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如果你是一個明朝人

回到明朝去讀書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分為兩種——官學和私學。官學是中央政府管理的學校教育,私學是歷代私人創辦進行的學校教育。

一般小孩剛開始念書,都是從地方的私塾開始的。國子監是明朝官方的最高學府,是那個時候讀書人心中的北大、清華,這裡的學生叫作「監生」。

如果你在這裡念書,不僅可以和皇子皇孫們做同學,而且讀書期間還可以享受朝廷發放的俸祿,此外考慮到你背井離鄉來求學,皇帝還會給你的家人發放補貼。

△ 「志於德,拒於道,依於仁,游於藝」《書法立軸》·清·金農

中國古人讀書,可不是一些人以為的,只是閉門造車,光研讀四書五經,優秀的人才還得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所以在國子監,除了供監生讀書用的藏書閣和堂房之外,還有射圃這樣的場所,監生們可以在此處射箭練武。這裡每天早晚,都要舉行升堂儀式,由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校長來主持。

國子監的監生們,除了學習,還經常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的政治熱情,向朝廷諫言往往也都非常勇敢、直接。

有時候他們也需要外出實習,去幫助各地政府機關處理一些事務,諸如清理戶口、丈量土地、監修水利等。這裡,對於明朝來說,是最重要的人才庫!

△ 明·仇英版《清明上河圖

明朝科舉怎麼考?

明朝是科舉制度發展最為完善的時期。這個時候確定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級別的考試制度,院試通過了就能被稱作秀才。

接下來通過鄉試,就能成為舉人。接著,要參加會試的考生就需要來到京城了,因為會試是由朝廷的禮部主持的,通過會試者叫作貢士。

最後一級的考試,在皇帝上朝的大殿上舉行,皇帝親自來當主考官。通過殿試者稱為進士,排前三名的分別稱作狀元、榜眼和探花。古代進士並不多,而且科舉制度與現在的學校教育不同,它是以考試來選拔官吏的。

明代狀元、榜眼和探花,也就是科舉考試中考得最好的三人,均賜為進士及第。進士及第作為一種身份,終身享有。

△ 《觀榜圖卷》·明·仇英

明朝的女人們「敢」時尚

回看中國歷史,中國主流文化的代表者往往就是士大夫、文人們,男性往往要承擔養家餬口的壓力,但是社會施加給女性的各種壓力也不小。

明朝對女子的束縛一度非常嚴格,但是到了明朝的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觀念漸漸變得開放,女性的三從四德等禮教約束也有所緩解。

在歷史上,幾乎形成了一個婦女解放運動的「小高潮」。根據朱元璋多次修訂的《大明律》,如果人們的穿衣打扮不符合規定,要受到非常嚴格的懲罰。

△ 《尋梅圖》·明·仇英(傳)

《明史》中記載,一般百姓只能穿細綢、絹布和素紗的衣服,靴子不能用金色的線繡邊,首飾只能用銀而不能使用金和玉,民間婦女只能穿紫、綠或者桃紅等及淺淡顏色的袍子。

到了明中後期,江南的紡織業極其發達,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了耕種的農業,轉而從事商業貿易。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帶動了社會風尚的變化,女性服飾的質地和樣式都有所改變。

不僅是穿衣,明朝女子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在婚姻上,她們也開始挑戰傳統的觀念和制度。這時候坊間流行的小說、戲曲里,經常講述一些敢於改嫁、離婚或者自由追求愛情的女子的故事。

比如,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超越生死的愛情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 《牡丹亭記》·明末茅暎朱墨套印本

為什麼說明朝多災多難?

根據自然氣候歷史的研究,明朝正好處於一個「小冰期」的時段,主要表現為氣候冷暖變化異常和乾濕變化異常,冬天異常寒冷。

這樣不穩定的氣候,很容易導致旱澇、蝗災、風雹等自然災害。這對古代中國這樣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影響非常大。

據統計,明朝在270多年間,發生了1000多次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會遇見幾種災害。這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明朝末年還連續發生了十餘年的大饑荒。

△ 黃河圖卷

除了氣候原因,黃河也一直問題不斷。黃河之水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進入華北平原之前要穿過黃土高原。所以河水攜帶大量的泥沙,在進入平原地帶之後,水速放緩,泥沙也就都沉積在河床里。

日積月累,河床越來越高。有的地段,黃河的河床甚至比地面都高,形成了「地上河」。河水容易潰堤,發生洪災,淹沒房屋和莊稼。一旦原來的河道被沖壞,河流就又流向新的方向。

△ 《水圖卷·黃河逆流》南宋·馬遠

黃河下游的改道,據歷史記載幾乎每三年就要變化兩次。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地圖裡的黃河河道,在歷史上已經變化了數百數千種形態呢。

早期黃河流入黃海,現在的黃河流入渤海。1494年,明朝大臣劉大夏組織了一場人為的黃河改道。

他在黃河南段,建築了一道太行堤,改變了河水的流向。黃河原本是往北流的,他這一改,讓黃河水往南,經過濟寧和徐州等地,最終注入淮河入海。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華

來源:知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