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揭秘必看的買車陷阱

作者:

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1.37億輛,全國有31個城市的汽車數量超過100萬輛,與此同時,全國汽車駕駛人2.19億人,扣除註銷量,增加1844萬人,增長了9.2%,這些車主們在使用和售後保養方面都遇到哪些「奇葩」遭遇呢?這些增加的准車主們未來在購車環節要怎樣與廠商、經銷商「鬥智鬥勇」呢?筆者以下行文將為你揭秘汽車行業那些「潛規則」。

揭秘汽車行業那些「潛規則」揭秘汽車行業那些「潛規則」

購車環節:買老的,還是新的?

我們大多數人買車都經歷幾個環節:媒體見車——網上查車和看車評——有車朋友評價——確定買車。這幾個環節往往最關鍵的就是「有車朋友評價」,他說好就真的好嗎?不見得。

有一朋友一天問我,「我看重了某合資品牌換代新車,但看廠家公布的預售價格跟老款差不多,但老款現在優惠幅度挺大的,新款的一分錢優惠都沒有,你說我買老的,還是新的?」

我回答他,一分錢一分貨,買新款換代的質量和使用壽命有保證。

當然,還有的人要問,換代車好看多了,我是不是再等等,等過段時間市場有優惠我再買?這就要看你的運氣了,要是這車是緊俏貨,估計你除了加價,就要再等後幾批車了,至於後幾批車用料和配置方面是不是與第一批一樣就很難說了。

筆者認為,如果你看重的是一款銷量不錯的車,千萬不要死等降價,要儘可能買第一批車。

首先,作為一款銷量不錯的車,即使第一批車有小毛病也是屬於可容忍範圍內的。那些批量大的問題,因為用戶多,維權也更容易,再說一般廠家都會儘可能給你解決問題,畢竟首批車口碑很重要。

其次,在用料方面和汽車使用壽命方面往往是第一批車強於後面幾批。舉個案例,某合資品牌一款暢銷車,上市時賣15萬-20萬之間,上市半年後全系降價3萬元,這時候車的銷量蹭蹭往上走,一度月銷接近萬輛,此時這車先後被曝光車子減配、輪轂變薄等等問題。

給這款車型供貨的零部件供應商直言,廠家壓價很厲害,要求我們按照很低價格來生產輪轂,我們總得賺錢。

開過「老三樣」的人知道,1998年初的5閥電噴捷達王至今都是經典,這車經一汽大眾稍加改動並國產化的產物,此後隨著國產化率逐步上升,車的重量和質量都大不如前,當然價格也是逐步下探。

如果你不信的話,各位可以看一下一些公布詳細財務報表數據的汽車企業,銷量增長不大,但單車利潤卻上去了,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因素,但不排除某些車企就靠壓榨供應商和減少車子「看不見的地方」用料而來。

詳細看下保固保養手冊

《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去年10月1日實施以來,一些汽車廠商為規避應盡三包義務等行為,出了不少「毒招」。

部分廠家在保固保養手冊等隨車文件中規定:「消費者必須在生產者授權的4S店保養,否則經營者不承擔三包責任」。

就以國家品檢總局此前通報的幾個案例為看。

重慶某汽車公司規定:「未到其汽車特約服務站處進行定期保養,視為自動放棄質量擔保權利。」

實際上,家用汽車產品不在廠家授權的4S店等保養,出現的質量問題只要與該保養沒有因果關係、或者說在其他汽車4S店保養未造成損壞的,經營者不能免除三包責任。強制保養超出了汽車三包規定的責任免除範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北京某汽車公司規定:「根據行業慣例,輪胎的質量保證服務由輪胎供應商執行。」

實際上,輪胎質量擔保責任首先應由汽車銷售者依法承擔。若家用汽車輪胎出現質量問題,銷售者可以依法向生產者、其他經營者追償,但不能免責。

美國某品牌汽車中國銷售公司等16家企業規定了「未經生產者允許客戶不得對車輛進行任何加裝、改裝或更改」等強制條款。

實際上,家用汽車產品在使用說明書明文規定不能改裝、調整、拆卸,消費者根據自己需要自行改裝、調整、拆卸,只要未造成汽車產品損壞的,如果在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內汽車出現質量問題,經營者仍然要承擔三包責任。

以上種種,你要是在買車過程中,看到這些條款,可以理直氣壯不接受,並通過媒體曝光。

協議維修小心占小便宜吃大虧

有個朋友有天告訴我,有次經銷商主動打電話給他,廠家通知你送一次免費維修保養。去到4S店,我那朋友發現,4S售後維修的人,直接拆開他的車內空調,整整修了1個半小時。

他就納悶了,沒聽到關於空調的召回消息啊,怎麼就這麼修上了。

這還算好的,有一車主剛買的車,就發現車座竟然是鏽的,4S店答應儘快更換,但要他先簽署保密協議,簽了協議後就不能「投訴、要求、訴訟或仲裁」,還好車主發現了,要是哪個其它部件過了保固期再鏽了,那不知道要花多少冤枉錢。

這段時間有個豪華品牌被曝光了多份保密協議,從2010年到2013年間生產的這款車基本上都存在隱患,只要簽保密協議的車主一律免費維修,否則就收費。甚至有些車主以為是自己弄壞了車子,自掏腰包維修了事。

可惜的是,國家對於這類「保密協議」、私下召回也沒有明文禁止,一些車主被協議「封口」看似占了便宜,實際上還不知道廠商隱瞞了你多少問題呢。

隨著汽車強制召回制度的出台,車主的意見對於主管部門決定是否強迫某廠家實施召回具有關鍵作用,希望一些車主不要那麼容易被收買,道明實情才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結果。

貸款買車貓膩多

除了汽車自身存在的質量問題之外,處於汽車供應鏈環節當中直面消費者的經銷商曆年來都是投訴的「重災區」,筆者也整理了一些購車環節需要小心經銷商的地方。

當下貸款購車者日益增多,而無數消費者在辦理汽車按揭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感覺,明明是「免息」、「零利率」,為何成本比付現金多出那麼多?

貓膩一:「免息」、「零利率」陷阱

這種促銷是我們常見,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們好像是省錢了,但是當購車者參加「免息」活動後,其所購買的車型也只能按照廠家指導價來支付,不能再享受新車的優惠價格,甚至有些車型的免息金額可能比車價的優惠額還要少。

貓膩二:捆綁式銷售

汽車經銷商商為了能夠掙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在消費者辦理一些該品牌提供的優惠汽車貸款業務時,最常見的就是捆綁銷售。譬如辦理貸款購車,必須要同時通過該公司購買全險,甚至購買部分精品禮包等。

貓膩三:汽車按揭需交保險金?

買車時,消費者須另行交納的費用主要有附加稅、保險費、上牌費。如果汽車按揭貸款不是由銷售者提供擔保的,銷售者不能收取任何押金。消費者要認真審查銷售者開出的每一筆費用,謹防其渾水摸魚亂收費。

貓膩四:貸款合同中隱形的收費項

在簽訂貸款合同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有些合同裡面會出現重複收費,只是收費項目換了一個名字,所以,大家在申請車貸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謹防上當。

庫存車、展車、試駕車當新車賣

我們在買車的過程中,都希望自己買的是一款下線不久的新車,但實際購車過程中,一些經銷商常以庫存車、展車、試駕車賣給消費者,怎麼辨別呢?

「庫存車」一般是指出廠後超過3個月還沒有銷售出去的汽車,車主可以通過看車輛生產日期和發動機號來判斷自己愛車是不是庫存車。

鑑別展車,只要看一下車輛的密封條及車內的功能鍵的使用是否頻繁,注意一下車的輪胎、漆面、內飾有無劃痕和損壞就可以了。

試駕車,一些經銷商會將試乘試駕車的里程表傳感器拔掉,在試乘試駕一段時間後,再將傳感器按上,此時車輛行駛里程與新車無異,由此把試駕車當新車賣給消費者。

購車者在購車時要多看幾個地方,新車的輪胎,是完全沒有磨損的,包括輪胎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細小痕跡以及刺狀的凸起。只要發現哪怕是最細小的輪胎磨損,而里程表顯示為「0」的時候,很有可能隱藏問題;打開引擎蓋,觀察發動機汽缸體和汽缸蓋、油底殼之間有無機油滲漏;水箱周圍有無水漬;電瓶裝頭附近有無污染和鏽蝕;空調管路的接口處有無塵土沾上。

購車時切忌收好新車合資證原件

汽車經銷商由於資金壓力,會以新車合格證向銀行質押貸款,導致消費者在購買新車後不能上牌,當銷售人員以合格證暫時未到為由,向你提供合格證的複印件時,一定要警惕。

購車者在新車不能及時上牌的這段時間內面臨著極大的風險:按照保險公司的盜搶險免責條款,車輛無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核發的行車執照或車牌號,不在理賠範圍。

巨額優惠下的陷阱

一些二級經銷商基本上是從4S店拿車,但由於不像4S那樣受廠家限制,而且本身投資也比4S店低,所以一般二級經銷商經常在價格方面會有幅度不小的優惠。但在車價上的讓利是有先決條件的,必須買他們代售的保險,而這裡面的道道就多了。

二級經銷商多與一些小保險公司有密切合作。這些小保險公司為了招攬生意,會給二級經銷商讓出比大保險公司多出幾倍的返利。

對消費者而言,大保險公司理賠時能夠充分考慮客戶的利益,定損尺度會更寬,合作修理廠的檔次也更高,服務水平、賠付速度、網點設置等,都比小保險公司有更大優勢。

從網點分布方面看,小保險公司定損理賠服務網點不但少而且位置偏遠,消費者出險後辦理手續不便。

此外,在險種選擇、車險價格方面均取上限,沒有商量餘地。可最終結算,往往會貴出數千元。

另外,以贈送產品代替巨額優惠也是「陷阱」。不良經銷商贈送的裝飾大多包含水分,其實際價值往往在經銷商宣傳的標準上大打折扣,以次充好。一些汽車經銷商贈送配置號稱進口或優質產品,其實是一些質量極為低劣的廉價產品。將普通的貼膜、地膠、皮椅等價格翻番,誘惑消費者。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深喉解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