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玫瑾 兩位育兒大咖的理論到底誰對誰錯?

近日,育兒大咖尹建莉發表了一篇《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的文章,認為李玫瑾的育兒經目的在於管教孩子、控制孩子、預防犯罪,乍一聽挺有道理,仔細聽會覺得毛骨悚然。

言論一出,瞬間引起軒然大波。網友幾乎一邊倒地支持李玫瑾,覺得尹建莉言過其實,譁眾取寵,伺機趁熱度。

說出來不怕大家懟我,我是尹建莉的忠實粉絲,她的代表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我接觸的第一本育兒書,對於尹建莉和李玫瑾的育兒分歧,其實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育兒理念爭議。

一、尹建莉VS李玫瑾,一個是海水,一個是火焰

1、尹建莉提倡愛和自由,李玫瑾提倡嚴管擅誘。

雖然兩人都認為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呵護。但尹建莉的出發點在於愛。她認為孩子需要安全感,父母就有責任無條件滿足。李玫瑾的出發點在於控制。她認為3歲前無條件愛孩子,3歲以後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

2、尹建莉主張自然養育,李玫瑾注重適時干預。

孩子不愛吃飯,基本是家長餵多了、管多了,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情提不起興趣。孩子愛打遊戲,就讓他打,打到他自己也不想打了,自然會好好學習。

2012年4月,國際自閉症日前後,尹建莉在自己的微博上發了幾條關於自閉症的微博。大意是真正的自閉症少之又少,很多看似患病的孩子不過是被家長的錯誤方式影響下的犧牲品。

此言一出,一時也被網友口誅筆伐,認為這個被全世界都認可的疾病,到了她這個毫無醫學背景的育兒專家口中,居然被重新定了性。

李玫瑾作為犯罪心理學教授,注重從小干預孩子的不良傾向,對於可能出現的錯誤行為進行及時干預,防止以後發展成為更大的問題。

3、尹建莉更受孩子喜愛,李玫瑾備受家長推崇。

從養育風格來看,尹建莉溫柔、包容,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常常選擇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的方法,是典型的孩子視角。

李玫瑾犀利、理性,對怎麼更好地控制孩子、與孩子相處方法多多,立竿見影,所以備受家長推崇。

二、我是尹建莉的忠實粉絲,愛的教育當然沒錯,管教孩子也是必須

1、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都畏手畏腳、受人欺負?

幾天前,我和檬爸帶三個孩子到小區里玩。電梯裡,檬檬因為沒有帶滑板車下來玩而不開心。我耐心安慰她說:「沒關係,一會兒奶奶就給你拿下來。」

她繼續哭鬧「我就要玩滑板車,我就要玩滑板車。」

我蹲下來跟她說,「媽媽知道你想玩滑板車,看到其他小朋友拿著滑板車,你也想玩。對嗎?我現在帶著弟弟,不方便上去拿,奶奶還有幾分鐘就下來了,耐心等待。」

她不依不撓,沒有繼續說話,還是一直哼哼唧唧,眼珠在眼眶裡打轉。一直到十幾分鐘後,滑板車拿下來了才停止。

想起女兒常常情緒不穩定,在外靦腆羞澀、被動、軟弱,我一直堅信的育兒理念被突然摧毀。想起網友對尹建莉老師的抨擊,我開始懷疑,難道我的教育方法真的出了問題?

2、被大聲呵斥、嚴加管教的孩子,都自信開朗、大方從容?

到了小區,一個跟檬檬一般大的小男孩在水池邊玩水。他的爸爸從背後走過來,在他肩膀上重重拍了幾下,聲音又大又凶「你叫別的小朋友不玩水,自己跑去玩什麼?」

小男孩眼淚奪眶而出,大聲哭了起來。但僅僅持續了不到一分鐘,就跟著另一個小孩子高高興興地玩滑板車去了。

小男孩我認識,雖然父母對他比較嚴厲,但他常常帶領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主動表演節目、找人聊天,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是個樂觀、開朗、非常大方的孩子。

照理說,這位父親,違背了愛和自由的教育原則。但孩子的表現,與我預期的剛好相反。難道,真的應了老人那句話:在家裡被常被斥責的孩子,出去都天不怕地不怕;在家裡被嬌慣順從的孩子,出去都大氣不敢出一聲?

3、愛和自由都應有邊界,規則意識應從小建立。

孩子敏感、被動個性的形成,絕不是因為給與了過多的愛和自由,而是在愛和自由以外,缺少了界限和拒絕。

長期以來,這種愛和自由都表現在:只要你想要的,我都用盡全力滿足你。只要你不想要的,我們都可以不去做。

孩子在無條件的愛里,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任何不能滿足的需求,都可能讓她情緒崩潰;任何沒有接觸過的場合,都與家裡的氛圍不一樣,所以畏手畏腳,難以把控。

三、李玫瑾可能很厲害,但他的育兒方法我接受不了

雖然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經被很多人奉為聖經,但她的育兒方法我真的接受不了。

1、3歲之前要親自養育孩子,3歲以後才能便於控制。

如果一切愛的目的都是讓孩子服從管教、好控制,對於生命個體而言,會不會太功利了一些?

2、看中的玩具不要馬上買,要給孩子增加歉疚感。

孩子看中一個玩具時,第一次絕不要買給他,要騙他說媽媽不夠錢,加幾次班才能把錢攢夠。這樣他就知道了媽媽工作養家辛苦,金錢來之不易。

3、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提高逆商。

尹建莉父母學堂有一則留言這樣寫道:超市一塊錢的搖搖車,家長都在跟孩子較勁。3歲時想要芭比娃娃沒人買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內心匱乏,報復性消費。

相反,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痛痛快快滿足孩子,不談任何條件,他絕不會18歲了還執著於8歲時想要的小汽車、洋娃娃,內心富足、情緒穩定。

四、育兒理論五花八門,要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有選擇地批判性吸收

1、駭人聽聞的恐懼實驗:聲名在外的理論可能裹著殘忍的外衣

1920年,行為心理學創始人華生開始了他的恐懼實驗,在8個月的嬰兒小艾伯特身邊放很多毛茸茸的小動物,如小白鼠、小兔子等,讓小艾伯特喜歡上這些毛茸茸的動物。

有一天,他把一隻小白鼠放在小艾伯特的身邊,當艾伯特想要和小白鼠接觸的時候,華生突然在他背後重擊一根大鐵棒,發出巨大刺耳的聲音,當場嚇得小艾伯特劇烈抽搐並哇哇大哭。反覆幾次試驗之後,只要小白鼠出現在小艾伯特的身邊,他就會立刻放聲大哭並試圖躲避。

在華生用其他動物實驗幾次之後,小艾伯特開始恐懼所有毛茸茸的東西,一看到就會立刻嚇得瑟瑟發抖,放聲哭泣。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和種族。」

華生的理論風靡美國,遭受巨大傷害的小艾爾伯特卻在5歲就去世了。

寫到這裡我真想大聲咒罵這個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讓他也感受感受這種被訓練的恐懼的滋味!!!

2、提倡孩子不哭了再去抱的,把孩子培養成了精神病

華生還提出了哭聲免疫法,至今被一些不明爭相的人推崇:

哭聲免疫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哭的時候別去理他,不哭了再抱。靠剝奪孩子的安全感來換取孩子的好控制。

這位盛名之下的心理學家,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冷漠和抑鬱中度過的,所以創造了這種毫無情感可言的冷漠教育方式。

華生的大兒子,30歲自殺。他的小女兒,也多次染上心理疾病,企圖自殺。

華生的外孫女在公開場合談到自己的媽媽說:「她總是暴躁,沉默,經常酗酒,情緒不穩定,而且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了下來。」

2、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

如果一個理念,長期堅持也沒有起到好效果,要麼是這個理論本身有錯,要麼是我們對理論的理解存在偏差、執行不到位。

任何一種理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毫無瑕疵。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需要的東西也截然不同。

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我們需要做的,是停下來,學習、反思、成長。在前人的經驗積累中,在自己的不斷摸索中,找到一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檬媽結語:

這一篇文章,與其說是分析兩位大咖的觀點分歧,不如說是一次坦誠的自省。

孩子出現的問題,與育兒專家的針鋒相對,突然警醒了我:育兒理論多如牛毛,基於每個孩子不同情況的獨立思考,以及對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不同教育方法,都是值得長期探究的課題。

關於尹建莉和李玫瑾,你是怎麼看待的呢?對於孩子的教育方法,你有什麼感觸深刻的體會?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檬媽育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