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穹頂之下》曲折命運折射中共的恐懼

柴靜引發軒然大波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先受政府推崇後遭全面禁播,這種境遇的變化表明中國政府並非不承認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但它擔心對污染的不滿將演變成公眾政治運動。

紐約時報》3月18日發表題為《中國的「寂靜的春天」時刻?》(China’s『Silent Spring』 Moment?)的評論文章認為,中國人對於霧霾和污染問題的憤怒很容易轉變成對政府的腐敗和不作為的憤怒,而《穹頂之下》表明它的公眾動員能力極強,這一點導致了中國政府對它的封禁。

文章稱,對於紀錄片《穹頂之下》而言,這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幾個星期。2月28日,人民日報網站和其他新聞媒體發布了這部紀錄片,同時公布的還有對柴靜的採訪。第二天,新上任的環保部長陳吉寧將這部紀錄片稱讚為中國版的「寂靜的春天」(指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森的一部著作,它促使公眾開始普遍關注農藥與環境污染),並表示,「她從特殊的角度,從公眾健康的視角,喚起公眾對環境的關注,值得我們敬佩。」

兩天以後,上海市宣傳部公布以下指示:「各級各類媒體和網站……必須絕對停止對紀錄片《穹頂之下》及其作者的報導。」

《穹頂之下》的命運轉折已經開始,但中共總理李克強在3月5日又告訴全國人大說,「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

第二天,北京加強了其先前發布的命令的力度:「視頻網站應刪除《穹頂之下》,並小心控制相關評論。」

同天,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強調他對於環境問題的堅定承諾時說,「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

這種自相矛盾令人迷惑。某種程度上,它表明,與外界的許多假設相反,北京領導層承認污染已經成為誘發廣泛關注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但最終,在這所有自相矛盾的信息背後存在著的是這樣的現實:中共領導者害怕環保主義轉向有組織的全國性運動之後帶來的政治後果。

《穹頂之下》影響力很大,這部時長104分鐘的紀錄片當中柴靜以圖表、數據、照片、採訪和個人講述對中國污染危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描述。

正如其他人所指出的那樣,紀錄片並沒有提供多少新信息。觀眾接受的信息是:燃煤和車輛尾氣是主要的污染源;至少有五十萬中國人過早地死於心血管和心肺疾病;國家環保法規很多,但執行不力;環保部人手和資源都嚴重不足;地方官員對污染產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強大的——大部分為國有的——能源企業拒絕提高燃油標準,因為擔心升高的生產成本將會由它們承擔。

但柴靜小心翼翼地避免了數據洪流掩蓋主題;她賦予了這部紀錄片極強的個人色彩,將中國被污染的空氣與她女兒的先天疾病相聯繫,這使得這部紀錄片打動了父母之心。

到3月2日為止,《穹頂之下》已經收穫了超過一億次點擊,並且在社交網站上引發熱烈討論:僅僅新浪微博一地,就有2.8億則微博關於《穹頂之下》。在它被從網上撤下之前,超過兩億的中國人觀看了它。

這不是某部冒險、科幻或色情電影。為什麼一部以事實為基礎的關於空氣污染的紀錄片會變得如此流行?一些分析人士將《穹頂之下》描述為中國就污染開始全國性討論的開端。但這忽略了這樣一點:公眾已經覺醒。過去兩年裡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提高了人們對於污染問題以及它對於他們的健康的災難性影響的認識。當《穹頂之下》被發布到網絡上的時候,它的觀眾是現成的。

畢竟,污染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每天的霧霾、口罩、空氣過濾器、學校停課、持續咳嗽、帶孩子去醫院。因此,人們走上街頭抗議污染工廠和發電廠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已經開始主動了解威脅自身和孩子的健康的有毒物:這種令人窒息的空氣里有什麼?來自哪兒?會有什麼影響?怎麼保護自己?他們想要從某些他們所尊重的人那裡獲得答案,而柴靜正符合這個條件。

或許使得《穹頂之下》獲得了如此之快的傳播速度的因素之一在於它的批評矛頭指向了政府。公眾已經接受了政府腐敗普遍存在的事實,聽到柴靜揭露官員腐敗,帶來的感受不僅是確認式的,而且是宣洩式的。而當柴靜質疑政府為何不切實落實環保法律、執行那些已經成文的規定的時候,這個問題激起了共鳴——許多觀眾都已經自問過同樣的問題。心理學家唐映紅在談到這部片子的吸引力時說,「當人們觀看、轉發和討論它時,他們並不是在更新觀念,而是在進行宣洩。」

《穹頂之下》提供的可能是一個安全的「公共」空間,讓中國人可以集中宣洩對於政府腐敗和不作為的不滿,這導致有毒的空氣擴散到了他們每一天的每一次呼吸當中。

只有這種公眾需求能夠解釋監管部門對於該片態度的突然逆轉。政府已經對網絡抗議甚至街頭抗議表現出了寬容態度——只要街頭抗議維持在地區程度。而北京的領導者們從《穹頂之下》當中看到的是該片能夠動員兩三億人、使他們為共同的事業而努力。

2006年,在紀念車諾比核泄漏事故20周年之際,戈巴契夫曾經表示:「車諾比災難開啟了更大的表達自由的可能性,讓我們明白這個系統難以為繼了。」

可以預測,中共領導人注意到了他的表態,並且正在盡己所能地確保廣泛擴散的污染不會是這樣的源頭。

《穹頂之下》的遭遇還提供了另一個啟示:再一次地,與許多人的觀念不同,中國政府絕非鐵板一塊。國家部委和黨內派系的利益互相衝突。《穹頂之下》甚至有可能是環保部積極推動而成的,目的是希望迫使中國國務院能夠增加其經費。

但類似發改委和財政部這樣的強勢部門對於這部紀錄片則缺少熱情,柴靜把經濟發展說成是中國環境的夢魘,並批判中石油等國有企業將自己的利益置於中國人的健康之上。有影響力的官員會在它成為問題的時候選擇撤掉這部片子——而事實的確如此。

2014年,李克強曾向污染宣戰。中國政府對於這場戰爭極為重視,但為了贏得它,工業、各級官員和人民都需要齊心協力。禁播《穹頂之下》並不會使人們一起支持政府決策,實際上,它更有可能會加速政府所希望禁止的人們的那種不滿情緒。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