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時報:中共銀監會與央行「內鬥」

英國《金融時報》披露,中國正當債務纏身的金融體系陷入緊繃的危機時,兩個最高金融監管機構間卻也展開了激烈的權勢之爭,阻礙政策的協調與改革。

英國《金融時報》駐北京記者吉密歐(Jamil Anderlini)發表一篇名為《中國銀行監管機構陷入地盤爭奪戰》(China bank regulators caught in turf war),指稱中國龐雜官僚體系間的惡意爭鬥常常延誤政策,由此引出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CBRC,簡稱銀監會)與中國央行人民銀行間的「內鬥」。

報導先舉了兩者分歧的例證:去年8月成立、由央行牽頭和主要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組成有關金融穩定的聯席會(Financial Stability Council),至今只開過一次會。

該報導說:該聯席會議之所以開不成會,是由於中國銀監會強烈不滿央行越權行為。而該負起整體金融穩定責任的中國央行,近幾周也責難銀監會不願意或沒有能力管束銀行表外資產(即影子銀行)的蔓延,也未能控制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的規模。

文中引述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國現在金融改革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中國央行不認為銀監會有意願或有能力處理改革相關的風險,像是存戶保險、利率自由化、影子銀行等改革。而這些改革議題又都遭到國有銀行的強烈反對。

而銀監會認為,這些風險是由央行製造出來的,他們近幾年來一直提出警告。被指責沒管理好風險很不公平。

中國央行可以通過「視窗指導」告訴銀行發放貸款的規模,告訴它們每年、每季度可以發放多少貸款。

銀監會在2008年金融危機曾警告其中的風險。他們認為央行要求銀行大舉放貸,然後鼓勵金融創新導致影子銀行泛濫。那時經濟刺激政策中央行透過各大商銀放出了四萬億(兆)人民幣。

中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在短短五年間,就從2008年的130%飆升至220%。中國第一例公司債違約出現後,部份行業的信貸風險暴露出來。

大型國有銀行從中作梗

《華爾街日報》此前也報導,由於銀監會不願意對影子銀行進行過於嚴格的監管,央行努力控制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表外業務受到阻力。

銀監會原計劃於11月出台9號文,旨在對影子銀行進行嚴厲監管,限制銀行的表外借貸行為。但在10月底銀監會總部的會議之後,銀監會大幅縮減了原定計劃。

原因是在此次會議上,與會的大型國有金融機構代表抱怨新規則將大幅降低其資本水平和利潤。

央行官員擔心,銀監會過度保護銀行,從而導致最終缺乏對銀行足夠的監管。所以,央行尋求收回下放給銀監會的部份監管權力。於是就有了上面提到的聯席會議。但很顯然,這一嘗試並未達到最初的目的。

錢荒的引爆點

中國央行並沒有直接控制影子銀行的手段。相反,從去年6月開始,央行坐觀銀行間利率升高,希望以此警告表外借貸行為。中國央行本想藉由銀行間市場製造一場「錢荒」,以切斷高風險產品的資金來源。

但錢荒的發生卻破壞了市場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央行很快被迫恢復流動性。事後,中共領導人告誡央行不要危及金融穩定。兩家監管機構關係更趨惡化。

最早就中國影子銀行業風險發出警告的前惠譽(Fitch)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2010年估計,那時中國經濟新增信貸可能有多達一半來自表外的影子銀行操作。她那時表示;市場正在利用監管機構在認知現實方面動作遲緩的特點牟利。當時中國多達一半的信貸流量是不受監管的。

有業內人士說,銀監會2003年脫離央行開始,就可預見這種對立。部份問題在於管轄權重疊。央行負責確保金融穩定,而銀監會的職責是監管銀行運作。

花旗銀行分析師樊榮超早在2005年即提到,兩機構都會按照對己方有利的方向來解釋相關的監管法律;另一方面,一旦確定為風險,將面臨採取特別措施以及動用大量資源,兩機構可能會出現嚴重分歧,甚至迴避應該承擔的責任。

依現有的中共體制的運作,似乎怎麼做都如困獸之鬥,都面臨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英國《金融時報》與美國的《華爾街日報》齊名,該篇報導已引起國際廣泛關注,迫使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發文反駁,稱對他們的聲譽造成惡劣影響。大紀元


分析:央行與銀監會分歧危及市場信心

英國《金融時報》吉密歐北京報導
 
[page]

中國兩家最重要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分歧並不是特別罕見,但由於人們擔心中國可能面臨自己的「雷曼時刻」(Lehman moment),這種分歧現在更加事關重大。

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擔心爆發一場金融危機(尤其是在巨大的「影子銀行業」),中國銀監會(CBRC)和中國央行(PBoC)之間的關係才變得如此糟糕。

多名知情人士表示,兩家機構之間的關係在去年6月變得特別差——當時,中國央行曾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枯竭坐視不管。這導致短期利率飆升,投資者面臨中國發生十年裡首場金融危機的前景。

參與那件事的人表示,央行之所以要人為製造一場流動性緊缺,就是因為對銀監會未能遏制影子銀行業活動感到失望。

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影子銀行業活動包括由不受監管的信託公司向苦苦掙扎的鋼企和房地產開發商發放為期多年的高息貸款,然後將此類貸款重新打包成短期投資產品,通過銀行賣給中國普通投資者。

由於這些信託產品承諾提供比3.3%的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得多的回報,它們一直頗受歡迎。一些政府研究人員估計,未償還信託產品總額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合1.6萬億美元),而5年前幾乎不存在此類產品。

在2010年最早就中國影子銀行業風險發出警告的前惠譽(Fitch)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估計,去年中國經濟新增信貸可能有多達一半來自表外的影子銀行操作。

「市場正在利用監管機構在認知現實方面動作遲緩的特點牟利,目前中國多達一半的信貸流量是不受監管的,」她表示。

通過在銀行間市場製造一場「錢荒」,中國央行的本意是切斷這些風險較高產品的資金來源。然而,這種做法破壞了人們對整個體系的信心,央行很快被迫恢復流動性。事後,中共領導人告誡央行不要危及金融穩定。從那以後,兩家監管機構之間的對立惡化。不過,自2003年銀監會脫離央行的那一天開始,這種對立就一直很令人頭疼。問題部分在於管轄權重疊。央行負責確保中國的金融穩定,而銀監會的職責應該是確保銀行的健康和正常運作。

早在2005年,花旗銀行(Citibank)的樊榮超等分析師就警告,兩者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預測,雙方都會試圖從對方手裡奪取監管控制權,但在發生危機的情況下都會試圖逃避責任。

中國央行一直向國內商業銀行直接發出「窗口指導」,告訴它們每年、每季度可以發放多少貸款,儘管負責確保這些貸款質量的是銀監會。

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繼而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央行命令各銀行大舉放貸,以求支撐不斷放緩的中國經濟增長。

在這場爭端中,個人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年66歲的央行行長周小川(見右圖)是「太子黨」,即老一代黨內高官之子。去年,他儘管過了退休年齡,但仍被重視他經濟建議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留用。

「周小川能夠向最高領導層進言,銀監會對這一點很不高興,」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2011年被任命為中國銀監會主席的尚福林,此前執掌中國證監會(CSRC),那個職務是他在2002年從周小川手中接過的。他在執掌證監會期間,中國股市出現了史上最大的泡沫,後來又發生泡沫破裂。

監管機構之間的爭鬥,受到更高層的精英政治的影響。中國國務院理應是監管機構之間的仲裁者,但在一年前上任後,習近平已把所有事項的決策權攬在自己手裡。

這使得周小川的地位變得更強,但也使國務院更難迫使雙方達成妥協。

譯者/何黎


「監管機構內耗阻礙中國金融改革」

英國《金融時報》吉密歐北京報導
 
[page]
 
 

中國銀監會(CBRC)和中國央行(PBoC)的官員們透露,這兩大金融監督機構之間激烈的地盤之爭,正在阻礙中國金融行業的改革和應對風險的努力。

在外人看來,中國的體制往往看上去像是一個鐵板一塊的結構,但官僚體制的不同分支往往爆發激烈的機構爭鬥,從而延緩甚至挫敗政策。

突顯分歧已變得多麼嚴重的一個例子是,據多名知情人士透露,由央行牽頭、參與者包括主要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自去年8月成立以來只開了一次會。這場爭端發酵之際,近幾周來中國發生了數起令人矚目的違約事件,包括近期歷史上國內債券的首次公開違約,華東一家小銀行還遭遇擠兌。

該聯席會議之所以開不成會,是由於中國銀監會強烈反對它眼中的央行越權行為。

最近幾周,對中國整體金融穩定負有責任的央行,對銀監會不願或無力抑制國有控股銀行體系的表外活動表示了失望;此類活動近年來猛增。

中國央行還覺得銀監會同國有銀行過於密切,而且未能把握中小型銀行問題貸款的規模。

「中國金融改革現在面臨的最大路障之一是,央行不認為銀監會有能力處置與改革有關的風險,」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最緊迫的改革舉措包括一個拖延已久的計劃,其目的是引入存款保險,並放開利率,後者在所謂的「影子銀行業」已成為現實。

銀監會官員認為,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責,即稱他們沒有管好由央行造成、而他們已提醒了多年的風險。

中國央行拒絕置評,中國銀監會則表示,兩家機構保持著合作關係。

譯者/何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