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全球地緣政治大變,中國第一經濟大市將易主?

眼下大國博弈加劇,國運走到十字路口。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大陸第3座證券交易所——北交所於不久前開市。它所產生的意義,遠不止在於資本市場。

種種跡象顯示,近年來北京的經濟功能正在得到強化。

2019年,「京交會」改名為「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提升至與廣交會、進博會並稱的國內三大展會。

2020年,北京自貿區獲批,大力推行金融開放、數字經濟、服務貿易等產業。北京參加自貿區這樣的國家級試驗,十分罕見。

2021年,中關村論壇規格全面提升,成為國家級重要論壇。國家層面專門成立了中關村論壇組委會和執委會,由國務院領導擔任組委會主任。

自從全球地緣政治急速重組,中國走入歷史的三峽後,北京這座原本強調首都職能的城市,開始發生了新的故事,在金融、工業、航空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奮起反擊。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與上海GDP之比攀升到96.3%的歷史新高點。而改革開放之前,北京GDP還不到上海的40%。

中國最大城市的易主,從來沒有這麼近過。

自唐末以來,中國從來沒有一座北方城市問鼎過經濟第一。北京似乎有希望代表北方,完成這一千年夙願。

1

南方對北方的強勢,已經有些年頭了。

北宋覆滅、開封落陷後,杭州、蘇州就先後將中國經濟第一城的桂冠,留在南方。

北京貴為元明清三朝帝都,卻都沒加冕經濟中心。那時中央政權開鑿大運河,它一頭連著政治中心北京,一頭連著經濟中心江南,用全國的資源來供養北京這座消費型城市。

從1843年開埠起,上海最早開啟了工業化進程,並憑藉身處東亞商貿網的核心位置,穩坐中國經濟第一城。

當時外灘十里洋場見證了這一切,上海滙豐銀行大樓被英國人誇讚為「從白令海峽到蘇伊士運河之間最華麗的建築」。

1949年,北京再次成為首都,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政治地位,首鋼等一系列工業項目拔地而起。

但經濟上,北京還遠不是上海的對手。直至1978年,北京、上海的GDP分別為108億元、272億元,北京總量不及上海四成。

改革開放後,成了北京瘋狂改命的40多年。

從1978年占上海GDP的不到40%,到去年的93.29%,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96.3%。

換言之,這40多年,北京經濟平均增速遠在上海之上。

圖源:國民經略

如果按人均計,北京2020年人均GDP達16.49萬元,歷史上首次超過了上海的15.56萬元。

北京是如何做到的?

2

第一張牌,是金融。

北交所在波瀾不驚中,開始補齊了北京對上海的最後一塊短板,直擊上海最驕傲的支柱。

GFCI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

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紐約、東京、香港、新加坡,縱觀這些在近現代叱詫風雲的國際名城,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在各自鼎盛時期,當過國際金融中心。

當今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紐倫港,共同點更為顯著:坐擁河口,有良港;本身商貿發達、物流便利。

國際金融中心一般路徑是:貨物裝卸、分撥、交割、結算、付款,吸引資金流入。進而衍生出相關融資服務需求,金融機構因此過來開展業務。最後吸引大量跨國企業匯集於此,大量相關金融專業人才尋找機會。

所以國際金融中心,往往也是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位於長江流域入海口,以及中國南北海岸分界線,腹地廣闊。從清末開始就沉澱出發達的工商業和貿易。

上海的種種先天優勢,讓國務院早在2001年2月,就審批同意了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規劃。

當年,富國、博時、長盛、大成四家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中信證券同時將註冊地從北京遷到上海。

此後上海不斷強化自己金融中心的標籤。近年在香港發生的種種種種,更是讓上海迎來了機會。

2021年3月,每隔半年公布一次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9)報告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東京、深圳、法蘭克福和蘇黎世。

上海乾掉香港,歷史性的進入了前三名。

去年,央行行長易綱指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可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進一步先行先試。只要符合反洗錢、反恐融資和反避稅監管要求,正常貿易和投資需要的資金都可以自由進出。

這無疑釋放出了一個重磅信號:長達數十年的金融禁區有望迎來突破,未來上海可能會從香港手中接棒,扛起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旗。

然而,正當上海摩拳擦掌的時候,帝都出擊了。

雖然未來北交所與上交所、深交所之間將錯位競爭,明確差異化定位和發展,推動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適度競爭格局。但它本身對北京的拉動依舊不可小覷。

舉例來說,全國142家券商,總部設在京滬深的分別有18家、31家、23家。149家公募基金公司中,總部設在京滬深23家、66家、32家。北京在二級市場的弱勢,與沒有證交所有很大關係。隨著北交所開市,未來北京的金融生態將得到進一步的擴張和豐富,放手打造「金融中心」。

3

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其實就是金融業。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的總部級法人金融機構突破900家。全國20餘家中央金融企業中,絕大多數總部也設在北京,包括中國前5大金融機構,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亞投行」的總部等。

在這樣的豪華配置下,北京的金融實力並不弱。從2002年起,北京的金融業增加值就時常超過了上海。

但是,北京的優勢始終不夠明顯。最近三年只高出十幾億、幾十億的規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裡頭最大的BUG,就是北京比上海少一個金融業最為核心的平台——證券交易所。這是一個城市成為全國甚至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壓艙石。有它為前提,才能孕育出綜合性產融結合的巨頭。

如今北交所橫空出世後,讓北京的未來極富想像力。

[page]

第一北京原本就是金融監管中心,「一委一行兩會」,全國性金融行業協會都在這裡。現在交易所的出現,不單單是進一步豐富了北京的資本市場層次那麼簡單,還有更重大的意義。

它讓中國第一次實現了金融監管中心與金融市場中心的歷史性迭合。這是上海夢寐以求又辦不到的事情,使得北京相比上海來說取得了巨大的優勢。

第二,之前中央批准北京設立自貿區,深化服務業開放的時候,就給了很多追趕上海紅利的政策,為北京鬆開束縛的手腳:

支持外商獨資企業申請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

優先在北京市允許跨國公司設立外商獨資財務公司。

允許在京落地的外資銀行穩妥開展國債期貨交易。

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參與境內黃金和白銀期貨交易。

支持具有一定規模、營運穩健的在京外資法人銀行申請參與公開市場交易。

允許外資銀行獲得人民銀行黃金進口許可和銀行間債券市場主承銷資格。

允許境外人士在北京市內申請參加中國相關職業資格考試(不含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支持境外評級機構設立子公司,並在債券市場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允許境外知名仲裁機構經登記和備案後,在北京市特定區域設立業務機構,就國際商事、投資等領域發生的民商事爭議提供仲裁服務。

有了北交所之後,北京更是可以大幹一場。

如果未來北京的金融業因此大幅拉開跟上海的差距,那麼北京問鼎中國經濟第一城就更有把握了。

4

第二張反擊的牌,是工業。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自2014年吹響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號角之後,北京開始外遷大量的低端製造業、高耗能高耗水產業,工業增加值立馬停止增長,急速下墜。

每年一兩百億的體量在倒退,3747億元,3663億元,3385億元……

減量發展原則,就像一道無形的韁繩一樣,套在了北京工業的馬車頭上,北京製造業一時不知該何去何從。

本身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北京發展工業就比上海要弱勢。

北京沒有大江大河,港口又在百公里之外。加之環境負載力等一系列約束性條件,北京並不適合發展占地面積大、用工需求大的大工業項目。

因此,在全國20個主要城市中,北京第二產業占比GDP常年低於16%,排名倒數第一。而上海作為全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幾乎是把北京摁在地上摩擦的。

如今,又多了一道政策的天花板。所有人都為北京捏一把汗。

但是沒多久,奇蹟就出現了:

北京工業增加值的下滑趨勢僅僅維持兩年,便觸底反彈了,激增近一千億元至4200億元的水平。這兩年即便收疫情影響,也沒有掉下來。

為什麼會這樣?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北京在拋離某些製造業的同時,也在全力往高精尖產業攀升。

以積體電路為例。北京發展這個產業其實並不具有先決優勢,甚至相比其他沿海城市更具有挑戰性。

我們知道,晶片製造有5000道工序,需要不斷的重複清洗環節,而且普通自來水還不行,需的用超純水,生產一枚2克重晶片需消耗32公斤水。

所以,台積電一天就要吃掉15.6萬噸的水,妥妥的吞金獸。以至於今年台灣省發生大旱,為了全力保障台積電的生產,當地停止了全島五分之一農田的灌溉。

業內流傳,用水量決定了全球晶片的產量。

而北京恰恰就是一個缺水性城市,若非南水北調,甚至都撐不起來兩千多萬的人口集聚。

北京大學原微電子所所長王陽元就曾斷言,「北京因其氣候條件和水質並不適合建造大規模積體電路生產線」。

但帝都就是帝都。

近年來北京由國資委出面,採用地方合伙人的模式主動創建了一系列相關企業,使得北京積體電路產業異軍突起,締造了不小的傳奇。

看下邊這張圖片。

北京國資委出資2.4億元,股權占比約48%的北方華創,迅速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高端半導體設備公司。

北京國資委出資52.8億元,股權占比約16%的中芯北方,2016年投產,是全國產能最大的12英寸晶圓代工廠。

北京國資委出資12億元,股權占比約45%的屹唐半導體,2018年投產,其干法去膠設備、快速熱處理設備市占率分別為全球第一、第二。

北京國資委出資20億元,股權占比約66%的國望光學,是中國超精密光學鏡頭的扛鼎者,研發出28nm節點的ArF浸沒式光刻鏡頭。

……

為了這8家企業的創立,北京至少投入了200億元,這還不包括政策獎勵補貼等。投入雖高,但效果也很明顯。

經過幾年的努力,北京實現了除光刻機整機以外的其餘所有關鍵積體電路設備國產化布局,是中國實現進口替代的最大希望。

再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北京依託於原現代第一工廠及土地資源,引入理想汽車全球旗艦工廠;在武漢、合肥、長春、天津等汽車城的激烈爭搶中,順利拿到小米汽車總部……撬動了智能化汽車的產業化。

或許正是因為不斷的轉型升級,北京的工業才順利挺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陣痛,逆襲上揚。

5

第三張牌,是航運。

每一個想要成全球城市的大城市,都希望控制貿易網絡,成為海內外的貿易樞紐門戶。

儘管北京沒有大江大河經過,水運也依賴於天津港,但是在21世紀初,北京就提出要將物流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建設成為國際商貿中心城市。

09年北京制定八大產業振興計劃,物流業便赫然在列。

可是隨著北京疏解任務的提出,全國性、區域性的批發市場、物流基地都被列入緊限名單,北京的國際商貿中心的夢,一夜夢碎。

於是北京另闢蹊徑,拉上廊坊建設大興機場,藉助別的城市地盤「超車」。

早在1999年,上海就隨著浦東機場的落成為中國第一座雙機場城市。2010年為迎接世博會改造虹橋機場後,上海更以4座航廈、6條跑道笑傲全國。

同時期的北京只有1座機場、3座航廈、3條跑道。

2016年12月12日,對於中國民航業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上海繼倫敦、紐約、東京、亞特蘭大之後,成為全球第5個入列億級航空城市俱樂部,並讓中國成為世界第4個擁有年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城市的國家。

全球化時代,大量高端商旅和高附加值貨物需要依賴航空運輸,機場客貨流指標是衡量城市影響力的最重要標誌。

[page]

而此時,北京還是只靠一座首都機場苦苦支撐。無論是跑道還是航廈利用率,北京首都機場都是實打實超負荷運轉。

不管是旅客吞吐量,還是貨郵吞吐量,上海都吊打北京。

2019年大興機場橫空出世,故事開始有了改變。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一次性建設的占地規模最大、跑道最多的超級工程,無不顯示著北京的雄心。

第一,北京奪回了「國門」的地位。

由於2020年民航數據受疫情干擾太大,我們選取2019年數據進行對比。2019年北京所有機場旅客吞吐量為1.08億,低於上海兩場1.21億。

由於大興機場當年實際運行98天。如果按照全年計算,常態化營運後實際客流或為1167萬。這樣一來,北京兩機場當年吞吐量約為1.11億,與上海兩個機場差距縮小到1000萬。考慮到大興機場採用分季度轉場方式,開航初期運力尚未充分釋放。未來隨著全部轉場結束,北京兩場的運力將得到充分釋放,極有可能超過上海。

圖源:平安證券

旅客的增加,將推動北京的商務交往更加頻繁,與海內外城市聯繫更加緊密。這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估量。

第二,有利於北京臨空產業的大發展。

在規劃中,北京在大興機場周邊布置了文化展示、國際交往、商業服務與辦公、電子商務與綜合保稅、國際會展,科技研發。

圖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規劃

虹橋經驗在前,北京極有希望複製上海的成功,通過機場的臨空經濟,撬動整個商貿領域的大發展。

按照虹橋開放樞紐的最新規劃,到2025年,這裡將聚集500家總部企業,超過4.5億交通客流,數字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60%以上。

圖源:上海虹橋開放樞紐規劃

既然上海能通過機場這個支點撬動整個片區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北京不行?

6

一直以來,北京上海作為中國最頂級的兩座城市,各有特色:

有媒體就總結,北京是本土總部資源最多,上海是跨國公司實力最強。

作為萬里長江的出海口,上海是名副其實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眾多跨國公司來到中國 大陸的第一站,都會選擇上海。

截至去年11月19日,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763家,數量遠高於北京。不久前發布的《2021年胡潤在中國的外資及港澳台企業百強》榜單也印證了這一點,上海有60家企業上榜,而北京只有32家。

作為大國首都,北京集聚了國內最多的資源。今年世界500強的城市榜單,北京擁有其中60家,連續第9年雄踞全球第一,並且超過東京、紐約之和。

日前舉辦的2020中國總部經濟國際高峰論壇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總部企業數量3961家,超過半數的央企總部在北京。

未來在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經濟格局下,兩種路徑對城市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

過去,中國在外資的拉動下逐步走向世界工廠,成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那時候,本土企業實力並不強勁,像2003年,中國只有11家500強企業。

而跨國公司、港澳台資簡直是降維打擊,它們的投入,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相當顯著,這也是上海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經濟第一城的原因之一。

未來隨著大國崛起,中國本土企業會越發壯大,外資對於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會減弱,對內資的依賴會越來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京似乎比上海更有優勢。

圖源:經濟網

2010-2014年,北京的GDP平均增速為8.26%,高於上海同期的8.2%。但自從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之後,北京的增速就略微弱於上海了。

數據顯示,2015年—2020年,北京平均增速為5.7%,低於上海同期5.9%。

隨著未來北京悄悄努力,補齊各種經濟短板,不排除以後北京取得較高的經濟增速,從而擠下上海拔得頭籌。

這不,今年前三季度北京經濟增速為10.7%,反超上海0.9個百分點,這裡頭既有疫情下北京大力生產疫苗、醫療製造業暴漲的因素,也離不開北京在金融、工業等全方位反擊的因素。

若北京真的上位成功,上千年的歷史就將被改寫了。

我們拭目以待。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