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屠呦呦的名字很神奇 冥冥之中有定數?圖

——屠呦呦當年拼命 拿自己做實驗弄壞了身體

還有網友將屠呦呦的名字和科研成果聯繫在了一起。網友「本來是楊倩」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小雅·鹿鳴》,這句產生於先秦時代的詩歌,冥冥之中蘊藏著幾千年後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關鍵因素:屠呦呦,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太神奇了。」

昨天傍晚開始,朋友圈裡被一則消息洗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及出生於愛爾蘭的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因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分享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不過對於寧波人來說,這個屠呦呦是咱們老鄉。

本報記者曾兩次採訪她

當時她正一步步接近諾貝爾獎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1年的9月,本報曾經報導過她的故事。

為什麼會報導?

那個時候,她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當時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上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時值美越交戰,美國政府稱,1967-1970年,在越美軍因瘧疾減員80萬人,瘧疾同樣困擾越軍。美國不惜投入,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最終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瘧新藥。越南則求助於中國。

1969年,39歲的屠呦呦加入新藥研發工程。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最後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的抗瘧效果並不理想。但歷史記載認為青蒿確實可以治療瘧疾,並且收效顯著。屠呦呦認為,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壞掉了。她改用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之後終於成功,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根據當時的數據顯示,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但是,2011年獲獎時,不少人注意到,屠呦呦僅有大學本科學位,無海外留學背景,頭頂上更無兩院院士頭銜。網絡上,關於她的介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如果不是這次獲獎,百度上很少能搜索到她的東西。

再一次採訪她的事跡還是今年的事情。

因為今年6月她又獲得了另外一個獎,這個獎叫沃倫·阿爾珀特獎,理由還是獎勵她在抗瘧有效單體青蒿素的重要發現。「沃倫·阿爾珀特獎」,是由沃倫·阿爾珀特基金會與哈佛大學醫學院聯合授予的,由已故慈善家沃倫·阿爾珀特先生於1987年設立,以推動人類在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51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有7位獲得諾貝爾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中國科學家。

當年有多拼?

為了工作常拿自己做實驗

結果身體給弄壞了體質一直很差

屠呦呦是地道寧波人,她老家在海曙區開明街一帶。

她中學就讀於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是寧波中學51屆(春)高中畢業生。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所選專業是當時一般人不太了解的生藥學。

這些年,她始終和高中的學校有聯繫。10多年來,寧波中學2個月一期的校報,一直都在寄給屠呦呦,從未間斷。

同學老師眼裡,她是怎麼樣的人?

她的同學眼裡,別看屠呦呦現在是個慈祥的老太太,當年長得還蠻清秀,梳著麻花辮。

寧波中學時的同學翁鄮康回憶說,當時男女同學之間很少說話,其實也並不是特別熟悉,只是覺得她為人很低調,表現也不是很突出,但是讀書卻很認真。

「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樸素,在同學當中,也不是特別引人注目,屬於默默無聞型。」翁老回憶說。高三畢業後,翁鄮康在上海參加海關培訓,次年就到北京海關工作,到了北京,才知屠呦呦考到了北京大學。

「之後的聯繫是寧波中學在北京成立了校友會,因為是同學,我們的交往就多了。」翁鄮康說,後來在聊天中,就覺得她真的是一個很認真的人。有一次,屠呦呦曾經悄悄告訴老同學,為了工作,她經常在自己的身體上做實驗,結果身體給弄壞了,體質一直很差。

這位女科學家生活上是個粗線條,這是校友陳效中對她的印象:不太會照顧自己,比如有一次身份證沒了,我幫她找,打開她的箱子發現裡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同學們都笑話她。成家以後,家務活也不太擅長,她的先生分擔較多。

「她還有點馬虎。」他回憶說:還有一次,我們幾個人來寧波開會,她因為有事單獨回北京,結果火車停靠途中站點時,她下車走走時,火車卻開走了。儘管在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嚴謹,兢兢業業。

寧波中學教他們政治的班主任徐老師曾回憶屠呦呦說:「不是很活躍,話不多,很愛讀書,總是低頭看書,從小就是一個愛做學問的人,總是在很認真地讀書,不愛參加娛樂活動。」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

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於《詩經》。據考證,詩句中的「蒿」即為青蒿。為她命名的父親,或許從未想到女兒會與那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繼而讓傳統中醫藥在抗擊瘧疾方面大放異彩。

其實早在4年前,屠呦呦就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美國拉斯克大獎。她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科學研究要實事求是,而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昨天晚上9:25,記者輾轉打通了屠呦呦北京家裡電話。她的丈夫李廷釗告訴記者,屠呦呦單位的同事現在正在和她談話,都是來道賀的,不方便接聽電話。

他還告訴記者,他們也是從電視裡知道獲獎的消息的,之前一點也沒有想到,心情有些激動。

李廷釗說之前有記者打電話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意外。「她回答說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會出席12月的頒獎典禮嗎?」

李廷釗說:「85歲了,年紀大了,身體不怎麼好,老年病很多。所以不確定,如果身體允許,就會去領。」雖然退休了,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屠呦呦還是會去單位,還是堅持在做研究。

食野之蒿

為什麼頒給她?

因為她和青蒿素

挽救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生物的複雜世界中,既有我們人類和其他大型動物,也有微小至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菌群。其中,一些寄生蟲會給人類帶來致命的傷害。

5日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們,分別發現了青蒿素和阿維菌素,可以有效治療瘧原蟲和線蟲兩大類寄生蟲引發的疾病,為人類對抗寄生蟲疾病的鬥爭找到了新方法,從而提升疾病治療手段、改善人類健康。

在艱苦條件下提取青蒿素

人類對瘧疾的存在早已知道,這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一大頑敵,它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因單細胞寄生蟲——瘧原蟲入侵紅血球引起發熱並在嚴重情況下造成腦損傷和死亡的疾病。目前,每年還有45萬人被瘧疾奪去生命,其中大多數是兒童。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寧,但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這種方法成功率不斷降低,瘧疾感染率呈上升趨勢。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

在當時極端艱苦的科研條件下,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屠呦呦所在的團隊於1969年參加「523項目」。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醫藥典籍啟發,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並且報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次年,「523項目」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製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但為了防範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目前普遍採用青蒿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複方療法。

「中國神藥」造福世界

作為「中國神藥」,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擊瘧疾中顯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複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複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癒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就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採購和分發100萬劑青蒿素複方藥物,同時不再採購無效藥。

「中國神藥」給世界抗瘧事業帶來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說,坦尚尼亞、尚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複方藥物。

對於屠呦呦因青蒿素而獲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膠體與界面研究所所長、抗瘧疾藥物研究專家彼得·澤貝格爾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這絕對是「實至名歸」。青蒿素的發現,挽救了數以百萬計人特別是兒童的生命,這項長期且艱難的基礎性研究顯示出植物提取物在醫藥領域的巨大潛力,將諾貝爾獎頒給這項「對許多人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的偉大研究」再合適不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指出,青蒿素和阿維菌素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寄生蟲疾病的治療。世界上每年有約兩億人感染瘧疾,在全球瘧疾的綜合治療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兒童死亡率,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救10萬人的生命。

■網友熱議

「奶奶的名字好萌!太厲害了!」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屠呦呦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的中國人。消息一出,網友們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紛紛留言發表看法。那麼,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

幽默:「名字萌萌噠」

網際網路上從不缺少幽默精神,遇上這麼大的喜事,網友也沒忘了展現自己善意的幽默,對這位年過八旬的諾貝爾獎得主表達網絡時代的崇敬。

網友「水果賓治大魔王」說:「奶奶的名字好萌!太厲害了!」網友「怪阿魚」則說:「厲害的人名字也可愛!」

還有網友將屠呦呦的名字和科研成果聯繫在了一起。網友「本來是楊倩」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小雅·鹿鳴》,這句產生於先秦時代的詩歌,冥冥之中蘊藏著幾千年後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關鍵因素:屠呦呦,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太神奇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現代金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