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胡舒立就台海變局發聲 或披露習近平對台新政策

——原標題:以戰略定力應對台海變局

作者:

1月16日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如預期般落幕。兩岸關係向何處去,牽動著海內外一切關注台海風雲的人士的心。面對島內出現的新變局,有些人士難免感到憂慮。堅持戰略定力,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維護業已取得的協商成果,必將成為大陸方面台灣政策的抉擇。

過去八年間,兩岸關係的主基調是和解、發展和合作。兩岸「兩會」恢復制度化協商、開放「三通」直航、放寬大陸人民赴台旅遊、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23項協議,諸多成果均可圈可點,得來不易。而2015年11月習近平馬英九的會面,開創了兩岸領導人66年來直接對話溝通之先河,以其突破意義載入史冊。那麼,此番台灣選舉中民進黨獲得的選票,是否代表台灣民意對兩岸和解成果的否定、對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的拋棄,甚至是對大陸善意對台的「負心」之舉呢?若率爾持論,極易失之操切,流於偏激。

其實,在島內,兩岸關係問題雖然重要,卻非決定民意的惟一議題。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支持率走低,主要是其主政八年以來,島內問題成堆、矛盾尖銳所致,其中,經濟和投資環境改善乏力、普通民眾薪資增長停滯、重大公共決策反覆、黨內分歧解決無方,尤為失分。

民進黨應對兩岸問題的態度,較之以往,趨于謹慎務實。二度衝刺島內權力頂峰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始終沒有對大陸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定位等問題,做出明確表態,但是,也多次表達了「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的願望。民進黨人直接刺激、挑釁大陸的言行明顯收斂;此次競選的主軸,也不再集中於抨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或如陳水扁時期一意挑動民間的「反陸」情緒。民進黨陣營僅較為克制地提出,要反思台灣的外貿導向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內需和政府投資手段,做深台灣的「淺碟」經濟;並聲稱要比國民黨更加重視收入再分配等社會福利問題,等等。同2008年和2012年的兩次選舉相比,在過去一年來的逐鹿拉鋸中,兩岸問題和大陸政策已由顯入潛,不再是選戰火線上的主要標靶和區分敵我的主要界線。

難得的是,在台灣選情影響下,兩岸主政者仍有條不紊地推進兩岸關係持續發展。即使服務貿易協議因島內政情而延遲生效,貨品貿易協議的談判仍在推進;此外,免除台胞進入大陸所需的入境簽注;表態歡迎台灣加入亞投行、並願共同磋商解決入會名義問題;建立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工作平台、實現首長互訪,並在國台辦主任和陸委會主委之間接通兩岸「熱線」管道,均次第取得進展;日前,兩岸「兩會」又就互設辦事機構舉行新一輪業務溝通,均顯示兩岸和平發展勢頭的勃勃生機。

事實已經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正確道路,兩岸民眾可從中得福祉,地區局勢可藉此求穩定。誠然,兩岸關係接下來面臨新挑戰,但是,相信大陸決策者將以更大的決心和誠意來謀求兩岸的和平繁榮。

維護台海穩定存在不少有利因素。兩岸的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宗教等領域的交流非常活躍。兩岸每周直飛890個航班、雙方全年人員往來接近1000萬人次;2015年,兩岸間互派的學生約4.5萬人。而兩岸經貿關係更堪稱「壓艙石」。2015年,兩岸年貿易額逼近2000億美元,台灣來大陸投資的企業項目增長逾22%。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基礎不會傾圮;大陸作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最大投資目標和最重要出超來源的戰略地位斷難撼動。在台灣經濟多年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強化這一互利互惠的關係,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誠如國台辦負責人所說,「我們不要等到路燈熄滅後才感受到它帶來的光明,不要等到和平發展成果失去的時候才感受到它的可貴。」

此次台灣選舉結果,應在大陸領導人的預料之中,也會有相應預案。選戰硝煙散盡後,大陸需與對岸新領導人重新確認雙方交往的政治基礎。在調適期和觀察期中,兩岸官方的接觸協作或將趨緩。堅持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和反對分裂行徑的底線不會動搖,但是,大陸對台工作向來以統籌全局見長,並不專以一人一黨和行政當局為對象。大陸的對台方針和惠台措施,一定會有守有為,展現政策穩定性,以安定島內同胞和在陸台胞的人心。

今後,大陸對台灣民情的掌握更需細膩,特別要關注青年一代的情緒和發展需求。他們的情感與立場攸關兩岸今後走向,且已在此次選舉中展現較大能量。重視青年,就是重視兩岸關係的未來。

16年一輪迴,這不會是兩岸和解的結束,而是管控並最終解決兩岸分歧的開端。這需要自信,更需要內外施政的協調一致,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對台新策略,如此,兩岸關係才能真正行穩致遠。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財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