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一個國家的「精神名片」:各國如何慶祝國慶?

作者:

「國慶」是一個特別而隆重的日子。有的國家,將獨立的那一天定為「國慶節」,稱作「獨立日」或「獨立節」;有的國家,將民眾反抗暴政那一天看作最特殊的日子,因此國慶又可以稱作「革命節」;還有些國家,直接以國名加上「日」,如「俄羅斯日」。

因此,國慶成為了一個國家最特殊的名片。而一個國家國慶節的來源,以及慶祝國慶節的方式,往往能夠彰顯這個國家的精神和靈魂。

▌英國:國王殘存的臉面

1688年光榮革命前,英國國王的權力也像其他國家一樣不受制約,國王的私慾時常與民眾的自由發生衝突;光榮革命後,英國確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政治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

由此,皇室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的衝突,得到妥善解決,國王僅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但國王生日依然被當做全國最大的節日——國慶節。

1748年,英王喬治二世在生日當天舉行了閱兵式。這一形式此後被歷代國王繼承下來。19世紀維多利亞女王喜歡在生日那天待在宮裡,不閱兵,但為繼承傳統,決定增加一個生日,稱為法定生日。從此,英王每年都要過兩次生日,實際生日和法定生日。但實際生日畢竟是個人「慶生」,未免鋪張浪費之嫌,慶祝也就低調得多。

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生日為4月21日,但由於倫敦4月氣候欠佳,因此將6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女王官方誕辰日」。每年這時,「霧都」倫敦天氣較好。借了好天氣的光,這段時間,英國人喜歡舉行大型園藝展,漂亮且壯觀,給國慶日平添幾分喜慶。這一天,英國皇家衛隊的騎兵要在倫敦騎士廣場接受女王檢閱,場面盛大而莊嚴。

▌俄羅斯:60%的人不知道國慶節

蘇聯時期,俄羅斯的國慶日是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節」。那時,全國各地都會舉行盛大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熱鬧節日,極其隆重、盛大。

蘇聯解體後,很多紀念性的名稱都蒙上了陰影,甚至成為赤裸裸的諷刺,人們對以往的稱號也不願再提及。於是,過去的國慶日11月7日被改為「和諧和解日」,並取消了官方慶祝活動,讓人們以自己的方式紀念。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正式獨立,所以,這一天被確定為「俄羅斯日」,相當於「國慶」。

現在的俄羅斯國慶,相比於蘇聯時代要冷清很多。俄羅斯的政府首腦通常會在國慶節晚上,在克里姆林宮向各行業的優秀人才頒發國家獎。屆時,紅場上會舉辦一場例行音樂會。除此之外,並沒有多少政府組織的正式慶祝儀式。

俄羅斯的國慶更像一個普通的公休日,大多數人只是趁此機會,到郊外度假。事實上,為數不少的俄羅斯人甚至不清楚這一天是國慶日。幾年前,俄羅斯民調機構曾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0%的俄羅斯民眾明確知道6月12日是「俄羅斯日」,36%的人只知道這一天俄羅斯獨立了。

▌德國:懺悔的日子

德國歷史上有過很多「國慶節」。1919年8月11日,魏瑪共和國總統艾伯特簽署《魏瑪憲法》,這一天被定為魏瑪國慶日,紀念「民主在德國誕生之日」。納粹上台後,以法律形式規定每年5月1日為國慶日。

1953年到1990年,西德國慶日為6月17日,以紀念1953年當天在東德爆發、後被蘇聯介入的「爭取德國全境統一運動」。同時期東德的國慶日則是其成立的日子,每年的10月7日。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雙方原有的國慶都被廢止,而將這一天定名為「統一日」,也成為了現在德國的「國慶」。

在這一天,柏林市民會到布蘭登堡門前慶祝統一。城市裡也會有些慶祝活動,但更多的是對戰爭進行懺悔,主題大多是反戰。

歷屆德國政府從來不為侵略行為辯解,屢屢向被害國和猶太人認罪和賠償。1970年勃蘭特訪問波蘭,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下跪懺悔;1995年科爾訪問以色列,再次在以色列人面前下跪。

▌法國:閱兵式的發源地

1789年7月14日,法國爆發大革命。巴黎人民攻下巴士底獄,推翻了當時的路易十六政權。1880年,法國議會將這一天定為國慶日。

革命者處死了國王路易十六,震驚所有歐洲王室。隨後,法國向奧地利宣戰,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爆發。為此,當時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緊急組建了「國民革命軍」,並開展閱兵儀式,鼓舞士氣。這一傳統,後來在很多國家推行。

國慶節是法國最隆重的民眾節日。7月14日全國放假,到處懸掛彩旗,所有建築物都飾以彩燈和花環,路口架起一座座飾有國旗色布帷的露天舞台進行表演。

閱兵是法國國慶一景,每年都要在香榭麗舍大街舉行大規模閱兵。7月14日上午,大街封閉,隨後,空軍機群飛抵凱旋門上空,閱兵開始。編成隊列的飛機掠過香榭麗舍大街,機尾噴出紅、白、藍三色煙幕,宛如一面巨大的法國國旗。

▌日本:沒有國慶節

日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國慶節。在日文字典里查「國慶節」,只能看到對「中國國慶節」的解釋。但有兩個日子與國慶比較接近,一是建國紀念日,二是天皇生日。

據說,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這一天被稱為「紀元節」。二戰後受占領軍意向影響,紀元節被廢除。1966年又重新確立為節日,改稱建國紀念日。

不過,即便恢復,這個節日在日本人心中存在感已極大降低。依照「日本青年會議所」的一項調查,18歲以上的日本人,只有19.3%知道日本的「建國紀念日」。

如今,日本更接近國慶的是天皇的生日。這一天,皇室會進行祝壽儀式,天皇和皇后在皇宮接受國民進宮朝賀。但對於普通的日本人來說,天皇生日只是意味著一天的假期,很少有人會想到去慶祝它。

▌以色列:戰火中出生的國家

以色列國慶節也是現代以色列建國的日子。1948年5月14日凌晨,以色列全國委員會在特拉維夫博物館舉行立國儀式,正式宣布以色列國建立。

以色列國剛宣布成立第二天,65萬阿拉伯聯軍就攻打以色列,以色列軍隊不但人數少,還是一些民兵,雙方軍隊數量極為懸殊,然而以色列卻以不足十萬人的軍隊大敗阿拉伯人——這才有了今天的以色列。

獨立日是以色列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全國放假一天。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舉行大規模群眾性慶典。慶典於太陽落山之後在耶路撒冷赫茨爾山(為紀念以色列國父赫茨爾)上舉行。

從以色列人慶祝國慶的方式,可以看出猶太人對傳統的重視。慶典上的一個重頭戲,是由12名國內優秀人士、新來的移民或外賓點燃12堆象徵以色列古代12支派的小篝火。現代篝火已改用燈光代替,只是在儀式結束前,在會場的一角點燃一堆象徵性的篝火。

▌美國:宣告「天賦人權」的那一天

美國國慶為7月4日,也被稱作「獨立日」,為的是紀念《獨立宣言》發表,已經持續245年。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通過《獨立宣言》,美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正式走上歷史舞台。這一標誌性事件,不僅是美國文明興起的開端,也是人類追求自由與平等的里程碑,因為《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地提出:「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美國著名思想家柯克在《美國秩序的根基》說,《獨立宣言》深深植根於新教傳統的信念,它不僅是美國自由、繁榮的精神源頭,而且傳遍全世界,逐漸成為現代文明堅如磐石的根基。

愛國在美國已經成為一種根治於每一個人心底的價值認同。據相關研究機構調查,美國人的愛國程度居世界首位。美國的「愛國主義」儼然成為一種大眾流行文化,隨著電影、音樂、衣飾等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

美國人慶祝國慶的最大特點,是民眾自發參與程度非常高。各地居民自發遊行,有的扮作舊時牧師,有的組成家庭小樂隊,有的祖孫幾代邊舞邊行。各種彩車、模型車、雜技車和小孩玩具車同歡樂的人群一起排成浩浩蕩蕩的隊伍,場面十分壯觀。遊行結束,人們聚在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或翩翩起舞,或席地野餐,商人們叫賣紀念品,政客們進行競選演說,孩子們在草地上做遊戲,一派歡樂景象。

事實上,《獨立宣言》頒布的這一天,距離美國真正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還有七年。但是,對於美國人來說總統不重要,中央政府也不重要,只有自由獨立的美國理想,才最重要。因此,作家林達說:「從美國人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的理想的這一天起,美國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此後,美國人追求自由和行使自由的過程依然不輕鬆。《獨立宣言》頒布後的200多年間,它簡潔的條文必須面對複雜多變的現實社會,和已經存續了幾代人根深蒂固的習慣。而諸如種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暴力等,也一直都侵蝕著自由的根基,一次次挑戰人們堅守自由的信念。

我們看到,在很多國家,「國慶日」的意義並不只是紀念和緬懷國家的建立,更多的還是透過這個日子的特殊意義,理解並反思,一個國家行走至今,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並留下了怎樣的經驗教訓。而這些,都需要通過持續的閱讀和獨立思考來完成。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洛克雜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