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研究:古代物種大滅絕時期 氧氣量驟然飆升

二疊紀的地球板塊示意圖。(公有領域)

8月2日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研究報告說,發現在2億5200萬年前地球經歷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候,地球海洋的含氧量突然大幅增加。

根據目前考古研究所知的信息,距今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當時超過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一下子滅絕。那次事件是至今科學家所知的、地球上經歷過的最大規模的一次物種滅絕。科學家把那次事件作為二疊紀(Permian)時期結束的標誌。

這份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研究人員完成的研究發現,在那次滅絕事件開始之前海洋的含氧量突然大幅增加,隨後又大幅減少,也就是出現一個很大的變化幅度。

「以前的研究顯示在那次滅絕事件之前,當時自然環境內的含氧量在下降,不過理論猜測那是一個逐步遞減的過程。」主要研究員紐比(Sean Newby)說,「我們意外地發現,就在大滅絕開始的時候,含氧量突然上升,之後又回到下降的趨勢。」

也就是說這份研究的新發現是,在含氧量總體趨於下降的過程之內,就在大滅絕開始的時候,卻突然經歷了一個含氧水平飆升的階段。

這份研究認為,這個含氧量飆升的階段大概持續了幾十萬年的時間——在地球地質歷史上,事件和時代的周期最短都是以幾百萬年來計算,幾十萬年是很短暫的一個時期。「從地質記錄角度來說,這(幾十萬年)就是一瞬間。」紐比說。

研究介紹,他們通過測量鉈同位素的比例,間接地推測出那個時期地球海洋的含氧量。研究者認為,也許含氧量上下快速的變化對生物造成的長期影響,比含氧量穩步遞減所造成的影響更糟糕。

研究人員打算繼續研究遠古時期其它的物種滅絕事件,了解是否也出現過這樣含氧量突然飆升的情況,用以借鑑分析現代的氣候變化模式。當前的氣候模式下,海洋的含氧量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大紀元記者康怡兒編譯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