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投書 > 正文

宋征時:三峽潰壩前湖南各地逃生自救路線圖

作者:

序言

中共當局不顧各個學科多數專家的反對意見,迫使長江三峽工程強行上馬、違規建造,無法避免權力尋租、貪污賄賂、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等所留下的質量隱患,加上多年來在施工、管理、運行等各方面嚴重違反科學規律,促使技術、社會、政治、生態等一系列風險交互影響、高度聚集。三峽水庫因此而成為高懸於其大壩以下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人民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劍」,同時也成了中共統治集團禍國殃民的最大物證之一。

今年入夏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遭遇大範圍強降雨天氣,全流域的江河湖汊、水庫、池塘等已經水滿為患,許多大中城市以及大批城鎮村落也已多次「水漫金山」。從中南海決策層到地方的中共各級官府、官員,為了保護屬於「國家利益」的水利、水電工程,不惜犧牲人民的生命財產,普遍採用水庫無預警開閘泄洪的殘忍做法,把人民推入水深禍烈之中。人禍天災交相迭加,三峽水庫大壩更是面臨一朝崩裂、隨時潰壩的空前危險。三峽決堤激流之所至,湖南省許多地區或如中國古籍《尚書•堯典》所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可能出現水漫千里、汪洋一片的澤國。

面對如此險情,有識之士不懼風險,已經發出預警:「宜昌以下跑,最後說一次」。

本文也就此嘗試為位於三峽大壩以下(即「宜昌以下」)的湖南省各地民眾提供一個災前逃生(即「跑」)自救的路線圖,並藉此對他們再度預警,使之儘早落實各方面的相關準備。

本路線圖作者特此說明:

一,本文遵循中國古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參照湖南省地形大勢、全省各地海拔高程(參見附錄一、附錄二)和其他地理資料,為湖南各地人們設計、規劃出「往高處走」的撤退路線圖。其目的在於提供一份兼有預警性、實用性、工具性的「逃生自救指南」或曰「逃生自救路線圖」。

二,本路線圖供「災前」的規劃、籌謀、準備逃生線路之用。「臨災」之際,洪水洶湧而至或既已泛濫成災,敬請隨機、就近、迅速攀援登上大樹、樓頂、土丘等各類具有一定高度的地物以躲避洪峰。屆時切忌捨近求遠,切勿機械搬用供「災前」所用的本路線圖,而應當立即因地制宜、因水勢制宜、因具體情況而制宜。

 

三,由於本路線圖僅供災前的規劃、籌謀、準備逃生「線路」之用。非「線路」性的事項如救生裝備及工具、通訊手段、食物儲備之類,不包括在本路線圖之內。敬請廣泛關注、多方參考各媒體、自媒體提供的相關內容。

四,逃生線路的選擇,本著「安全、自救、及時」的原則,首先強調遠離水之所趨、所往的「低處」。即不僅要儘量遠離長江幹流,而且還要儘可能避開荊江分洪區、洞庭湖、湘江,以及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等各類大、中型水體。即使水勢趨緩時,也儘可能不要逗留水邊,以防下一波洪峰再度來襲。逃生線路還要儘量規避電線桿、發射塔、電站等電力設施,以防觸電。通過橋樑要迅速,切勿停留於橋面之上,以防橋體垮塌。此外,不要因「慌不擇路」而通過、穿越或進入隧道、涵洞、地鐵、地下商場等,以防遭埋、被淹。

五,即使人們選好逃生「線路」,並且在「災前」已經抵達相對安全的「高處」(如進入山區躲避),依然要警惕山洪爆發、土石流來襲、堰塞湖泄潰、山體滑坡等災害(以及山區水庫無預警泄洪等人禍)。由於篇幅和題目所限,本路線圖難以對此詳加細釋,敬請讀者關注、參考各媒體、自媒體提供的相關內容。

六,由於中共當局為保全各類設施而「以下游為壑」、「以鄰為壑」、「予民以禍」,普遍實施水庫無預警泄洪的做法(尤其是夜間無預警泄洪),湖南全省民眾都要對此高度警惕。

七,本路線圖就三峽潰壩嘗試為湖南省各地民眾提供避災逃生線路,基本上不涉及有關其他災害的避災逃生。

八,本文只提供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廣大公眾(或非專業人員的普通民眾)來說最明顯、最便利、最主要的逃生線路,因而並不排斥其他具有可行性的線路設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相關實踐。對於眾多逃生線路的宏觀描述,本路線圖可以做到大致無誤。至於每個地區的局部災情、水位變動、受淹狀況等,則無法作細節性的具體預測,敬請各位讀者包涵。災前臨危之際,希望大家儘早準備、充分預警、酌情運籌、及時撤離、果斷自救。

九,參照地圖閱讀本文或曰本路線圖,則效果為佳。是為閱讀建議。

湖南省抗洪預警形勢概觀

三峽潰壩造成的特大洪水或將不日爆發,長江中下游特大洪災或將不期而至,僅湖南一省就可能有近半億人口受災。對此,我們將如何應對、怎樣行動呢?我們首先從鳥瞰湖南省的地形大勢入手,而後分析全省各地的抗洪預警形勢。

湖南省地形大勢可以大致概括為:全省東、南、西三面環山。海拔較低而三面環山的中北部(中部及北部),則可分為兩部分:其南半部為交錯分布的低山丘陵(或曰「殘山丘陵」)與山間平原、盆地;其北半部則是水網遍布的洞庭湖平原。長江流經該省北側邊陲。該省境內最大的長江支流湘江縱貫湖南中北部,在湖南北部注入洞庭湖,而後再匯入長江。

不同於湖北省地形大勢「山圍三側,山留三闕」,湖南省則可以說是「三面環山相連,北面留出一闕」。從三面屏圍湖南的連綿山體之間,並無因山勢中斷而出現湖北「三闕」那樣的大型斷缺。只有北面的洞庭湖區「留出一闕」,為湘地百水朝宗、遠赴東海而敞開大門。

湖南東部山地由矗立於湘贛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及幕阜山脈構成。羅霄山脈為湘贛邊界山地南段(及中段),幕阜山脈為湘贛邊界山地北段。

湖南西部山地為由武陵山、雪峰山等所構成的湘西丘陵。從地理學角度看,湘西丘陵正是雲貴高原的東部邊緣。

湖南南部山地主體為逶迤蜿蜒於湘粵、湘桂邊界的南嶺(又稱「五嶺」)。

湖南中北部的南半部以低山丘陵、山間平原、盆地為主。北半部的洞庭湖平原(是為環湘山地北留之「一闕」)與湖北省的江漢平原連成一片,合稱「兩湖平原」。以洞庭湖為首的「湘北湖群」和以洪湖為首的「鄂南湖群」之間,也河汊相連、水脈貫通(兩大湖群以北之地為湖北、以南之地為湖南。可見兩省地名與之相關)。洞庭湖平原為全省地勢最低之處,亦為三峽潰壩時,全省首當其衝的受災之地。湘江在其「三面環山」的流域內匯集眾多水系,由南而北貫穿全省之後在北半部平原地帶注入洞庭、匯入長江。

湖南省作為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含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單位,直接下轄的次級行政單位(屬於國家二級行政區劃)共14個: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參照湖南省各地的地形大勢、海拔高程(參見附錄一、附錄二)和其他地理資料,根據潰壩決堤後全省各地受災情況的預估程度、以及應當予以先期預警的相應級別,我們可以將上述14個次級行政區劃單位大致分為三個級別類型:

綠色預警區(6個):郴州市、永州市、邵陽市、懷化市、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受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

黃色預警區(2個):衡陽市、婁底市,基本上不會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但有可能受到潰壩災情的邊緣性影響。

紅色預警區(6個):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長沙市、湘潭市、株洲市,都會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

上述每一「預警區」(對應於國家二級行政區劃)下可細分為若干「預警亞區」(基本上對應於國家三級行政區劃)。如作為「預警區」的岳陽市,其轄區內包含有10個屬於「預警亞區」的區、縣、(縣級)市。至於「預警區」和「預警亞區」之間的關係,大致可視為「大陸」和「次大陸」之間的關係(諸如「南亞次大陸位於亞洲大陸的南部」、「某某預警區包括某某預警亞區」之類)。

據《維基百科》網站《湖南水庫列表》一文提供的資料,「至2010年,中國湖南省共有大型水庫24座」,中型水庫數百座(小型水庫未予統計)。此文與同一網站的文章《中國大型水庫列表》中,都可以查找到這24座大型水庫的有關資料。同一網站的另一文章《中國最高水壩列表》中,列出了2013年為截止期的全中國95個水庫大壩,其中湖南省有5個大壩榜上有名(參見附錄三)。

由於中共官方一以貫之的體制性腐敗,災害臨頭時又頻頻採取無預警泄洪(甚至夜間無預警泄洪)作為應急措施來保垻防潰,居住在水庫近旁的湖南省居民(尤其是居於大庫高壩之下的居民),要對無預警泄洪始終保持高度警惕,特別是在夜間。

紅色預警之一:岳陽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岳陽市下轄岳陽樓區、雲溪區、君山區、岳陽縣、華容縣、湘陰縣、平江縣、汨羅市、臨湘市,共計10個「預警亞區」。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岳陽市,其轄區內,唯有平江縣地勢較高,但是該縣周邊較小局部仍可能為三峽潰壩洪水所波及,故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岳陽市其餘九處地方皆屬「紅色預警亞區」。其中君山區、華容縣兩地位於洞庭湖以西,岳陽樓區、雲溪區、汨羅市、臨湘市、岳陽縣、湘陰縣、平江縣七處則位於洞庭湖以東。

岳陽市既有扼洞庭湖咽喉之概,卻也易受洞庭湖吞淹之害。洞庭湖曾有「八百里洞庭」之稱,可「吞吐長江」而調節水量,具有一定的自然蓄洪、分洪、防洪兼抗旱功能。因為其功能尚不足以確保江漢平原免於長江水患,人們後來又在湖北省公安縣境內,設置了荊江分洪區。在三峽水利工程建造之前,洞庭湖的自然分洪與荊江分洪區的人工分洪兩者相結合,大致上可以滿足包括武漢在內的江漢平原防洪抗澇的需要。但三峽大壩建成後,情況就已截然改觀:一旦三峽潰壩,湖南省岳陽市的華容縣、君山區兩地首當其衝,既會受「濁浪排空」的洞庭湖洪水溢出之侵襲,又容易受到荊江分洪區分洪超量而失控之危害。因此,華容縣和君山區屬岳陽市轄區內同時受到兩個方向水患雙重威脅程度最嚴重的區域。

(跨地區警示:岳陽市的君山區、華容縣,益陽市的南縣,常德市的安鄉縣這四個「紅色預警亞區」,為湖南省全境內受三峽潰壩洪水威脅最大的區域。)

綜上所述,岳陽市轄區的人們完全有必要準備提前逃生以自救。

岳陽市洞庭湖以西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君山區、華容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部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洞庭)湖、沿(長)江地帶,向西撤退至常德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撤退至向西撤退至常德市境內的安鄉、臨澧等地;

第三步:持續向西撤退至張家界市境內的武陵山區東部。

岳陽市洞庭湖以東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岳陽樓區、雲溪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幕阜山區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洞庭)湖地帶,向東撤退至臨湘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撤退至臨湘市東部的幕阜山區。

臨湘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向南撤退至幕阜山區

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向南撤退至臨湘市東部和南部的幕阜山區。

岳陽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幕阜山區

迅速離開沿(洞庭)湖地帶,向東撤退至岳陽縣東部的幕阜山區。

汨羅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幕阜山區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洞庭)湖地帶,向東撤退至汨羅市東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東撤退至平江縣境內的幕阜山區。

湘陰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幕阜山區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洞庭)湖地帶,向東撤退至汨羅市東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東撤退至平江縣境內的幕阜山區。

紅色預警之二:常德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常德市下轄武陵區、鼎城區、津市市、安鄉縣、漢壽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共計9個「預警亞區」。

作為「紅色預警區」的常德市,其轄區內各地皆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全部屬於「紅色預警亞區」。其中安鄉縣緊鄰湖北省公安縣,恰好位於公安縣境內的荊江分洪區南側,受到三峽潰壩特大洪水的威脅最大。荊江分洪區蓄洪量有限,洪峰於此略作迴旋,便繼續向南洶湧推進到湖南省境內,安鄉縣於是乎首當其衝。安鄉縣不僅容易受害於荊江超量分洪之水患,而且還受到洞庭湖洪水泛濫威脅,屬常德市轄區內最危險的區域。

(跨地區警示:常德市的安鄉縣,益陽市的南縣,岳陽市的君山區、華容縣這四個「紅色預警亞區」,為湖南省全境內受三峽潰壩洪水威脅最大的區域。)

綜上所述,常德市轄區的人們完全有必要準備提前逃生以自救。

石門縣(東南部)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部

石門縣境內大部分為山地丘陵,但東南部約五分之一的面積為平原地帶。

石門縣東南部居民逃生時,可向西撤退至張家界市境內的武陵山區東部。

澧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北部

澧縣居民逃生時,可向西撤退至石門縣西北部的山地丘陵(武陵山區東北麓)。

臨澧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北部、東部

第一步:首先向西撤退至石門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撤退至石門縣西北部的山地丘陵(武陵山區東北麓);

第三步:或視情況持續向西撤退至位於張家界市境內的武陵山區東部。

津市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北部、東部

第一步:首先分頭向西撤退至臨澧縣、澧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西撤退至石門縣西北部的山地丘陵(武陵山區東北麓);

第三步:亦可視情況先向西撤退至石門縣東南部,隨後持續向西進入張家界市境內的武陵山區東部。

安鄉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北部,向西南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南麓

安鄉縣北部居民和南部居民逃生時可分頭行動,因此其逃生線路可分為南、北兩路。

安鄉縣北部居民逃生路線(北路):

第一步:迅速離開荊江分洪區南側地帶,向西撤退至澧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撤退至津市市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撤退至臨澧縣境內;

第四步:持續向西撤退至石門縣西北部的山地丘陵(武陵山區東北麓);

第五步:亦可視情況先向西撤退至石門縣東南部,隨後持續向西進入張家界市境內的武陵山區東部。

安鄉縣南部居民逃生路線(南路):

第一步:迅速向西南撤退至鼎城區北部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桃源縣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南撤退至懷化市北部的武陵山區東南麓。

桃源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南麓,向南撤退至雪峰山區東北麓

桃源縣居民逃生時,可分頭向南撤退至鄰近益陽市轄區的雪峰山區東北麓,或向西撤退至懷化市北部的武陵山區東南麓。

武陵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南麓,向南撤退至雪峰山區東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南撤退至桃源縣境內;

第二步;隨後向南撤退至鄰近益陽市轄區的雪峰山區東北麓,或向西撤退至懷化市北部的武陵山區東南麓。

鼎城區(北部)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武陵山區東南麓,向南撤退至雪峰山區東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南撤退至桃源縣境內;

第二步:隨後向南撤退至鄰近益陽市轄區的雪峰山區東北麓,或向西撤退至懷化市北部的武陵山區東南麓。

鼎城區(南部)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雪峰山區東北麓

鼎城區南部居民逃生時,可向西南撤退至鄰近益陽市轄區的雪峰山區東北麓。

漢壽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雪峰山區東北麓

漢壽縣居民逃生時,迅速離開沿湖地帶,可向西南撤退至安化縣(益陽市轄區)境內的雪峰山區東北麓。[page]

紅色預警之三:益陽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益陽市全境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西南部為雪峰山區北部山地,其餘大部分為洞庭湖平原的一部分。

行政區劃上,益陽市下轄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南縣、桃江縣、安化縣,共計6個「預警亞區」。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益陽市轄區內,安化縣境內主要為雪峰山脈北側山地,地勢較高,屬「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益陽市轄區內的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南縣、桃江縣等其餘五處,都全部或部分地處洞庭湖平原,屬「紅色預警亞區」。地處益陽市轄區(東)北部的南縣和沅江市地勢最為低洼。其中南縣不僅容易受害於荊江分洪過猛之水患,而且還有洞庭湖洪水泛濫之威脅,屬益陽市轄區內受三峽潰壩洪水威脅最大的區域。

(跨地區警示:益陽市的南縣,常德市的安鄉縣,岳陽市的君山區、華容縣這四個「紅色預警亞區」,為湖南省全境內受三峽潰壩威脅最大的區域。)

綜上所述,益陽市轄區的人們有相當必要準備提前逃生以自救。

南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雪峰山區北部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洞庭)湖地帶及荊江分洪區南側地帶,向西南撤退至漢壽縣(常德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安化縣(益陽市轄區)境內的雪峰山區北部。

沅江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雪峰山區北部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洞庭)湖地帶,向西撤退至漢壽縣(常德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隨後向西南撤退至安化縣(益陽市轄區)境內的雪峰山區北部。

資陽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雪峰山區北部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湖地帶,向西撤退至漢壽縣(常德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隨後向西南撤退至安化縣(益陽市轄區)境內的雪峰山區北部。

赫山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雪峰山區東北麓

赫山區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湖地帶,可向西南撤退至桃江縣南部的雪峰山區東北麓。

 

桃江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雪峰山區東北麓

桃江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南撤退至桃江縣南部的雪峰山區東北麓,或向西撤退至安化縣境內的雪峰山區東北麓。

紅色預警之四:長沙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長沙市下轄芙容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共計9個「預警亞區」。

作為「紅色預警區」的長沙市轄區內的上述9個「預警亞區」,每一個都全部位於或相當部分位於水網縱橫、殘山低丘零星點綴其間的平原地帶,都屬於易受三峽潰壩洪水侵襲的「紅色預警亞區」。

位於長沙市轄區東端的瀏陽市東部,為幕阜山支脈連雲山西麓山地和羅霄山支脈北麓山地兩者所南北合抱。位於長沙市轄區西端的寧鄉市西部,則是雪峰山脈的東部邊緣。位於長沙市轄區東、西兩端的這兩個山地區域為長沙市居民逃生的主要蔽佑地。

湘江從南向北縱貫長沙市轄區,芙容區、天心區、開福區、雨花區、長沙縣、瀏陽市坐落於湘江以東,嶽麓區、寧鄉市坐落於湘江以西,望城區則地處湘江東、西兩岸。

長沙市湘江以東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瀏陽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幕阜山區西南部、羅霄山脈北麓

瀏陽河從東向西橫穿瀏陽市界。在瀏陽市東部,瀏陽河以北為幕阜山支脈連雲山所在,以南為羅霄山脈北麓,兩岸都是山地。瀏陽市西部則為洞庭湖平原的一部分。遇到三峽潰壩洪水來襲,東部相對安全,西部居民(分瀏陽河以南、以北兩部分)需要逃生。

瀏陽市西部(瀏陽河以北)居民逃生時,向東撤退至瀏陽市東部的幕阜山區西南部;

瀏陽市西部(瀏陽河以南)居民逃生時,向東撤退至瀏陽市東部的羅霄山脈北麓。

長沙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幕阜山區西南部

第一步:首先向東撤退至瀏陽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撤退至瀏陽市東部的幕阜山區西南部。

芙蓉區、天心區、雨花區、開福區、望城區(東部)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幕阜山區西南部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湘)江地帶,分頭向東撤退至長沙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撤退至瀏陽市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東撤退至瀏陽市東部的幕阜山區西南部。

長沙市湘江以西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寧鄉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雪峰山脈東麓

寧鄉市東部平原地帶居民逃生時,向西撤退至寧鄉市西部的雪峰山脈東麓

嶽麓區、望城區(西部)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雪峰山脈東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湘)江地帶,分頭向西撤退至寧鄉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西撤退至寧鄉市西部的雪峰山脈東麓。

紅色預警之五:湘潭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湘潭市下轄雨湖區、岳塘區、湘潭縣、湘鄉市、韶山市,共計5個「預警亞區」。全市轄區內基本上為平原地帶,僅湘鄉市、韶山市兩地有少量低山丘陵分布。湘江流經湘潭市東北角,僅岳塘區一地位於湘江東岸,其餘四地皆位於湘江以西。湘潭市下轄的上述五地全數為「紅色預警亞區」。

岳塘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羅霄山脈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湘)江地帶,向東撤退至石峰區、荷塘區(株洲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撤退至瀏陽市(長沙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東撤退至瀏陽市南部的羅霄山脈北麓。

韶山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低山丘陵

向南撤退至韶山市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湘鄉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向南撤退至低山丘陵

向南撤退至湘鄉市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亦可向西撤退至湘鄉市西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湘潭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低山丘陵、衡山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南撤退至湘潭縣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南撤退至衡山縣(衡陽市轄區)境內的衡山北麓。

雨湖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低山丘陵、衡山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南撤退至湘潭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湘潭縣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南撤退至衡山縣(衡陽市轄區)境內的衡山北麓。

紅色預警之六:株洲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作為「紅色預警區」的株洲市下轄9個「預警亞區」:荷塘區、石峰區、蘆淞區、天元區、淥口區、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

炎陵縣地勢較高,屬「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攸縣、茶陵縣地勢也較高,但多山間平原和盆地,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天元區、淥口區、醴陵市為「紅色預警亞區」。其中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天元區、淥口區為平原地帶,醴陵市則呈現平原和丘陵相間的地貌。

湘江流經株洲市西北角,僅天元區一地位於湘江西岸,淥口區地處湘江東、西兩岸,其餘6個「紅色預警亞區」(或株洲市其餘七地)皆位於湘江以東。

天元區、淥口區(西部)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向南撤退至低山丘陵、衡山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湘)江地帶,分頭向西撤退至湘潭縣(湘潭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隨後分頭向南撤退至湘潭縣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南撤退至衡山縣(衡陽市轄區)境內的衡山北麓。

石峰區、荷塘區、蘆淞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羅霄山脈西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湘)江地帶,分頭向東撤退至醴陵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東撤退至醴陵市北部的羅霄山脈西北麓。

淥口區(東部)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低山丘陵

淥口區(東部)境內北部主要為平原,南部為低山丘陵。

淥口區東部居民逃生時,可向南撤退至淥口區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醴陵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羅霄山脈西北麓

醴陵市境內南部主要為平原,北部山地為羅霄山脈西北麓。

醴陵市居民逃生時,可向北撤退至羅霄山脈西北麓。

結語

三峽工程是中共強加給中華民族的巨大災難。時至今日,三峽或潰壩在即,滔天洪峰或不期而至。

面對空前的大洪水威脅,中共繼續搞信息過濾、輿論欺騙,不讓公眾全面了解實情。拜託諸位讀者一起來打破新聞封鎖,盡其所能將此路線圖告知湖南人。

願天助大家成功逃生自救!願天佑湖南人民!願天佑長江中下游五億人民!願天佑中華!

附錄一  湖南省若干城市海拔高程(公尺)

 

常德(市區或城區)  36

長沙(市區或城區)  44

岳陽(市區或城區)  51

衡陽(市區或城區) 100

永州(市區或城區)   174

大庸 * (市區或城區) 183

郴州(市區或城區)   184

漵浦(市區或城區)   204

邵陽(市區或城區) 249

芷江(市區或城區) 266

通道(市區或城區) 390

 

 

* 現名張家界(引者注)。

 

資料來源:

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地圖出版社:《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4年,第121-122頁《華中地區》(圖幅)。

 

 

 

附錄二  湖南省直轄各行政區域平均海拔高程(公尺)

 

湘潭市(轄區) 112.2

岳陽市(轄區) 131.3

衡陽市(轄區) 161.3

長沙市(轄區) 170.9

常德市(轄區) 187.7

益陽市(轄區) 203.6

株洲市(轄區) 308.7

婁底市(轄區) 350.6

永州市(轄區) 424.1

懷化市(轄區) 436.8

郴州市(轄區)    504.7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546.6

張家界市(轄區)  546.7

邵陽市(轄區)    558.3

 

 

資料來源:

嗶哩嗶哩:《湖南省各市平均海拔排名分布,猜猜湖南「第一高市」是誰?》(視頻),bilibili(網站),上海,2020年5月11日。

 

 

 

附錄三  湖南省水庫最高水壩排名

 

名稱

跨越河流

高度

全省排名

全國排名

類型

建成年份

東江大壩

  耒水

157米

1

25

拱壩

1992

江埡大壩

  漊水

131米

2

51

重力壩

2000

白雲大壩

  烏水河

120米

3

62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

2006

鳳灘大壩

  酉水

112.5米

4

75

拱式重力壩

1978

柘溪大壩

  資水

104米

5

90

重力壩

1962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文章《中國最高水壩列表》。

 

該文章列出了截止2013年中國最高的95個水庫大壩,其中湖南省有以上5個大壩榜上有名(引者注)。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宋征時來稿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