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部分北京青年正選擇成為「末人」

我文章的末人當然不是指尼采的含義,我說的情形是另一種末人,即喪失了奮鬥和組建家庭的動力,在躺平中走向人生的終結,同時他們中的很多人不願擁有後代,父母的財富在他們這代中耗盡,」末人「即是形容這種狀態。

(該圖片與內容無關)

「末人」最早是尼采發明的一個詞語,意指虛無主義者,尼采認為末人能夠自我毀滅,卻無法建立並擁有自我實現的精神,尼采認為末人失去了做夢的能力,擁有諸如趨炎附勢等一切奴隸的品性。

我文章的末人當然不是指尼采的含義,我說的情形是另一種末人,即喪失了奮鬥和組建家庭的動力,在躺平中走向人生的終結,同時他們中的很多人不願擁有後代,父母的財富在他們這代中耗盡,」末人「即是形容這種狀態。

目前的部分北京青年,正在成為這樣的末人,他們坐在父母的金山銀山上坐吃山空,他們不僅喪失了奮鬥的欲望,甚至不願承擔組建家庭、生育子女的責任,他們鑽進亞文化的小圈子裡,一天天的虛度光陰,在父母的財富和嬌慣下,即使他們擁有很高的天賦和基礎,但依然選擇成為「末人「。

1北京人的成分劃分

北京人(泛指那些有北京戶口的人)的成分很複雜,俗話有東富西貴的說法,這句俗語含有相當的真實性,北京人的成分,大體來說有以下幾類:

1.南城人,居住在北京豐臺部分區域的,講話帶兒化音的較為貧困的人口。

2.內城人,東西城的,帶有顯著文化符號的老北京人,愛喝豆汁,講話帶有北京味的就是他們,他們的財產狀況不一,主要看改革開放前擁有房產的數量和質量。

3.北京農民:一些北京農民通過拆遷獲得了大量拆遷款,因此成為土豪,但也有一些沒有碰到拆遷紅利的仍然處於貧困。

4.紅貴,居住在大院中的權貴子女,他們地位很高,握有很大的財富,也是都市傳說的來源。

5.海淀區的軍公教群體,改開後全國大量的精英通過考試進入北京的體制內,成為北京的新中產階級,他們支撐著中央和北京政府的運行。他們也是最熱衷學區房的群體。

6.朝陽區的商人、明星群體,改開後全國很多商人來北京做生意,他們很多是老闆和高管,他們憑藉努力成為新貴一代,朝陽區因為他們成為北京消費最高端的區域。

除了以上幾類,還有一些剛獲得北京戶口的大學生,這些很多和北漂的生存狀況別無二致,還處在掙扎的邊緣,因此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整體上講,北京青年的生活環境是優越的,無論是通過拆遷,還是父母奮鬥,他們往往誕生在富足的家庭,即使不工作,也可以通過啃老過上不錯的生活,同時由於生活風氣的開放,很多北京家長又非常的寬容,這讓他們可以接受孩子同性戀、丁克、啃老,而不會強行的糾正他們。

良好的家庭環境加上父母無底線的將就,讓他們具備了成為末人的條件,在過去,選擇成為末人意味著接受貧困,過著毫無尊嚴的生活,但今天,他們可以選擇乾乾淨淨的做末人,即使他們喪失了所有奮鬥的欲望,對主流社會極盡叛逆,也可以優雅的梳妝打扮,穿上漂亮的衣服,在胡同中的酒館中一邊聽著搖滾一邊小酌一杯。

但不管外表如何光鮮,這都是一條走向自毀的躺平之路。

2獨生子女與父權的慈愛化

獨生子女對於社會的影響愈發明顯,獨生子女政策可能永遠改變中國的未來,大規模的獨生子女家庭讓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並讓很多事物在這一時代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就北京來說,大規模的獨生子女政策讓父權慈愛化,讓一代人空前的依賴父母,子女與父母相濡以沫,感情良好既是好事,也是壞事,人類歷史上,進步的動因往往源於對父權的反抗,子女勇敢的挑戰上一代人從而獲得自由的權利,進步就是不斷打破」父親「設定的條條框框。但是這種進步在當代幾乎完全消失了。

在歷史上,父權並不是慈愛的,它是兼具慈愛與嚴厲,在多子女而且貧困的年代,孩子是負擔而不是恩賜,在20世紀20-70年代,父母最頭疼的就是如何餵飽自己的子女,那時,即使子女離家出走,父母也不會在意,他只會想著家裡終於少了一張要餵飽的嘴。

在多子女年代,父母總會偏愛某個子女,而那些不被寵愛的,只能自己出去闖蕩生活。

在過去,即使生活富足父權也很難慈愛化,對於父母來說,多子女形成了一種競爭關係,自己總有更多的選擇,那些最聽話的子女總會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而那些叛逆的,最終只能離開家庭自己創造生活。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廣大沒有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小鎮,家庭會偏愛兒子勝於女兒,那些女兒只能依靠學習到城市打拼,這些人是當今女性中產的中堅力量,那些聽父母話的兒女最終不成器,而反抗的則闖出一片天地,這些不斷反抗父權的兒女讓中國不斷進步。

[page]但是在很好執行獨生子女的地區,父母的談判權被壓縮到了最低,只有一個子女意味著他們只能無底線的嬌慣子女,而獨生子女本身也會感受到自己在博弈中的優勢,不斷提出過分的要求,最終妥協的往往是父母。

對於那些貧困的家庭,他們或許還會因無法滿足而被迫壓制子女,但對於家財萬貫的家庭,這種溺愛更來的方便,在北京,存在大量從不寄希望於子女出人頭地的家庭。在北京的事業單位,那些最清閒的工作會被留給有關係的本地人,他們經常開著豪車來上班,掙得幾千塊工資完全不夠自己的消費,他們完全依靠父母供養。

北京的很多父母非常樂於供養自己的孩子,他們並不要求子女獨立生存,他們只希望子女有一個穩定工作,不是為了讓他養活自己,而是希望他有正事幹這樣就不會惹事,他們清楚的知曉,自己留下的資產即使啃老也足以讓子女過完一生。

我見過的最寬容的父母,不在意是否啃老,甚至不在意孩子是否結婚生子,只要呆在身邊就好,而我還不止碰到過一對父母,對孩子是同性戀這一事實表示了接受,北京父母的開明寬容令人極為驚訝,似乎只要孩子不犯罪,他們都願意養他們一生。

就這樣,良好的物質條件、傳統中國家庭對孩子的責任,再結合獨生子女政策,締造了最寬容的父母,讓本來帶有嚴厲性和壓迫性的父權慈愛化,這是好事,但也是壞事。

3」末人「的生活方式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自然讓很多北京青年的性格變得虛無和軟弱。

作為北京青年,我深知他們能力並不弱,一些仍然具有父輩精神的北京人可以輕鬆擊敗大部分外省的同齡人,他們的見識、眼界、開明的性格總是讓小鎮做題家感到壓力,優質教育帶來的眼界和父輩能給予的資源,讓他們和美國的富二代一樣強大,但是這樣的人數量並不多,大部分北京青年放棄了利用這些資源的機會,而選擇縮進自己的小圈子,過上末人的生活。

低欲望和佛系是他們的特徵,他們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欲望和動機。

如果只看能力,很多北京青年的實力是強大的

真正讓他們改變的恰恰是過於舒適的環境,原生家庭給他們提供了比北歐福利國家還要舒適的環境,他們的生活不僅遠超過美國青年,甚至超過瑞典、挪威青年,在美國由於長期盛行的獨立文化,父母一般不負擔子女的學業貸款,因此他們很早就背上了債務,即使是富人家庭,也希望孩子在18歲以上實現經濟獨立,去做兼職工作,這導致美國青年不得不從男孩變為男人,女孩變為女人。

在美國,大量的中產出身的年輕人需要結成partner過日子,需要合租房屋,每天幾乎都耗在兼職工作中,但是北京的孩子們卻可以一連考研考公好幾年,考不上還可以用父母的錢去玩搖滾、電競、爬寵等亞文化,拿家庭的財富去實現自己的愛好。

很多北京青年不僅喜歡亞文化,還會自稱丁克和同性戀,我最近的訪談讓我驚訝於北京青年中如此多的人熱衷於同性戀、不婚主義和丁克,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可能僅為40%左右,但我不認為這些人天生就如此叛逆,或者大量接受了西方後現代的觀念,而是維持一段長時間的感情或者結婚生子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

長時間戀愛和結婚生子意味著要搬出家獨立生活,而兩個互不將就的獨生子女一起生活絕不比和父母住在一起快樂,他們完全可以選擇住在父母家,然後和不同的女孩(男孩)約會,這樣既享受了快樂又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也有很多北京青年會組建家庭,但他們對此的熱衷比例遠低於那些更窮地區的人。

北京的同性戀酒吧

幾個數據可以顯示,2012年,北京的初婚年齡平均就已經達到27歲,考慮到2015年上海初婚年齡已經超過了30歲,北京2021年這一數字可能已經達到32歲,同時2020年北京的總和生育率僅為0.706,不要說遠低於正常更替水平,甚至遠低於日韓。

顯然如果沒有外來人口的輸入,單靠擁有北京戶口的人,這座城市很快會走向衰亡。很多北京青年也明白這一點,不過他們已經不準備生育後代,他們只想及時行樂,自己這一代將父母的財富吃光,臨死前將房產賣給新進北京的人,這就是他們的歸宿。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韻

來源:沉思的托克維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