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餘地:《炎黃春秋》夸趙紫陽秘書鮑彤,釋放什麼信號

——原題:捍衛任志強言論自由權的較量

作者:
最令人驚訝的,文章寫了一位大陸讀者暌違已久的人物:「鮑彤文革前曾任中組部政研室副主任,到任前是國家科委政研室副主任,為人富正義感,才思敏捷,文史知識、馬列理論和文字在同輩人中難得一見。」

2月19日習近平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進行調研,強調「黨媒姓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論者把「黨媒姓黨」解釋為黨媒不姓劉(中宣部長劉雲山),而人稱任大炮的網絡大V任志強當即放炮:「當所有的媒體都有了姓,並且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時,人民就被拋棄到遺忘的角落了!」,呼籲「別用納稅人的錢去辦不為納稅人提供服務的事。」

這對於任大炮來說,其實也算不得什麼,但有人如獲至寶。圍繞任志強的權力暗戰波詭雲譎。

你不是說「黨媒姓黨」嗎?對反黨分子還客氣啥?劉雲山控制的媒體用文革大字報的方式,「立場堅定鬥志強」。看似在挺習近平,實則打著紅旗反紅旗,拆人家的台。公眾的印象是,習近平說要容得下尖銳批評,不過是引蛇出洞!

這種招數,與薄熙來以唱紅掃黑的「政治正確」對抗中央如出一轍。

2月22日,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千龍網,發布上綱上線、隔山打牛的《誰給了任志強反黨的底氣》,猛批任志強散播「反黨」思想;「不明真相」的共青團和地方媒體火力全開,《宜賓晚報》新聞主任毛開元發文痛斥「任志強是8000多萬黨員的恥辱」,被多家媒體、網站轉載。任志強的微博帳號遭網信辦關閉,還被踏上一隻腳,和轉世說再見(「決不允許已被關閉帳號的用戶以『換馬甲』等方式改頭換面再次註冊」)。

2月29日,北京西城區委下發《關於正確認識任志強嚴重違紀問題的通知》,將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對任志強作出嚴肅處理;任志強所在的華遠集團馬上與其進行切割,發布《關於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意見》,要求「黨員職工嚴守國家法律法規,不得利用自媒體編造、傳播政治謠言,醜化黨和國家形象」。

還有人公開呼籲:任志強「如果有違法問題,建議移交司法機關」。

兩會在即,這種黑雲壓城、「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的氣氛詭異得可怕,連起碼的遮羞布都不要了,明目張胆地嘲笑習近平提出的「自由、民主、和諧、法治」等核心價值觀。

這種情況下,支持任志強等於力挺習近平。中央黨校教授蔡霞發表《黨章黨規保護任志強們的黨員權利》替任志強辯護,認為任是在行使「黨員權利」。但這樣的信號太微弱了,寧左勿右的黨媒沒有意識到蔡霞背後的力量,紛紛發文反擊。

對任志強的圍剿、炮轟,千龍網發布的《誰給了任志強反黨的底氣》最早也最為「毒辣」:「一個半夜三更喜歡給領導打電話的任志強,究竟誰給了他跳出來推牆的『勇氣』?」「以任志強為代表的資本翻天派,在攫取了大量的資本資源之後,妄圖通過資本控制政權,走西方憲政之路,最終實現資本長期坐莊。」

2013年任志強出版自傳《野心優雅》,說王岐山「是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輔導員,從在校學習到上山下鄉,再到北京工作,我都跟他保持各種各樣的聯繫。至今他還會偶爾在半夜打來電話,我們經常一聊就聊很久」。

千龍網顯然是在暗示王岐山給了任志強反黨的底氣!

是可忍,孰不可忍?2月29日,王岐山開始反擊,《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說真話但不被打擊報復。黨對待批評的基本態度,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分清是非,最忌從恩怨、得失、厲害、親疏出發看事待人,用人為的芥蒂把意見和分歧推向工作的反面。」經中紀委官網轉發,網絡為之沸騰。

「蒙在鼓裡」的地方當局和媒體這才恍然大悟,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趕緊懸崖勒馬。知情者透露,宜賓宣傳部門要求:當地表揚《任志強是8000多萬黨員的恥辱!》一文作者毛開雲的稿件,一律下架,宜賓日報金沙網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宜賓一個帥氣的男記者被中央網安點名表揚,太牛了!》也已刪除。

兩會的風在朝任大炮、民主、法治的方向吹。3月2日,政協委員蔣洪說:「中共歷來主張聽取不同意見,習總書記也說過,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前幾任領導還說過,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讓大家說。公眾暢所欲言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和諧的標誌,也是社會自信的標誌。作為公民,表達權利必須要保障。」

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鼓勵政協委員履行民主監督職能,探索民主監督的有效形式,支持他們反映群眾訴求,提出批評意見,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

政協委員朱征夫認為,讓犯罪嫌疑人在電視上認罪,容易導致「輿論審判」,不利於法院的獨立審判,也不利於司法公正。

在南方系慘遭整肅、面目全非之後,大陸僅剩的敢言媒體《炎黃春秋》,二月號發表趙紫陽的秘書李湘魯的文章《回憶一位站在改革前沿的長者》,高度評價趙紫陽的學者風格、人格魅力和歷史功績,對受其提攜的京中「四君子」翁永曦、黃江南、朱嘉明、王岐山亦有著墨。

最令人驚訝的,文章寫了一位大陸讀者暌違已久的人物:「鮑彤文革前曾任中組部政研室副主任,到任前是國家科委政研室副主任,為人富正義感,才思敏捷,文史知識、馬列理論和文字在同輩人中難得一見。」

這樣的文章能夠與讀者見面,是在釋放什麼信號?其幕後功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文中出現過的王岐山,他不僅是八十年代影響巨大的《走向未來》叢書的編委,而且,「這套叢書的第一筆錢來自王岐山,他支持了5000元」(沈昌文《1980年代是一個幸運時代》)。

公眾不僅希望王岐山們打老虎,更希望他們能夠剷除腐敗的土壤,讓自由、法治、人權成為現實,讓公民言論自由等憲法權利不再懸掛於紙上而能真正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江一

來源:民主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