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培養孩子獨立要趁早,這5個方法千萬不能錯過,很關鍵

如今,不少的中國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依賴家人的情況。比如,吃飯喝水要喂,走路睡覺要抱,拉屎撒尿要陪,想要什麼都買……

這些情況不只普遍存在於幼兒園的孩子身上,甚至在一些小學生身上同樣存在。

我對這種情況很擔憂。如果家長們從小就對孩子百般呵護,忽視他們獨立能力的培養,那麼孩子長大後就很可能會缺乏主見和自信,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美國父母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自己和孩子都很重要。一方面,父母有自己的工作和社交需要,因此他們不能夠24小時陪著孩子,適當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利於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孩子在獨處的時間裡能夠充分的發揮個人技能,學會獨立處理事務,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獨立性是美國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視的一項內容,美國父母非常注重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那麼,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替孩子包辦一切,那麼孩子就會習以為常,將自己的所有事情託付給父母。

當父母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了,把事情交給他們自己做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無所適從,甚至覺得父母不再關心自己,從而產生叛逆情緒。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要針對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適當地安排一些他們可以完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

比如,3歲時,就可以讓孩子學著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5歲時,孩子就要自己自己收拾玩具和房間。

這樣就能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本來就是他應該做的,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會遇到危險,所以他們總是把孩子圈在一個看不見的「籠子」中。

比如,父母擔心孩子會去河裡游泳,隨意就阻止他和小夥伴一起出門玩耍;父母擔心孩子會把碗碟打碎,就阻止他們幫忙洗碗等。

然而孩子都是在磕磕絆絆中探索和參與這個世界的,如果父母長期把孩子關在「籠子」中,孩子漸漸就會失去對新鮮事物的興趣,產生惰性,甚至任何事情都依賴父母完成,自己只坐享其成。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對世界的好奇時,父母應該在孩子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扮演鼓勵者和保護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味地說「No」。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