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跟隨乾隆皇帝「漫遊」姑蘇

——「漫遊」姑蘇

作者:

夢中,你從萬丈崖邊躍下,魂絲於雲霧山嵐間翱翔。卻不知是何原因,竟「逆」入了「姑蘇」。你瞄了一眼卷頭,原來這是乾隆眼中、徐揚筆下的「姑蘇」。

【《駐蹕姑蘇》為《乾隆南巡圖》第六卷,主要描繪乾隆下江南(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駐蹕姑甦的盛況。據《高宗純黃帝起居注》記載:乾隆二十九(1764)年四月十日,乾隆到壽皇殿拜謁先祖。十二日,傳喻徐揚起稿《南巡圖》第一卷。

乾隆三十一(1766)年六月八日,「徐揚起得《南巡圖》第五、六卷,呈覽,准畫」,圖卷描繪的場景雖然更可能是第四次(1765年)下江南,但由於畫家徐揚本是蘇州府人,且有《康熙南巡圖卷》在前,因此畫卷描繪的場景可能並不特指具體某一次,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描繪。】

你站在小石橋上,滿目望去,那什麼「水滿春畦白雲連」「大船小船浪相依」,都不及眼中的三月小桃紅。

伴著間斷的杵臼舂稻聲,你隱約聽見那小轎旁倆役夫小聲閒談,竟是在比較聖祖皇帝南巡和當今皇帝南巡,

說什麼聖祖皇帝當初巡視河工輕舟簡行,而如今天子雖說是為問民風,可這做派卻……

空氣忽然有些凝滯,你逃也似地疾行兩步,越過兩位倚杖老者,路過籬笆院牆,恰逢一人迎米糧入院。

一條小河橫陳在前,你看見不遠處有座木橋,只是過去的路有些「崎嶇」,但這可難不住你。

繞過枯木細松,緣著牆邊,順利上了橋,只不過你好奇那一層藍布外究竟是什麼。

原來那是皇太后乘坐的「翔鳳艇」,

而岸邊則是拉縴的河兵、跪伏瞻仰的村婦,而男子麼,應該是規避了;

至於沿河民居、角亭、牌坊則設有香案。

身邊的牌坊匾額上藍地金書「萬壽無疆」,

極目望去,那對岸則是「恭迎聖母」。

看著那些身穿禮服的命婦們,以及不遠處林蔭下的小轎,你也就明白了,這對岸多得是致仕還鄉的官要,也難怪能搭兩座戲台子。

其中一處似為「九仙女祝壽」的戲碼,

另一處你也不知道是個啥,但是拉縴河兵們看地津津有味。

許是聖母體諒百姓,這「翔鳳艇」行地慢,你放棄了與之同行的想法,快走兩步,近了那滸墅關,據說「其稅收量曾居運河沿線稅關之首」,江南百貨都要到此完稅,為「南北衝要之地」。

不過看著那每個路口的圍布、卡兵以及商戶門中的綺羅、燈彩、香案,你也知道那百船穿梭、熙熙攘攘的場景是見不到了。

看著對岸的「茶食」「紗羅」「棉花」「卜易」,聞著一旁「進京名酒」的香氣,你也懶得過「北橋」去對岸,就原路直行了。

你遇到零零星星的挑擔行腳商、樵夫以及婦人孩子,但更多地是那些三五成群的耆老、鄉紳、士大夫們,嘴裡念叨著你聽不懂卻又軟軟的吳語。

反正左右無事,你就敞開了眼看,什麼「官帽」「茶室」「加染梭布」「朝靴」「燈草細席」,

不過你更喜歡的是「五香腐乾」和「大肉饅頭」。

你看見裹著藍頭巾的老婦人在灶台前煮漿,另三人合作壓腐乾白坯,原來這就是大觀園中「茄鯗」里夾的五香腐乾;而混著麥香與肉香的包子,你是喜歡的,那小仔自然是更喜歡的,這不,一拿著銅板就找老闆買包子。

可即使在這張燈結彩的夢中,你仍是留意到了那個在三四月里赤腳踝、裸腿肚的人,原來這盛世尚有人未得飽暖。

片刻功夫,便過了「中橋」。

身邊人都在好奇太后到哪兒了。只有「堯天舜日」的牌坊下的人有些焦急,他們忙著張燈、圍布,三匹駿馬從旁疾馳而過,都沒人注意。

那對面還有一座上演著祝壽戲碼的亭子,定睛細看這才發現那是那滸墅鈔關的公署衙門,那可不是「東轅門」仨字。

是了,這沿河的「糧食行」「福建名煙」「布行」不都在印證滸墅關的稅收地位。

你見兵役忙著圍擋,也就走了,到「興賢橋」的這段路,你遇見一家不想逛的書店;

碰見一批「自由行」的官員;

看見一家正給人剃頭的理髮店;

聞見彌散在空氣中夾雜著花香的茶香。

而那「興賢橋」橋口不知為何沒有藍布,僅用了一根繩。

於是你四處打量了起來,這不你看見了春天的顏色,那家具鋪屋角後的杏花白中透粉。

一旁四角攢尖的亭子裡傳來清脆的笛音,台下的老爺們看地眼笑眉舒,台後圍布里時不時傳出來翻箱換衣的窸窸窣窣聲。

[page]至於對岸麼也是重檐的戲台,寫著什麼「太平鼓吹」,

而那不遠處的「天顏咫尺」牌坊下有十個身穿紅袍綠褲、扎沖天鬏的人,他們或拍板、吹笙、吹笛,或敲鼓、敲鑼、擊鐃,或彈琵琶、彈琴,一派祥和。

河水在此處拐了個彎,你看了那水流的方向似乎是寒山寺和石湖,這麼想來,那石橋旁的花燈船和不遠處載著華蓋的龍舟從那個方向來也是應當的,但你不準備過去了。

你路過一戶人家的屋角,估摸著是書房吧,因為你聽見父親檢查孩子學業的聲音,抬頭看了那探出頭的竹葉和太湖石,想來這戶也是個風雅的書香門第。

你繞過瞭望台,聽說那以前還是抗倭的地方,上了木橋,走進了江南鄉村的田野。

你看見因南巡而在水上停留的幾戶漁民,他們中年輕的坐在船頭飲著粗茶,說著從五湖四海聽來的閒話;年老的則注視著船邊的魚簍;而年幼的孩子短暫地結束漂泊,下了漁船在岸上放起了紙鳶。

你走著走著,竟到了虎丘山下,抬眼望去,老松遒勁,寺塔聳立,皴山披蘚衣,附葛藤,掛懸蘿;石徑若隱而復現,林蔭遮亭閣,春花點點;山禽囀響,水流潺潺,人語躁幽林。這才明白那人所說「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游」的「靜意」。

許是虎丘山靈氣充沛,你竟遇上一遊魂,他說他叫顧堯年,長洲人,戊辰年時蘇州米價昂貴,他想著為民請平方米價,便自縛雙手入堂,可地方官卻稱他蠱惑民心,於庭杖斃。他說他不明白,想問問當今天子,卻不得路。

你心想:當今天子準備在胥門外舍舟入城,到了閶門再走一段不就是胥門了。而這虎丘到閶門,不過就是沿著那山塘河再行六七里而已,他一長洲人怎會不知。他好似知你所想,解釋說自己忘了。聽聞如此,你也沒再說什麼,便和他一起上了路。

不管那香山居士是為了游虎丘,還是為了治水患,總歸這七里山塘的臨水商肆便成了姑甦的半個煙雲。可終究你二人急於趕路,還是漠視了那虎丘到半塘的三四里民居,只得了一個「家家盡枕河」的印象。

終於到了閶門外的吊橋,可你看著那重新上了漆色的欄杆,竟耍起了賴,不想走了,想看那山塘。

這顧堯年到底是個好說話的人,倒也沒急。

那閶門外婁江、山塘河、外城河齊聚一片,讓你不禁想起桃花塢主人的「黃金百萬水西東」。

那水埠「船行」旁停泊的船隻數都數不過來,你看那船夫搖漿撐杆時左顧右盼地生怕船頭碰了船尾;

山塘橋、渡僧橋上挑擔買賣吆喝聲此起披伏,橋下搖櫓船的小調如絲如縷;

前門臨街、後門臨河的書行、布店、金銀首飾、果子行、陳年綠酹、山東府紬、兗州府綢、錢莊…..

你這才明白他為什麼說「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

耍賴終不能長久,終歸還是要趕路。

於是你們進了瓮城,周遭突然安靜了起來,你忽然想剛才那個五間兩層的書行會不會是傳說中的掃葉山房。

出了瓮城,耳邊的嘈雜、開闊的視野打斷了你的思緒,原來這就是那閶門內「翠袖三千樓上下」的西中市,那兩邊的「珍藏玉器」「發兌人參」「宋錦」「山西毯」「泥金宮絹」「八絲貢緞」「定做蟒袍」「各色皮貨(狐敞)」「萬全字號」「翠花老店」讓你看花了眼。

而街上則是些盆栽、青菜、​​木柴的擔客,大家或買或賣或趕路,但你還看見一人折了春花,優哉游哉。

想著陸子岡,你心中只得一句話「吳中玉人多居專諸巷」,便一心拐進那巷子,渾然忘了顧書生。

你看著那滿眼「玉器」「古玩」招幌的巷子,竟有些失望,這裡難道不是傳承子岡攻玉、琢玉的巷子麼?怎麼就成了古玩一條街呢,這是所謂的「不見長安」麼?

你還想去閶門內下塘那條街看看,但想著顧書生,也就站在橋上瞅了瞅,那裡臨街大致是些「誠造銅錫器皿」「白藤涼枕」「三進齋朝靴」「純絨氈貨」「狀元名筆」,

轉身離開時你發現橋墩處的拴馬樁拴著一匹俊俏白馬,而不遠處有一對老夫妻在漁船上給店家遞魚。

你瞅著那顧書生,也明白他想尋求一個答案。即使那註定是一場沒有答案的追問。最終,你們還是到了萬年橋。若是活著的顧書生肯定知道的,這三孔石拱橋是曾經的知府汪德馨為響應民情,集資重建而成的,並在橋堍立了石牌坊,上書「三吳第一橋」,時人說「湛湛胥江賈舶聚,萬年橋上萬人行」。是了,這胥門外也是米糧絲綢藥材煙貨的集散地,要不然那牆上也不會寫什麼「浦城煙行」「雲貴川廣藥材雜貨老行」「福建船行」了。

看著那城牆外的船隻、牆上的衛兵以及地上鋪灑的細膩黃土,你明白了當今天子怕是正在過胥門,

你拉著顧書生穿過胥門,混到「來遠橋」旁邊「三鮮大面」處的人群里。

一眼望去,那皇帝穿著及肘的石青色外褂,騎著健碩的寶駒,似乎想看透些什麼,身後的隨從撐著一曲柄重檐華蓋,而那穿著明黃色及肘外褂的乾清門侍衛們簇擁在皇帝一側及身後,兩旁跪著身穿朝服的文武大臣、耆老、鄉紳們。

你們身後那藍布外的人異常激動,你甚至懷疑如果沒有生命危險,他們會為了一睹天顏而爬牆頭。

顧書生也有些激動,他沖了出去擋在皇帝的馬前,你能聽見他問的是「陛下不是以儒治國,愛民如子麼」,可皇帝看不見、也聽不見。

他這才明白他找不到答案的原因。他忽然覺得那戲台上的「天下太平」有些刺目。

你看那顧書生的表情,雖說不能十足同感,卻也明白或許與自己見專諸巷時的心情相似,或許他更甚。

你看著眼前這條「草木呈祥」蜿蜒至蘇州織造府的長街和那西花園的瑞雲峰,

或許顧書生還是不知道答案的好,因為你之前便聽見那捕役們說「不能讓瑣屑細事叩瀆天閽」,你從他們的閒言碎語中聽到了蘇州顧堯年的名字。

原來當今聖上早就知道了,原來顧書生的罪刑:煽惑眾心,目無功令,助長刁風,令群情洶湧,立即杖斃。亦是那人的意思。

你忽然感覺有些沉重,想來自己是要醒去,可想了想顧書生,總要做些什麼。

於是你看著那遠處的瑞光寺和槃門,對顧書生說「要不一起出城,或許外面有答案呢,畢竟海闊天空」。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博物館丨看展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