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陷入「深度貿易衰退」

分析師表示,8月,亞洲的「貿易衰退」似乎進一步加劇,印度、中國、韓國和印尼的貿易額均大幅下降,匯率疲弱和需求低迷的惡性循環正在衝擊整個亞洲地區的出口。

以中國為首的亞洲長期以來是全球最具活力的貿易區域。但研究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該地區出口錄得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差表現,按美元計算,7月出口額同比下降7.7%,為連續第9個月同比下降。

目前已發布的8月數據顯示,這種趨勢在繼續深化。印度本周宣布,8月出口同比下降20.6%,同時韓國出口下降14.9%,印尼下降12.3%,而中國下降6.1%。

除了印度以外,上述所有國家的進口降幅均超過出口降幅。

貿易衰退加劇表明,正在困擾全球(而非僅僅是亞洲)新興市場的惡性因果循環又進一步惡化。匯率疲弱未能推動出口,卻壓低了進口需求,從而導致總需求下降,加劇通縮趨勢。

英國《金融時報》對107個新興市場國家的研究表明,貨幣貶值沒有導致出口額上升,卻削弱了進口額——平均而言,這些國家的貨幣兌美元每貶值1%,進口就會減少0.5%。

澳新銀行研究部(ANZ Research)負責南亞、東協和太平洋地區的首席經濟學家馬博文(Glenn Maguire)寫道:「我們此前預期,全球增長引擎的角色將在2015年至2016年間由持續放緩的中國經濟平穩過渡到美國家庭部門,可惜情況並非如此。」

他說,由於亞洲地區出現「深度貿易衰退」,該研究部大幅下調了該地區2015年至2017年的GDP增長預期。

馬博文表示,該地區貿易表現疲弱背後有多重因素,包括「主要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出現結構性下降、不利的人口趨勢以及產能投資不足」。

馬博文說,除了這些因素以外,貿易乘數的根本性疲弱也有影響。他補充稱:「相對於亞洲強勁的歷史貿易表現,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結果。」

突顯這種困境的是,儘管自8月初以來,亞洲地區所有貨幣兌美元幾乎全線貶值(港幣除外)——這本應提升出口,原因是按美元計算,商品價格變得便宜——但出口表現繼續惡化。

分析師們對這種現象提出了數種解釋。

一種觀點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量化寬鬆活動將資產價值推高至遠超過消費者需求的地步,美國中產階級薪資增長疲弱也支持這種分析。

另一種解釋認為,隨著中國的全球供應鏈的更大部分回流中國,中國出口產品中的進口強度下降。

第三種解釋是,巴西、俄羅斯等主要大宗商品生產國的消費者需求大幅下降,在整個新興市場產生了連鎖效應。

有證據表明,整個新興市場的消費者支出繼續表現疲弱,這證實了上述解釋。凱投宏觀的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二季度,消費者支出同比僅增長了1.2%,為金融危機之後最低的水平。

工業產值增長也依然疲弱。5-7月,凱投宏觀衡量所有新興市場的工業產值指標同比僅增長2.2%,同樣是自2009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