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糧食安全震動中南海 四大隱憂驚人

美國學者布朗曾兩次提出「誰來養活中國」。這個問題曾經一度引發中國決策層的高度警覺。近日,央視報導遼寧、吉林兩省有糧庫以陳糧頂新糧,惡意套取價差補貼等弊病,再次引發中共高層對糧食安全的警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此事性質惡劣,要求進行徹查、依法問責,切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主管農業的國務院總理汪洋也開始著手因對糧食安全的危機。

作為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共領導人希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連年豐收實現「十一連增」,或許能夠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發揮著「定盤星」的作用。但在繁華的豐收背後,糧食儲存的貓膩、部分糧食對進口的嚴重依賴、糧食消費結構的趨向不平衡、糧食生產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問題,顯示中國的糧食安全卻也存在諸多隱憂。

全國秋糧豐收

糧食產量自給無憂?

糧食產量安全是糧食安全的首重,被中共高層比喻為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定盤星」。但近年來中國的糧食是否自給無憂,也是疑問。2015年3月6日,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說,中國糧食安全形勢不斷趨好,不僅糧食總產量、糧食單產量實現新高,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接近450千克,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據中共官方智囊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10萬噸,比上年增加516萬噸,增長0.9%;2015年預計中國糧食產量61,000萬噸,增長0.5%。考量中國糧食安全最主要的指標三大主糧自給率,2014年達到98.4%。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口糧自給」是安全的。

但是,公開數據也顯示,中國糧食安全形勢是非常嚴峻的。2014年中國進口了7,500萬噸大豆,大豆的自給率只占15.6%。中國進口大豆的份額超過世界大豆總出口的60%。如果將大豆計算在內,中國的主要糧食(三大主糧+大豆)自給率已經降到了只有86.3%,總體糧食自給率已經降到了87.9%。如果考慮這個因素,中國糧食安全並非如余欣榮所說的那麼樂觀。

此外,現實中大豆單位面積產量只有穀物單位面積產量的1/3,如果中國進口糧食換算成耕地,相當於進口了中國耕地面積38.4%產量的糧食。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糧食的耕地自給率只有72%左右。不僅大豆的進口不僅顯示了中國糧食的耕地自給率不高的現實,更有網友披露,中共官方或虛報了糧食產量。該網友在中國有顯著輿論影響力的天涯論壇表示,近年來大豆的進口不斷增加,抵消了一部分主糧消費,掩蓋了近些年糧食總產量特別是主糧作物產量日漸降低這個現象。

該網友按照1998年人均主糧消耗量410公斤這個較高的基數計算,統計得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0,200萬噸中國糧食總產量含有6,500萬噸的水分,雖然這不排除,1998年到2013年期間人均主糧消耗的增長,可即便以2013年中國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人均糧食消費量430公斤的數據計算,2013年中國生產的糧食總量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糧食總產量還是有3,778萬噸的缺漏。

另一方面,雖然實現了「「十一連增」」,但近年來,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增幅明顯下降,2004年到2014年的糧食總產量增幅是0.29%,2009年到2014年的糧食總產量增幅降到0.14%,且近幾年來,糧食總產量的增長點也呈下降趨勢,2011年尚有4.34%的增長點,但2014年已降到不到1%的增長點,可見中國糧食總產量雖有基數的穩增,但增幅潛力並不大。

儲備安全是最大威脅

「十一連增」的光環之下,中國的糧食庫存也持續增加,代價則是比國際市場高得多的收購價格。在持續的托市政策激勵下,中國三大主糧出現階段性過剩,以玉米最為突出。2013/2014年度,市場機構就稱玉米臨儲收購創下「天量庫存」。而截至3月31日,2014/2015年度的臨儲玉米累計收購量達7,611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1,296萬噸。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近日表示:「全世界最龐大的庫存已經建立起來了」。

但是,糧食儲備系統的腐敗,也是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的最大隱患。前不久,中國中央電視台披露了中國東北中儲糧倉庫官員以折扣價格購買陳糧或低質糧食,在填寫相關文件時卻顯示是按國家規定的價格購買新糧的黑幕,引發輿論譁然,中國的糧食儲備安全問題進一步引起公眾擔憂。報導中曝光的糧食已發芽、變色甚至發霉。報導稱,「通過這樣的操縱,質量難以保證。」而政府組織的糧食和棉花拍賣經常流拍,更加劇了外界對存儲糧質量的猜疑,它們的質量或許真的已差到無法商用的地步。

另外,近年來,毒大米、勾兌油、增白面等報導不時見諸媒體,一次次地引起公眾恐慌。此外,關於基因改造糧食的安全問題也一直在爭論中。在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同時,對於質量的監管更應該加強。只有數量保障的糧食安全,顯然是不完整的,也談不上真正的糧食安全。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中國有可觀的糧食儲備,但據中國新華社2014年10月20日報導,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吳子丹日前表示,中國在糧食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等環節存在大量浪費現象,每年僅在糧食儲存、運輸和加工環節造成的損失浪費就高達3500萬噸,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消費環節的損失浪費更是觸目驚心,據有關專家估算,中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約合2000億元(1元人民幣約合0.16美元),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消費結構不均衡的危機

除上述兩大隱憂外,糧食消費結構不均衡同樣威脅糧食安全。雖然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在增加,但中國的糧食人均消費量也增加迅速。而糧食人均消費量不斷增加,主要是中國對飼料糧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

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國民所得增長,國民膳食結構的多樣化使居民對口糧的消費量逐年減少,但對肉、禽、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量成倍增長。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食物平衡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肉類擁有量已經從1978年的10.3公斤增長到了2011年的55.6公斤。

儘管中國肉類統計數據存在許多爭議,但是肉類消費的長期增長趨勢是毫無疑義的。據中國媒體財新網報導,國家統計局的生產數據顯示,2010年人均擁有的豬肉消費量約為38公斤,而國家統計局的住戶調查統計顯示,人均消費不足20公斤;大概一半的豬肉統計不見了。生產的虛報應該是一個主要的問題。

動物性食品的產出嚴重依賴於飼料糧的投入,這就意味著飼料用糧將成為糧食消費增量中的最主要部分。從長期來看,國內主要糧食生產如果不調整供應結構,將越來越難滿足對糧食的這一需求,糧食安全面臨壓力將會劇增。

中國政府不僅要面對糧食的消費結構變化趨向不均衡的挑戰,同時人均消費額的不均衡狀態也一直威脅著中國的糧食購買安全。2011年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但目前,中國仍然有低於絕對貧困標準的人口近3,000萬。此外,還有近6,000萬人口沒有實現穩定脫貧,遇到天災人禍,他們極其容易重新返貧。貧困人口的巨大數量將對中國的糧食購買安全提出嚴峻挑戰。

環境污染是難言之痛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重商輕農的政策,促進了一大批工廠的誕生,但同時工廠占地、排污也嚴重危害了糧食生產安全。前不久,有媒體披露湖南株洲某區因工廠大規模擴建及違規排污,造成當地的水質和土地嚴重污染,已無法生產可以入口的安全糧食,環境污染致使可耕面積嚴重缺失。但在中國,這並非個例。另外,過量的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更加令人憂慮。

目前中國化肥的使用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每年有約100萬噸的殘雜留在土壤里。農業生產所排放的各種污染物占到整個國家各種污染物排放的一半左右。這都造成了土地一定程度的污染。

另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傳統農業經營戶不斷衰退。中國不只出現了「民工荒」,還出現了「農民荒」。對此,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十年之後,誰來種地?誰來養活中國?農業後繼乏人問題嚴重,這的確不是杞人憂天的事。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乎國之命脈,習近平曾說,總體看,中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但中國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而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如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實現糧食產以供需、糧食消費結構均衡以及生產資源合理利用,勞動力充足等目標,將是人口大國的執政者必須接受的考驗。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