。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多維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