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經濟新危機!全球糧價升幅恐10年最勁

全球糧食危機再次響起警號,連金融市場也關注!疫情除了導致食物供應不公平的情況惡化外,隨著全球央行持續「放水」,勢助長糧食價格持續膨脹,升幅有機會創下10年新高,令市場人士憂慮一旦糧價泡沫膨脹,將引發一連串社會動盪,尤其對新興國家的衝擊更大。觀乎糧食生產大國之一的俄羅斯已因糧價上升而令通脹升溫,拖累央行近期不能減息救市,危機可謂迫在眉睫。

資深財金界人士、因言中上次美國次按風暴引發2008年金融海嘯而成名的「法興大淡友」愛德華茲(Albert Edwards)警告,糧食價格飆升絕非小事,未來還會續漲,並會引發更多、更嚴重的問題。他引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指出,今年11月全球糧食大宗商品價格已漲至接近6年以來最高水平,並且連升6個月,它綜合了穀物、油、乳製品、肉、糖等價格。其中,穀物價格指數按年大漲近20%,為2011年年中之後的最高年度升幅。

他認為,目前情況與2010至2011年糧價泡沫相似,當年美國聯儲局實施第二輪量化寬鬆(QE),恰巧地適逢被形容為「阿拉伯之春」的2011年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起動。示威被外界解釋為由其他原因驅使,但在愛德華茲眼中,糧食價格飆升才是最原始的導火線。他慨嘆有前車可鑑,惟現時各國央行依然重蹈覆轍瘋狂注入流動性,除了帶來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外,投資者也應擔心食品通脹激增的風險,新興國家往往受更嚴重打擊,因其食品主要靠進口,同時這些國家的家庭在食品上支出比例更大。由於疫情已大大加劇貧富懸殊,只要糧食價格再次飆升,或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大規模社會暴動。

他強調,疫情期間,糧食分配已成為全球各國皆需面對的現實問題。他擔心糧食通脹僅剛剛開始,在周期性資產的復甦,加上極度寬鬆的全球貨幣環境下,恐導致糧食價格創下10年以來最高漲幅。

全球糧價暴漲的另一惡果,就是新興市場央行不敢再減息,阻礙其經濟復甦步伐,為雙重打擊!早前俄羅斯央行公布,將關鍵利率維持在4.25厘,雖然已是有紀錄以來最低,但不代表央行不想減息,而是因當地通脹已第2個月超出原定目標4%,部分原因是當地貨幣盧布今年暴跌15%,單是11月以來的跌幅便高達7.7%。

不過,該國經濟發展部指出,食品價格上漲才是推動11月通脹加快的最主要因素,總統普京早前也表示,對麵包、葵花籽油等主要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感到驚訝,下令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為食品價格通脹降溫,包括對小麥出口徵稅,將葵花籽及油菜籽出口關稅稅率大幅提高,並對其他一些主要食品進行價格管制。

因此可見,全球糧食問題將逐步浮面,成為2021年一大難題,尤其今次央行「放水量」遠高於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

【供求失衡大豆價下季料再飆40%】

中國養豬業開始走出非洲豬瘟的陰霾,生豬恢復產量,開始大量進口尤以大豆為主的飼料,加上盛產大豆的南美洲遇上乾燥氣候被迫減產,以及阿根廷因罷工問題延遲出貨,帶動全球穀物價格上揚。在供求失衡下,大豆期貨價格創逾6年新高,有分析更估計下季再飆40%以上。

中國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占全球總產量60%以上,據農業農村部預計,2020年全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可能突破1億噸,創有紀錄以來新高。不過,進口來源則減少,中國今年由巴西進口大豆的數量料由上年度的6,900萬噸,急降17.5%至5,690萬噸,主因是產量減少,而俄羅斯進口量則下降一半至45萬噸,亦為氣候相關因素影響收成。相對地,行內人士預計,由美國進口的大豆量可能增長逾一倍,達到3,600萬噸,原因之一是要履行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事實上,今年下半年以來,因美國大豆主產區遭遇不利天氣,當地產量已受影響。與此同時,有美國農業分析報告指出,南美洲持續乾旱,可能會對巴西這個大豆最大出口國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另方面,上周阿根廷穀物工人因不滿薪金而展開罷工,導致該國大豆出貨量銳減。

展望2021年,考慮到「反聖嬰現象」及太陽黑子周期等影響氣候的因素,南美洲天氣乾燥且缺水情況可能延續,當地未來一季可能面臨大豆失收風險,影響明年整體供應,推動大豆價格進一步上揚。有分析師預期,乾旱可能損害巴西明年1月和2月的收成。

凡此種種,預計將使大豆期貨價格從最近每蒲式耳12.64美元,上漲至每蒲式耳18美元,潛在升幅達42%;與3月的每蒲式耳8.22美元相比,幅度更高見近1.2倍。

【需求大增玉米價格創32年來最長升勢】

中國對飼料需求急增,今年11月玉米進口量創歷史新高,帶動全球玉米價格創出32年以來最長升勢,成為繼大豆之後,另一有望再挑戰紀錄高位的穀物。

中國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飼料與再加工兩大領域,兩者分別占63%和30%,合計占比超過九成。目前,乙醇汽油的生產技術對糧食農作物的依賴非常大,當中尤以玉米、小麥、稻米等為主要原料。數據顯示,中國今年玉米產量約2.6億噸,較上年整體略為減少77萬噸,惟值得留意的是,過去3年 大陸玉米都出現供不應求,短缺平均維持在1,700萬噸以上,故數據也顯示,中國11月進口玉米按年大增12倍,令今年首11個月總進口量增長超過1倍,達到900萬噸,超過了720萬噸的進口關稅配額。市場預計,中國全年玉米進口量將達到1,000萬噸左右,明年進口量還將繼續增加。

亦因如此,大陸11月自產玉米批發平均價漲至每斤1.2元人民幣,較今年初升了31.8%,創6年以來新高。中國農業農村部官員唐珂日前直言,玉米供求存在缺口,市場看漲預期增強,資本炒作和貿易商囤糧加劇,均是玉米價格高企不下的原因。由於目前 大陸生豬產能已恢復到往年的90%以上,養殖業持續擴張,飼料需求料增。與此同時,玉米再加工企業產能龐大,因擔憂明年供應緊張,擔心價格再升,因而有囤糧傾向。

誠然,再加工企業的擔憂不無道理,因南美洲乾旱影響收成,令目前世界玉米供應相對緊張。商品分析師預期,明年巴西和阿根廷的穀物產量,將是決定未來一年價格去向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反映國際價格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3月份玉米期貨已連續11天上漲,創下1988年以來最長升勢,周四收報每蒲式耳4.51美元,年內已累升16%,有望造就2010年以來最大升幅。

【美豬減產全球難承受瘟疫重臨】

縱使 大陸生豬供應有回穩跡象,但由於飲食習慣差異,加上疫情衝擊,美國豬肉產量正在下降,預示一旦非洲豬瘟等疫病重臨,全球豬肉供應必然受重擊!綜合外國媒體報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美國豬肉加工廠關閉,加上當地餐廳限制營業,導致豬肉需求大減,價格也隨之下滑。報導指出,美國繁殖用的母豬群數量下降至近3年以來最低,明年整體豬群亦將持續減少,意味一旦全球需求驟增,美國將無法大量出口。

據美國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用於繁殖的母豬數量降3%,至僅628萬隻,跌幅較分析師早前預計的1.9%為大,亦為2018年3月以來最低,致使近日當地豬肉批發價格為每磅0.6934美元(約5.4港元),相較5月11日創下的5年高位1.2166美元(約9.48港元)大跌43%。而總豬群數量則下滑0.9%至7,750萬,較分析師預期的7,840萬少。美國屠宰場雖已恢復運轉,但屠宰業仍有數千名工人確診,對供應仍有影響。

另一方面,在疫情及各地封城令下,餐廳廣泛停業亦拖累整體豬肉需求,而中國擴大繁殖用的豬群,預計也將令美國明年對華的豬肉出口量造成負面影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生豬養殖國及豬肉消費國,生豬數量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全面恢復。中國農業農業村部最新指出,在11月份,可繁殖的母豬數量已連續6個月錄得按年增長,生豬存欄亦連續5個月增長,使 大陸豬肉供應有望趨穩,但卻不利於美國豬肉出口。

就此,諮詢公司Steiner Consulting Group分析師Altin Kalo表示,由於美國國內和出口市場的需求前景黯淡,養豬戶可能將更多可繁殖母豬送往屠宰場,業界正面臨留守或離場的抉擇時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