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外媒:中國種植養殖熱潮令生態系統面臨全面崩潰

中國推動用更激烈的方式種植和養殖,讓城市居民有充足的食物,並幫助數百萬農民工解除了貧困。但也有代價。本應是這個國家最富饒的地區,其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一些已無法修復,世界各地都會感受到這些後果。

我和來自中國及英國的同事近期進行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長期以來中國在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水平與環境惡化之間做「交易」。我們研究了安徽、江蘇及上海的幾個地方,發現在過去60年裡糧食作物和魚類養殖的產量提升,但是這與空氣品質、水質越來越差,土壤穩定性降低的趨勢長期並進。

你或許會問這是否是一件壞事。畢竟,提高農業生產力一直是讓中國農民擺脫貧困的一個因素。讓自然環境受點影響真的那麼重要嗎?

是的。要讓農業和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地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穩定土壤、淨化水質和儲存碳這些自然過程必須保持在穩定狀態。這些被稱作生態系統服務的自然過程代表了社會利益。

縱觀上個世紀後50年,通過農民們的日常個體勞作,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在相對緩慢地失去。但是在1980年代,當農民們開始使用更激烈的方法,尤其是使用人造肥料,加劇了這些問題。2004年政府引入提供化肥補貼後,問題再次加劇。

在一些地方,令人擔憂的是緩慢的惡化已變成了快速螺旋式的下降。一些水生生態系統降到了新的臨界點,進入不希望出現的狀態——清的湖水突然充斥了綠藻,損失了高價值的魚類。這些新的狀態不僅不利於繼續維持農作物和魚類高產,而且要恢復起來非常困難,且非常昂貴。

這些自然過程的退化及失去穩定性,也使整個地區正在失去抵禦颱風等極端事件的能力。

可以做些什麼?

國家政策必須優先考慮可持續性的農業。這將意味著在農場上要有大的改變:肥料和農藥必須是在一年恰當的時間、施用正確的量,牲畜的糞水和人類污水必須妥善處理,必須減少進入溪澗與河流的化學品,及必須控制魚類的飼養。

不幸的是,說得容易做到難。農民們依然普遍貧窮、缺乏教育及正在老齡化。他們缺少良好的農作指導,年輕的農民被吸引到了大城市。所有這些因素意味著不大可能快速採取行動。

全球性問題

但這個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自1950年代以來,中國的糧食產量上升了五倍,超過了其人口增長的步伐。儘管如此,中國不再是自給自足。中國轉向需要更多的肉類生產,造成對大豆及穀物飼料的需求已經不能在國內獲得滿足。2012年,在全球可供出口的大豆中,中國進口了其中的60%以上,穀物進口也在提升。

依賴進口來填補國內生產短缺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中國的案例中,額外的風險是:中國越來越不穩定的農業可能會放大這種需求。其對進口需求的潛在規模勢必影響到全球糧食生產和糧價。除非中國迅速出台農業改革,否則,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很可能會從他們每周的購物帳單上發現他們在與中國一起為與大自然的「交易」買單。

(本文譯自南安普敦大學自然地理學教授John Dearing於2月26日發表在獨立、非營利性媒體《對話》上的文章,題為:中國種植養殖熱潮令生態系統處於全面崩潰的危險之中。)

原文閱讀:China farming boom has left ecosystems in danger of total collapse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博談網記者周潔編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