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動不動就生氣的家長 一定要看下此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快回家吧,要不媽媽生氣了!」「你再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大人們似乎認為,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就是企圖在用自己的情緒操控孩子,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樣的事,也不管這件事我們如何不能接受,都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某個行為需要改進,但我們對他的愛永遠不變。引導他改變某個行為並非是他不好,也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為了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1、遇到問題家長先保持冷靜。

對待孩子的言行,家長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用生氣來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現反常舉動,比如突然不聽話、大哭大鬧,家長們首先要保持冷靜,即使很生氣也要先壓住火氣,仔細想想孩子哭鬧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輕柔的語氣詢問:是病了累了,還是在幼兒園受欺負了。了解情況後再撫慰孩子,在平復孩子心情的同時,自己的火氣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比如亂扔東西、說粗話等,可以試著先耐心地引導他,告訴他「要將東西放回原位」、「小孩要講文明,不能隨便說粗話」,看到孩子認真改正了,要及時誇獎,讓他感覺到自己改正錯誤的行為能受到表揚,他自然會高興起來,也更願意知錯就改。

2、別用大人的理念分析孩子的行為。

小孩都有自己玩樂的世界,有他喜歡的遊戲方法,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大人認為孩子不應該做的事,孩子可能覺得沒什麼不對的,可以做。這樣一來,如果爸爸媽媽生氣了,他就會疑惑甚至懷疑自己。

比如說,孩子正在用蒼蠅拍打蒼蠅,他把這當遊戲,可媽媽卻不懂他的想法,馬上命令他:「快把這個髒拍子放下去,洗手,要不媽媽就生氣了!」這時孩子會覺得媽媽連玩具都不讓他玩,很傷心。其實,媽媽不妨試著跟孩子一起玩,拿著拍子跟他一起拍,問他:「寶寶告訴媽媽,你在幹什麼呢?」玩過之後再帶孩子去洗手,並告訴他:「蒼蠅拍是打蒼蠅的,上面有好多好多髒東西,如果一定要玩的話,玩後要把小手洗乾淨,知道嗎?」

3、不要輕易用生氣制服孩子。

許多家長總會時刻盯緊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或者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就馬上制止,想從根源上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但是這樣做反而更不容易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消失。如果家長一直管制著孩子,他一犯錯就用生氣來制服他,可能會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較弱的孩子變得內向自閉,開朗外向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則會變本加厲故意使壞搗蛋。

如果孩子犯了無傷大雅的小錯,家長們完全可以裝作不知道,讓孩子嘗到事情的後果,以後自然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勵志哲理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