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上海黨媒首次全面曝光周永康往事:周濱之父周元根

     中國大陸《東方早報》微信號發表「周濱之父周元根往事」(該微信已經被刪),是大陸第一次直接報導周永康的過去,只是沒用直呼其名。周永康案在兩會後會公布於眾。以下是大陸報導全文:

  這對父子或許會成為今年最熱的年度新聞人物,沒有之一。他們攤上的事,無論對「一號專案」還是「二號專案」而言,都應視作海嘯登陸雪山奔流……

  「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來看望大家了。」在他們的無錫老家,流傳著周元根去年4月留下的話。

  撰文/耙耳朵

  當下中國最火的男人,周濱無疑是其中之一。神秘,是籠罩在他身上最大的標籤。

  圍繞著他的,是一個龐大而又隱秘的政商帝國,它從北京延及四川拓展到海外。而他的圈內朋友,有蔣潔敏、李崇禧郭永祥、冀文林等多名省部級員。

  而今,朋友圈悉數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先後落馬,神秘的政商帝國和神秘的周濱逐漸面目清晰。

  過往的這一切神秘,還得從周濱和他背後的家族說起。

  【一】

  周濱,今年42歲。有見過其人照片的媒體曾以「身材高大,眼睛細長」概括他的體貌特徵。

  媒體報導顯示,周濱的身份證地址,是北京華亭嘉園。

  但他的祖籍,則是江蘇省無錫市。

  無錫,有「小上海」之稱。

  離無錫市區東南方約12公里外,有一座人稱「勾吳古都·梅里新城」的城鎮——梅村。沿梅村正東方向出發,順著金城東路行駛約7公里後,朝北拐入一條名叫錫山大道的柏油公路。然後順道行駛2公里多一點,你就會在一個十字路口看到一塊將近2米高、1.5米寬的褐色石頭上,嵌著「西前頭」三個被紅色油漆染色的楷體大字。

  這裡,便是周濱的祖居之地。

  西前頭,是一個無錫市錫山區厚橋街道辦事處新聯行政村下轄的一個村,由西前頭和丁家橋兩個村民小組組成。

  入村路口的一面牆上,這樣介紹這個村莊:村子占地10.14公頃,已有500多年歷史,全村大姓為周,據稱都是北宋著名理學家周敦頤的後裔。

  人稱濂溪先生的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平生酷愛蓮花。其《愛蓮說》中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西前頭村簡介中也註明:後世子孫一直秉承「崇儒興學、耕讀傳家」的理念,形成了尊師重道、勤奮好學的純樸民風,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嚴格來說,神秘富豪周濱,並不算西前頭村的人才。因為他並不在這裡出生。但他的父親周元根,則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2012年從領導人位置卸任。

  公開報導顯示,周濱出生於1972年1月。

  這一年,他的父親已遠離故鄉,在遼寧省「南大荒」遼河石油會戰指揮部工作。那是一場從1970年開始的會戰,並在這片原本荒蕪的土地上,建成了國內第四大油田——遼河油田。

  西前頭村村民習源(化名)說:「周濱是在東北出生,第一次見他時,還很小。」習源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周濱和弟弟周涵回老家後,還在找別人擠奶吃。「那時候,元根雖然在油田工作,但家庭條件並不好,買奶粉都困難。」

  而周濱的母親,習源以前只知道姓王,外地人。後來,直至周濱的家族墓碑立起來後,他才得知周濱母親名叫王淑華,已過世。

  【二】

  「他們家當時的條件,和周濱爺爺時期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和周元根同樣大小的習源如是說。

  習源說,周濱的爺爺名叫周義生,厚橋鎮(現厚橋街道,下同)嵩山村人。因為長期到厚橋鎮西前頭村做農活,被西前頭村民周阿學看中,並將女兒周秀金下嫁於周義生。這樣,周義生就成了周阿學家的上門女婿。

  「他們都是貧下中農家庭。」習源回憶說。習源的說法,得到了村民習晶(化名)的證實。

  1942年12月的一天,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神州大地抗日戰爭進入關鍵時刻時,周秀金和周義生也誕下了他們的大兒子,並取名周元根,即周濱的父親。

  差不多是在1949年全國贏來解放的時候,7歲的周元根開始到厚橋小學學習,習源和他成為同班同學。

  習源說,上學的時候,周元根換了一個名字,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個。

  當周元根一天天長大時,他的家庭也多了兩位至親成員:二弟周元興、三弟周元青。

  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隨著家庭成員增多更顯拮据。

  「他們家那時差不多是村里最貧困的。」習源說,因為家裡貧困,兄弟三人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不了了,就讓小的穿。

  「但他的父母都特別能幹,並且特別勤勞。」習源記憶猶新的是周義生的拿手絕活——釣黃鱔。習晶、習源回憶周義生的釣黃鱔技術,最後的評價是「全村很有名」。

  習源說,周義生一般會幫助妻子做完農活後,便帶上乾糧、竹簍和釣黃鱔的工具出門。每次,他都會到附近方圓十多里的村子釣黃鱔,差不多裝滿一竹簍了,就在臨近鄉鎮賣掉,啃點乾糧後,又換條路釣回西前頭村。這樣出去一趟就可以釣回兩竹簍,差不多十來斤黃鱔,可賣幾元錢。「這比很多工作都掙錢。」

  「他家兄弟三人能讀書,全靠周義生這個拿手絕活。」習晶說,那時計劃經濟,而後又遭遇自然災害,農民的收入很低,一般家裡的勞動力都在干工分。但依靠周義生掙錢,周元根、周元青、周元興三兄弟都到學校念書,這在當時十分難得。

  雖然是同班同學,習源對於小學階段的周元根實在沒有什麼太深刻的印象,更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能讓他回憶起來。「他那時成績一般,比我稍微好一點,只能算中上水平,並不突出。」

  習源說,兩家雖然隔得近,但相互都忙於農活,幾乎很少一起玩。習源記得,即便一起玩,都是玩割豬草,再無其他的遊戲。

  習晶家在周元根家2、300米開外,他們同在一個學校,年齡相差一歲,彼時因為是親戚關係還常有往來。他印象中,周元根的話很少,幾乎不與村裡的小朋友玩耍。但是比較勤快,放學回家後總是在幫母親干農活。

  和習源有較大分歧的是,習晶覺得那時候周元根還是比較聰明的,因為周元根家裡的獎狀比較多。

  在厚橋小學歷經6年的學習後,1955年,13歲的周元根考入盪口鎮(現無錫市鵝湖鎮)學海中學。幾年後,他的兩個弟弟周元青、周元興也相繼進入中學學習。

  盪口中學,周元根的初中生活在此度過

 

 

  【三】

  學海中學創建於1938年,前身是鵝湖中學,屬私立學校,1956年轉為公辦,並更名為盪口中學(現已更名為鵝湖中學)。

  習源說,他小學畢業後,考入了無錫市另外一所初中,由此和周元根分隔兩地。但由於是同村讀書人,放假回家都會打招呼。

  他回憶說,在進入初中後,周元根的學習成績開始飛速提升,並成為學校名人。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兒,發生在周元根初三畢業時。

[page]

  習源回憶,那時的盪口中學還沒有設立高中部。是年,蘇州省重點中學蘇州高級中學(現蘇州中學)在盪口中學有2個保送生名額,但周元根並未能搶得其中之一。

  但幸運的是,蘇州中學後來又增加了一個保送生名額,這時,周元根得到班主任老師朱夢舟(音)的大力推薦,並成功獲得保送資格,進入有近千年建校歷史的蘇州中學學習。

  雖然對周元根在校期間的情況不是很了解,但因相鄰不遠,習源記得那時周元根就特別懂禮貌。「他每次寒暑假從學校回來,都會到娘舅家去問好,離家返校時,又會去給舅舅們道別。」

  1958年的秋天,懷著對名校的嚮往和敬畏,周元根從江南小村進入了蘇州城,跨進了當時蘇州高級中學的大門。

  而這年6月10日,《中共中央關於成立財經、政法、外事、科學、文教各小組的通知》決定成立政法小組,這些小組是黨中央的,直隸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向它們直接做報告。大政方針在政治局,具體部署在書記處。從1958年開始,縣以上各級黨委都成立了政法小組,政法小組不僅「協調」公、檢、法的關係,而且逐漸形成了重大案件要由黨委審批的習慣。

  進入蘇州中學後,周元根被分到1961屆高中(2)班。根據蘇州中學官網資料介紹,置身在濃厚學習氛圍中的周元根,對數學和化學尤為感興趣,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在班裡先後擔任了班長和團支書等職務,在思想認識方面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身邊的同學坦誠相待,對學校的號召積極響應,為班集體和小組的建設盡心竭力,是當年蘇州中學學生群中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幹部。

  與父親周元根不同的是,周濱的兩個叔叔周元青、周元興初中畢業即回家務農。

  【四】

  進入蘇州中學後,周元根學習成績優異,在「大躍進」的年代,政治覺悟也有很大提升。1960年5月2日,任高二(2)班生產委員的周元根寫下的一篇工作日誌可窺端倪:

  在昨天的紀念會上,給我們小組發了獎狀,首先這是我們小組的光榮,也是我們班級的光榮,儘管我們做的還很不夠。我在這裡要指出的,有個別同學抱著輕視的看法對待這獎狀,這是莫大的不正確。校行政發給我們獎狀,包含兩個意義,一個是表揚先進,另一個是鼓勵我們繼續前進,因此我們應該看前一點,但也不能忽視後一點,如果不這樣,那是片面的錯誤的看法。

  對於有條件表揚的來說驕傲,放鬆今後;對於條件還不夠成熟的來說,將打消自己的積極性(當然這是個別的,但也不能不注意),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我們小組裡應彌補過去的不足,發揚過去好的地方,處處的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政治掛帥,在這次做共產主義好學生的運動中,和別的小組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障礙暴露的徹底。

  大家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是做一個共產主義好學生的關鍵問題,如果你掃得盡,那末在你今後的道路上將走得快,如果怕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那就是在你的頭腦中存在壞思想,這將在你今後的道路上有許多障礙,那就會像蝸牛走得一樣的慢,甚至於走到和我們大家的相反的道路上去。所以對於一個個人主義比較嚴重的人來講,那尤其的要暴露自己的思想,但這也一定會比一般的同學來得困難,但我們必須打破重重困難,消除許多的顧慮,把自己的思想大談並特談,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更快的進步。而對於其他人來講必須抱著誠懇誠意幫助的態度,對待任何人來講要做到又要嚴格,又要友好的態度(這裡的嚴格並不是挑剔人家,這裡的友好並不是見面一笑,應是同志式的嚴格和友好)。

  最後我要指出的是我們生活的集體中,對於生活在一個集體中的人來講,應得到大家的支持,但也要發揮協作精神,要把自己的長處介紹給人家,也要吸取人家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如別組學習成績提高很快,應去取經,只有這樣才能互相推動,互相促進,使整個小組、班級在各方面大大提高。我希望小組長在工作上要全面的抓,任何一方面也不能放鬆。當然這是相對的,並不是指絕對的。

  1961年的高考季落幕,周元根沒有辜負父親的辛勞供養,考入全國重點高校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這是我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成立於1953年的北京石油學院,是當時北京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

  設立這所院校,是因為當時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石油資源,石油工業發展急需專業人才。在這種形勢下,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係為基礎,匯聚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大連工學院等著名高校的相關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組建成立北京石油學院,隸屬燃料工業部。

  習源說,元根是西前頭村早年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學生,而後的發展更是驚人,官越做越大。

  西前頭村村口這幢具有江南特色的樓房,便是周濱在老家的房產

 

 

  【五】

  看到老同學大權漸握,習源的心裡起初是高興的。他認為,這樣家鄉的發展可能會得到更大的支持。他說,他去其他地方時,別人就會說:「你們是某某某領導人的家鄉,發展很好吧?」

  但最終他還是失望了,厚橋這些年,雖也有發展,但並沒習源想像那麼好。在他看來,原本在改革開放前工業基礎就比較好的厚橋,這些年來,已被臨近的梅村、盪口、安鎮趕超。「老同學對家鄉的感情不是很強。」

  習晶也有習源同樣的感受,他說,如果真要照顧家鄉發展,他(周元根)在石油部任職的時候,就可以了,但這麼多年來,他對家鄉的感情一直沒變,不是很照顧家鄉。

  習源說,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村裡面雖然沒得到照顧,但村民們的條件也慢慢好起來了。「但元根的親屬們,當然變得更好。」

  周濱的老家,在西前頭村特別容易找到。村民習晶(化名)在引導時說,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房屋比較特別,他們家的房屋雖然只有170平方米左右,但一樓一底的建築是典型江南民居白牆、灰瓦風格,這在村里顯得比較另類;

  同時,他老家院子裡,有兩棵腰圍直徑70厘米左右的香樟樹,其他村民家裡是沒有的;

  最後是,他家在村口就能看到,只要一問村民,立即就能找到。

  但是,習晶和習源卻很少能看到周濱父子的身影。習晶最近一次見到周濱的父親,是在去年4月底,在周元興的家裡。

  那天,在很多便衣警察的保護下,周濱的父親微笑著和上百名鄉鄰握手。「和村民小聚的整個過程中,他只是微笑,但沒說一句話。」得到接見的習晶說,他也從其他人處聽說,周濱的父親曾感慨說:「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來看望大家了。」

  我從習源和習晶處了解到,周元興初中畢業後,就回家種地,和妻子育有一子,一輩子在家務農,並於今年2月10日因癌症去世。周元興的樓房,緊靠周濱的老家。「內部裝修沒有周濱家的奢華。」曾到這兩個家庭去過的習晶說。

  習晶和習源說,雖然周元興在家務農,但他家裡的轎車比較好,據說價值近百萬元。同時,兩人還說,周元青家也有與周元興家價值相當的好車。但他們並不認識車的品牌和型號。

  據他們介紹,周元青在中學畢業後,先是到西前頭村生產隊任會計,後來擔任大隊長,而後又到國土部門任職,退休後長期居住在無錫,逢周末才回村里。周元青的妻子,叫周玲英,兩人育有一子名叫周峰。

  「在老家的元青和元興,和鄉鄰們還是和和氣氣的,也沒有因為別人家窮就瞧不起。」習源說,但村民和他們的往來很少,他們也很少和村民往來。

  但周元青的媳婦周玲英是個例外。習源想了好一陣,才以「目中無人、囂張跋扈」進行評價,但他不願對此進行過多解釋,他只是說「周玲英的事情網上都有報導」。

  而周玲英,恰巧和北京宏漢投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同名。同時,之前相關報導指出,中石油旗下的四川華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四川邛崍市鴻豐鉀礦肥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構成中難避國資流失嫌疑,而一名叫做周峰的自然人被認為是幕後的最大受益者。最關鍵的是,周玲英只是代周峰持股。

  在西前頭村生活了這麼多年,習源和習晶感受到了一個顯著的變化,以往每天都有幾部不同的轎車到周元興家裡拜訪,習晶說,他從別人那裡得到的說法是,前來拜訪元興的基本是官員或商人。

  但過去3個月,持續多年的拜訪車輛突然消失。周濱老家四周的牆上,也被裝上多個視頻監控設備。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東方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