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海歸身價不如土鱉 這種現象將長期存在?

 

  海歸如何流動至關重要

  與上述問題相對應的還有,龐大的中國海歸們的前景問題。與出國相比,他們身後的變化發展太大了。加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孫偉(Wei Sun,音譯)就舉例說,與那些沒有出國的人相比,海歸們進入創投業的成功率並不太高,因為在中國一個人的成功,太多地依賴個人關係網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海歸們可能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中國勞動力市場對任何專業的畢業生都很嚴苛,而僱傭者並不太願意僱傭更加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因為不需要。去年《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就稱,調查顯示,年齡在21到25歲的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四倍於小學輟學的人,這說明中國並沒有創造足夠多的高科技工作。

  此外,清華大學2010年的調查也顯示,三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畢業生更傾向於進入國企,另外三分之一傾向於為政府工作,只有11%的人表示願意創業。這與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世界銀行發布的「經商環境報告」顯示,就創辦企業的靈活度而言,美國排名全球20位,中國香港、中國台灣表現更好,分別位於第5和第17位,而中國大陸僅僅位列第158。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去年會有創紀錄的152萬人參加公務員考試了。

  很少有人將海歸們面臨的尷尬與促進中美的相互理解聯繫起來,但實際情況就是如此。1996年至2011年間,只有三分之一的留學生選擇返回中國,而中國台灣和韓國,這一數字要低得多。且受教育程度越高,這種現象就越明顯。他們不回國的原因很簡單:回去也是無用武之地。這背後的職業選擇問題可能多種多樣,但不能否認的是,即使美國大學為中國培養了能在世界上發聲的一代人,中國自己內部也無法接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僑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