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真相:只要3萬歐誰唱都行

「去金色大廳演出,我確實開了一個壞頭!」兩周前,宋祖英在今年「兩會」上的這番表態,讓許多不明真相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金色大廳不是一個高大上的「音樂聖殿」嗎?怎麼會「開了壞頭」?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人民日報》用數據告訴我們,2013年前8個月,有至少133個中國團體「唱響金色大廳」,其中有無錫新區太湖花園第二社區老年笛子團這樣的民間團體,也有溫州房地產女老闆包下金色大廳舉辦個人獨唱,表演歌劇《江姐》……繼專業樂團和歌手之後,由學生、中老年人組成的業餘團和農民工、企業家組成的自high團,也紛紛登上了金色大廳的舞台。一時間,傳說中「高上大」的金色大廳似乎變成了「金色卡拉OK廳」。

本期《貴圈》,騰訊娛樂特別連線維也納當地華僑、導遊,採訪眾多知情人士,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維也納金色大廳。

金色大廳真的牛嗎?交3萬歐誰想上台唱都行

1987年,央視第一次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金碧輝煌的大廳加上「高大上」的交響樂團演奏,讓當時還沒怎麼見過世面的國人瞬間記住了「金色大廳」這個名字。潛移默化中,這個大廳就成了音樂聖殿的代名詞。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沒有人指路,很難找得到

金色大廳是國人熟悉的茜茜公主的老公、奧地利皇帝約瑟夫•弗蘭茨一世於1863年特意劃地所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但在古建築成群結隊的維也納,它其實並不起眼,也並不是國人意想中的一個獨立的建築,而只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樓里眾多音樂廳中的一個。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樓一共有6個音樂廳,分別是勃拉姆斯廳、木廳、玻璃廳、金屬廳、石廳以及金色大廳。在該協會工作人員的眼中,這6個廳其實並沒區別。不過,從1960年代起,隨著電視台的介入,金色大廳每年邀請維也納愛樂樂團在這裡舉辦的新年音樂會,開始向全世界播出。於是,這裡也慢慢有了名氣。到了1987年,央視第一次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金色大廳也瞬間在中國大陸地區家喻戶曉,甚至成為不少業內人士心中的音樂聖殿。

1987年,央視轉播「維也納音樂會」,國人第一次認識了金色大廳。

但是在維也納當地人心中,金色大廳真的只是這個城市裡眾多可以欣賞音樂的演出場所之一,就好像北京的中山音樂堂,除了座位多少和地點的不同,並沒有本質區別。甚至,在維也納眾多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群中,如果沒有人指引,還很難找到這裡。據當地華人介紹,「金色大廳藏在一條小街裡面,從外面看,根本看不出裡面還有個劇院,而且在奧地利,很少看到拿金色大廳作為宣傳標誌的廣告牌。」

誰能上金色大廳唱歌?有錢就行!

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官方網頁,可以瀏覽到由這個協會管轄的音樂廳舉辦的各種演出信息,還可以直接購票。但是騰訊娛樂記者檢索後發現,這些演出信息中基本沒有來自中國的演出者或演出團體。一年有100多場中國團體的演出,為什麼在官網上完全檢索不到呢?

在音樂廳的官網上,記者並沒有找到中國演出團體的相關信息。

據記者了解,金色大廳的經營方式大致分三種:第一種是被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邀請在金色大廳演出的團體,劇院方會支付演出費,這代表著對演出團體水準的肯定,每年的新年音樂會就屬於這種方式;第二種是根據合同進行駐院演出的團體,雙方共同經營,按照協議分配收入;第三種是在前二者沒有演出安排的期間,自費租用音樂廳進行自娛自樂式演出的團體。據了解,至2013年底,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並沒有邀請過任何一個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到金色大廳演出。也就是說,中國團體在金色大廳的演出,基本都是自付場租。更直白地說,只要你付得起場租,「唱響金色大廳」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那麼,「唱響」一次金色大廳,需要多少錢呢?

一次3萬歐,想怎麼唱就怎麼唱

騰訊娛樂記者聯繫到了一位曾經在金色大廳工作過的華人劉先生,據他介紹,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6月是演出季。在這期間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會出面邀請很多有水準的團體在金色大廳或者其他音樂廳演出,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德雷斯頓國立交響樂團等世界頂級樂團經常會收到邀請。在演出季期間,入駐金色大廳手續很繁瑣,不僅需要邀請函,有時演出場次火爆,還需要提前3年進行排檔。當然,在演出季的一些空閒檔期,金色大廳也會對外出租。

在演出季,維也納愛樂樂團等知名樂團,是金色大廳的常客。

但是,到了這段時間之外的非演出季,金色大廳就變成了一個最普通的、可隨意租賃的演出場地,「租賃費用在3萬歐(約25萬人民幣)左右,以前是奧地利先令,更便宜。付了場租,只要你不把樓拆了,在裡面幹啥都行。有時候,甚至還有舞龍舞獅隊來這表演。」

仲介一次能安排10個團演出唱完還帶你游歐洲

據統計,金色大廳每年可以承接800多場演出,但是這個數字並不能代表金色大廳的地位,只能說明租到它並不困難。一次3萬歐的費用,在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看來,也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天文數字。而專門的演出仲介公司,還想出了租一次10個團輪流進場、大家都可以「唱響」金色大廳的手段。

先唱歌再旅遊人均千元就能登上金色大廳

「很多所謂的『藝術團』來了以後,在金色大廳扯兩嗓子,拍拍照片,證明到『此一游』,走個程序就算演完了。10天的行程除了唱那半會兒,剩下的時間全是旅遊,八國游、十國游都有。」在維也納工作多年的資深導遊段先生,曾經接待過很多到金色大廳演出的團體。在他看來,與其說這些團體是來金色大廳「演出」,不如說他們是來這拍照,基本上和『到此一游』沒什麼差別,區別只是唱了幾嗓子,有點藝術氣息。

每人交2.5萬元團費,不管什麼樣的團體,都能來金色大廳里走一遭,還能順便游歐洲

「先跟金色大廳方面敲定場地、時間,然後簽合同,交租金,最後拿個旅遊簽證,就可以過來唱了,唱完就可以開始旅遊項目。」段先生告訴騰訊娛樂記者,每年冬天跟夏天,都有很多團從國內過來,「按照金色大廳3萬歐的租金,租一次能安排10個團演出,1個團人數平均30人算,每人花個千元錢就能在金色大廳開唱了。這樣一個歐洲多國游的10天團,費用大概在2.5萬元左右,上下浮動不超過3千元。簽證、機票、住宿、演出……旅行社提供一條龍服務,稍微有點經濟實力的都能接受。」

學生團、中老年團最熱衷「到此一游」

據段先生介紹,每年來金色大廳「特色旅遊」的團體中,以中老年人和學生團體居多。其中,學生團多是家長本著寓教於樂的心態讓孩子出去「長長見識」。而夕陽紅老年團,則多為充實生活。此外,好攀比也是老年團多的一大原因。張大媽都去金色大廳唱過了,《牛家屯報》還登了幾個版面,王大爺要不去的話,這見了面還怎麼嘮嗑啊?「比起唱歌,他們更看重有沒有在這裡拍照片,回去後有沒有媒體採訪過他們,還會比誰接受的媒體採訪更多。」

唱完歌,這些團體當然不會忘了拍張「到此一游」的合影。

正是瞅准了國人這樣的「面子市場」,有一批所謂的中間人就擔當起了掮客,不斷忽悠國內團體來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從一線城市慢慢拓展業務到二三線城市,自己則從中收取10%-20%的仲介費。浙江一家中學的合唱團就曾接到過北京一家文化交流公司的邀請,到維也納去參加了一個「國際XX合唱節」,騰訊娛樂記者以一家中學合唱團負責老師的身份聯繫了這家文化交流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會在維也納舉辦一個音樂節,分為比賽和展演兩種方式,參加比賽的團體需要之前獲過獎,展演的話只要審核一下團體的資質和人數就可以了。行程12天,除去其他交流環節,在金色大廳有一個閉幕式表演,剩下5、6天是維也納音樂之旅,一個人2萬人民幣即可。」

贈票多得「嚇壞」中餐館廚師想要老外捧場得靠手段

在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欣賞音樂確實是當地人的一種生活習慣,但是他們的最愛依然是歌劇、交響樂這類傳統的西方音樂。來自中國的演出團體,十幾年前還會讓他們感到新奇,但現如今金色大廳變成了國人的旅遊景點,已經很難讓老外主動進場了。

贈票滿天飛,多到連中餐館廚師都「怕了」

「我媽媽在當地一個華人組織——婦女會,那裡經常會有各種演出的贈票」,在奧地利出生的華人小胡這樣對騰訊娛樂記者說。據了解,按照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經營規定,非演出季的演出,所有售票「由承租方承擔」。除了老年團、學生團這些自娛自樂的團體外,剩下的來自中國的正規團體,在金色大廳演出的基本票價都在十幾歐(約90-150元人民幣),比如廖昌永、王宏偉、郎朗(微博)(微信號:langlangtime)的演出。相比演出季那些動輒上百歐的門票,中國團體的演出票雖然便宜,但仍面臨無人問津的窘境,只能靠免費贈送。贈票途徑有很多,大使館、中餐廳、旅行社......

[page]

好便宜是人之天性,在贈票最開始流行的時候,當地華人、沒去過金色大廳的遊客,甚至周末沒事幹的當地人都去湊過熱鬧。然而贈票滿天飛之後,就算是個「便宜」,也常常找不到人來占。

曾在維也納留學的別先生告訴騰訊娛樂記者,10年前維也納的留學生就知道,中餐館、火鍋店都會主動送演出票給去就餐的人,「基本都是去金色大廳演出的」。但是後來這種演出實在太頻繁了,別說留學生了,連中餐館廚師都「怕了」,不願去捧場。

小胡的媽媽是奧地利華人婦女會的積極分子,當地華人婦女會是除中餐館、旅行社之外的又一個贈票集散地。據小胡透露,媽媽手裡經常會有中國演出團體發送的贈票。談起近幾年演出扎堆的狀況,小胡說現在贈票太多,搞得媽媽也有點煩。「十幾年前演出還比較少,當時大家會比較激動,現在基本看累了,也懶得去。」

像溫州女企業家這樣的演出,願意捧場的人並不多。(圖為《溫州日報》對其的報導)

曾經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多年的音樂愛好者川君(化名)給記者講了個笑話,「有一次朋友給了我一堆贈票,我給身邊其他朋友每人發了6、7張,都還沒有把票完全送出去,就來到金色大廳門口轉轉,準備隨便送人得了。」川君說剛好在門口遇著兩老外,「我正準備開口問對方要不要票呢,沒想到對方見了我就把手一揚,原來他們手裡也攥了幾張票。」

上座不到3成,錄影時招呼大家靠前坐

「中國傳統音樂的表演在以前還是有人喜歡的,對於我這樣在奧地利出生的華裔,沒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媽媽帶著我去聽一些中國民樂也成為學習的一種」,小胡這樣對騰訊娛樂記者表示。但是對於奧地利當地人來說,他們有什麼理由去聽中國樂團的演出呢?

據小胡介紹,「一開始還是有些奧地利當地人會抱著新鮮好奇的態度去看一下中國人的演出,但也只會選一些有國際知名度的人」。但隨著中國人赴維也納演出逐漸被做成了一個泛旅遊產業,水平參差不齊,當地人就更少會去看中國團體的演出了。

金色大廳有1800個座位,川君說自己去過最冷清的一次演出,只坐了不到3成觀眾。「因為人數少,演出團的工作人員還不斷讓我們往前坐,我還坐過第一排。要放在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上,這麼好的位置起碼得2000歐元,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票。」而小胡告訴記者,「如果碰到有錄影需求的演出團體,就會讓外國人靠前坐。」

有的演出觀眾太少,演出方會讓大家往前坐。

由於歐洲不流行贈票,所以一般拿了贈票到現場看了免費演出的奧地利人,在演出結束後都會象徵性地鼓掌以示禮貌。「其實明顯就能感覺出是禮貌,但有的演出者把禮貌當熱情,別人一鼓掌就返場,返場完了再鼓掌,場面看上去簡直就是『某某海外演出大受歡迎熱烈掌聲中多次返場』」。

坐不滿怎麼辦?某民歌天后的演出「必須爆滿」

對於那些「抱著夢想」來到金色大廳的演出團體和個人來說,台下的觀眾僅僅是華人,肯定要失望的。所以如何組織外國觀眾,也成了一些仲介和旅行社必備的手段之一。

2003年,某民歌天后在金色大廳的演出,不僅從國內帶來40人的媒體報導團,在當地華人圈子中也引起不小轟動。可就算是民歌天后這種上了級別的人在金色大廳開唱,也免不了要靠贈票來讓場子坐滿。只不過贈票途徑更上檔次,不再是中餐廳、旅行社零星發放,而是由國內文化部跟很多大公司,甚至當地政府機關直接打招呼,不僅有「觀眾必須爆滿」的需求,甚至連「大鼻子比例是多少」也會有個標準。

對於組織外國觀眾參加音樂會一事,騰訊娛樂記者多次致電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聯絡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近期金色大廳一事太過敏感,不便接受採訪。

宋祖英、譚晶等民歌歌手都曾登上金色大廳。

金色大廳根本不適合唱歌藝術是假鍍金才是真

如果知道金色大廳在中國人心中象徵著音樂界至高無上的榮譽殿堂,維也納人一定要笑了,因為在當地人心中,金色大廳頂多算一個中等偏上的演出場所。更可笑的是,金色大廳原本的設計結構,其實並不適合用來唱歌。

金色大廳根本就不「高大上」

如果真要給金色大廳定個位,小胡表示:「(金色大廳)就是個演出場地,在維也納最權威的演出場所應該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它不僅是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而且是享受國家財政撥款的公立場所,所以不用像金色大廳那樣要考慮靠出租場地維持運轉。」

當地人通常認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右)的地位和權威性要略高於金色大廳(左)。

或許因為被魚龍混雜的演出透支了不少美譽度,維也納政府如今也在考慮是否要對金色大廳做一個規劃,只是無奈金色大廳本來就是商業用途,不自謀出路『錢景』就會不樂觀。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總經理安格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吐槽表示,金色大廳與大部分劇院一樣,要自負盈虧,「我們並非國有,也不是市屬,必須通過私人渠道獲得資金,否則怎麼維持?」

相比而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每年僅政府資助就有50萬歐元。也正因為有資金援助,國家歌劇院全年「外賣出租」的時間僅有15天,而且只承接歌劇跟芭蕾演出,這讓國家歌劇院保持了水準和權威性。

金色大廳用來開演唱會?建築師要哭了

國人認識金色大廳,只是知道它被刷成了金色,但在內行眼中,金色大廳作為一個音樂廳,其實是有非常考究的設計——1869年,馮·漢森在修建金色大廳時對共鳴與傳聲進行了潛心研究,不僅在高台木製地板下挖空一個空間,還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並在天花板和牆壁上採用了防止靜電干擾的建材。雖然金色大廳長得像個鞋盒,但是在聲學以及建築學上的設計十分精心,令聽眾不論坐在廳內哪個位置,都能享受到同樣音質的演奏。

雖然設計考究,但這樣的設計是專門為交響樂演出準備的,「金色大廳裡面的揚聲器構造完全是為古典音樂準備的,並不適合唱歌。」對於很多國內的歌手去金色大廳開個人演唱會,川君覺得很好笑,「有一次我在裡面聽了場演出,居然有唱流行樂的,然後旁邊是古典樂器伴奏,最後居然還上了電吉他,整個就一不倫不類。」

金色大廳內部結構更適合演奏古典音樂。

藝術是假鍍金是真業內建議在橫店仿製一個

金色大廳根本不「高大上」,又不適合唱歌,那為什麼中國團體和個人還如此熱衷「唱響金色大廳」?這還要說回1998年,中國民族樂團首次登台金色大廳。回國後,立馬從付不出工資的「屌絲團」變成了出場費達20萬元的民族天團。看看,去一次金色大廳就像鍍了金,回來能有不少好處。

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就表示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無非是想紅,「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太有名,他們就想搞個人行為,搭個順風車。」著名女高音劉媛媛也一針見血地表示很多人去維也納金色大廳都是沖著名氣,並且「藝術水準參差不齊」。

如今金色大廳名氣被搞臭,搞得很多國內真正上檔次的樂團都不願意去金色大廳演出,某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劉蘇(化名)也明確表示了自己不會選擇金色大廳舉辦個人獨唱會。「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知道螃蟹的鮮,我作為歌手就不嚮往金色大廳,那裡欣賞中國音樂的人少,不是我的菜。」

資深媒體人楊樾在談起金色大廳的扎堆求「鍍金」現象時調侃道,「應該在橫店1:1仿造一個維也納金色大廳,名字就叫『維也納金色大廳』,以後國內歌唱家也不用費勁去什麼奧地利了,就去橫店。橫店有的是群眾演員,什麼國家的都有,什麼膚色的都有,想租什麼樣的晚禮服、燕尾服都有,保證比真的去奧地利花錢請人湊數,看著更高端大氣上檔次。」

總結陳詞:

也許因為曾落後過很多年,重回國際大家庭後,我們總希望得到外國人的肯定。似乎,收穫了外國人的掌聲,就獲得了專業的肯定。但是經過幾十年,我們終於明白,老外鼓掌是打小教育出來的禮貌,其實根本不代表什麼。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還有一段漫長的路程,在一個刷成金色的大廳自HIGH卡拉OK,實在是沒什麼意義。更何況,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就在眼前,連「海龜」、「海帶」都要回來賺錢,去國外鍍一層一刮就破的金,著實沒什麼意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騰訊娛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