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出口增速狂降下行超想像;拜登考慮取消川普對中國關稅;中企大規模轉至東南亞;

上海1800家企業復工復產?媒體打臉不到3成;全球頭號資管巨頭放棄看好中國資產;陸男上班1月倒欠公司衝上熱搜第一

上海宣稱復工復產企業已有兩批1千8百多家,但媒體調查顯示,不到3成。

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各界普遍看衰今年中國經濟前景。全球頭號資管巨頭貝萊德轉向,放棄看好中國資產。今年以來,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屢創新低,4月份僅剩不到4%。

在外貿和投資都下滑的形勢下,為刺激經濟,中國各地掀起消費券發放潮,但老百姓可支配收入銳減,消費券真能拉動中國經濟嗎?

四川一名男子到一家賣酒公司上班,工作28天後,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倒欠公司3280元,消息震驚網絡。

今年以來越南外貿出口暴增,有觀點認為越南搶去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但也有不同看法,認為是中企為規避美國關稅大規模轉移生產線的結果。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考慮取消川普對中國關稅,但這些中企也很難把生產線撤回中國了。

中國出口增速一路狂降,經濟下行超乎想像

在3月出口增速驟減後,4月中國出口增速再創新低。5月9日,中共海關總署公布的4月進出口數據顯示,4月出口2736.19億美元,增速只有3.9%,比3月14.7%的增速還低,與今年1月24.2%的增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今年以來,主要產品出口增速一路狂降,4月機電產品出口金額由1月18.4%、3月11.2%的正增長轉為-0.1%的負成長,其中手機出口由3月同比增長14.1%轉為下降7.3%;高科技產品出口金額則同比下降5%;隨著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疫情趨穩,與疫情相關的醫療物資出口增速大幅回落,醫療儀器及器械同比下降10.2%。

上海1800家企業復工復產?媒體打臉:不到3成

上海宣稱復工復產企業已有兩批1千8百多家,但上海證券報調查,在接受問卷調查的667家企業中,有近五成的上海企業表示,目前復工復產率不到3成,「名義復工不等於有效復工」,問題仍在物流受阻、供應鏈斷裂。

截至5月7日,上海已確定了兩批覆工復產企業的白名單,多家大型公司公開表示「已開始有序復工復產」,但也有企業反映復工進展不順,上海證券報表示,他們近期展開以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

截至5月7日,共收到667家上市公司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被調查企業回饋受到疫情影響;半數以上被調查企業目前復工率低於90%;其中上海企業最為嚴重,約49%企業回饋其復工復產率不足30%。

根據調查,667家有效回饋的公司中,長三角區域的上市公司占比95.2%,其中上海142家、江蘇258家、浙江200家、安徽35家。

就上海上市公司情況,截至5月7日,有效回饋的142家上海公司中,48.89%的公司復工復產率不足30%,復工復產率在90%以上的公司約11%,剩餘公司復工復產率在30%-60%之間。復工復產率較低的主要問題出在「物流受阻,供應鏈斷裂」。其次是「人員流動受限,生產研發銷售滯後」;還有3成2的企業稱「因防疫需求,停工停產」。

報導稱,上海復工復產白名單持續擴容,復工率的數值在不斷提升,但調查發現,企業真正復工的標準是什麼?連「白名單」企業自身都有困惑。

一家半導體材料公司負責人說,他們自3月下旬封控以來就從未徹底停產,工廠一直有不超過10位留守人員簡單監督流水線作業。

「我們也非常疑惑自己算不算真實復工,10人留守作業說未復工顯然與官方口徑不符,但說復工又與實際不符,很難跟客戶交代」。

另一家半導體企業進入第二批「白名單」。預計要5月中旬才能完成審批手續,距離正式復工還有至少半個月時間。物流(受阻)導致上游原材料斷供,企業生產已難以為繼。

報導稱,在首批666家「白名單」企業中,有368家實際上一直維持封閉「在生產」狀態,占比超過55%。其中,有不少半導體企業在封控前便作了充足準備,盡力維持生產。這些公司被認為是處於復工復產狀態。

顯然,復工率並不能體現有效復工的程度。

拜登:考慮取消川普對中國關稅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0日表示,通貨膨脹被視為政府在國內的首要任務,考慮調降對中國進口的關稅,以此來降低美國商品的價格。

美國通貨膨脹率已居高不下,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能源價格飆升,通膨近一步攀升,美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大增8.5%,改寫1981年12月以來最大增幅。

路透社報導,拜登10日表示,「我希望每個美國人都了解,我非常重視通膨,這是我在國內的首要任務。」他指出,疫情、供應鏈問題和烏克蘭戰爭是通膨飆升的主要原因。

拜登說,他正在考慮取消川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徵收的關稅,以此來降低美國商品的價格,不過尚未做出具體決定。

拜登上任一年多來,一直延續川普政府徵收的大部分關稅,包括對超過3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page]

疫情衝擊內需消費,中國各地掀起消費券發放潮

疫情影響,3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比衰退3.5%,預估4月衰退幅度將會更大。據財新網報導,為此,4月以來、尤其「五一」假期前後,中國地方政府再掀起一輪消費券發放潮。財新網統計,4月1日至5月10日,中國31個省份累計已有20個省份或其下轄市縣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來促消費。

報導稱,中國上一輪消費券密集發放在2020疫情初期,同樣是由地方政府發起。據中國商務部當時統計,2020年3月中下旬至5月8日,中國共有28個省市、170多個地市發放消費券。

因疫情反覆及防控措施收緊影響下,中國本輪消費券覆蓋面和實施幅度不及2020年。財新網指出,一些疫情相對可控的城市目前「穩消費」的意願相對較為強烈,發放消費券規模較2020年明顯增加。北京瀋陽、石家莊、寧波等地,統籌財政與平台、企業或金融機構資金,發放消費券規模達人民幣1億元至3億元(約1488萬至4465萬美元),如此規模在上一輪發券的同級城市中較為罕見。

目前中國本土疫情尚未平息,部分城市如北京、寧波放寬消費券的使用場景,擴大至特定在線商城或外賣平台。有些城市還將消費券使用範圍擴大至汽車、家電、房地產等領域。

例如,瀋陽就安排人民幣1億元財政資金,專項用於新購車補貼;山西晉中也對新購車給予補貼,上限1萬輛,新能源車的補貼額度總體高於汽油車。廣東中山也投入人民幣1億元,對新購車、以舊換新、「以摩換汽」均安排補貼,單人最高可領人民幣2.2萬元(約3274美元)。

家電方面,北京超過人民幣3億元(約4465萬美元)綠色節能消費券可購買的20類商品,主要為筆記型電腦等電子產品和家電,且需符合一定能效標準。

財新網指出,相比2020年消費券發放潮由地級市、區縣政府主導,當前一些省級政府如廣東、海南對全省「促消費」作出統一部署。廣東省4月27日發文,要求未推出促消費政策的地市必須在5月1日前制定具體政策。目前廣東全省21個地市均已推出消費券計劃,規模在數千萬元至上億元不等,深圳消費券規模高達到人民幣5億元(約7442萬美元)。

瑞銀中國經濟學家汪濤預計,中國推出全國性消費補貼或收入補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部分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能會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來提振消費。

負面因素一籮籮,全球頭號資管巨頭貝萊德轉軚放棄看好中國資產

在疫情反覆及經濟增長憂慮下,大陸股市正面臨強勁的拋售壓力。全球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亦轉向,放棄對中國市場的看漲立場,建議對中國股票和債券採取中性態度,因大陸為了應對疫情而付出了愈來愈大的代價。

該行指出,大陸為遏制疫情而採取的大範圍封控措拖,導致增長前景迅速惡化,使該行改變了立場。封控措施勢必會抑制經濟活動,儘管決策者已放鬆政策以防增長放緩,但行動還未足夠。

此外,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不少投資者因擔心中國被捲入西方對俄羅斯政府發起的經濟制裁,因而撤出中國資本市場。貝萊德指出,該行看到對中國與莫斯科關係的地緣政治擔憂愈來愈甚,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可能會面臨更大壓力,在監管或其他因素之下避開中國資產。

此前,貝萊德對中國資產持有「適度增持」的看法,理由是該國逐步放鬆貨幣和財政政策以應對經濟放緩,將有助於提振市場,並認為有吸引力的估值彌補了風險。

男子上班28天倒欠公司3280元,衝上熱搜第一

四川一名男子到一家賣酒公司上班,工作28天後,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倒欠公司3280元(人民幣),消息傳出震驚網絡,5月9日晚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名,閱讀量達2.4億。

5月9日,成都商報在其官方微博上發文「男子上班28天倒欠公司3280元,公司回應:該員工微信朋友圈考核不合格少發一條扣50元」!

有網友稱,這讓我想起大躍進時期,農民辛苦一年,最後一查發現倒欠錢,以前認為這就是時代的笑話,沒想到現今社會也有這種事情。

還有網友大罵黑心公司,認為該公司可能就是通過此類詐騙,才發家致富的。

也有網友稱,現在有太多的公司要求員工發朋友圈推銷。他說,我以前在攝影店上班也是讓發朋友圈,一天五條,少一條扣五塊,還有那個每天什麼總結的,不寫就又扣五塊。

有網友疑惑,微信這麼私人的東西,公司憑什麼檢查?中國的人權已經被泯滅到如此地步了嗎?

中資企業大規模轉移至東南亞,成功規避美中脫鉤與制裁風險

過去幾個月,當中國疫情大爆發期間,大量製造業訂單轉移至越南和東南亞。不少人得出一個結論,是越南搶去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少人得出一個結論,是越南搶去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不過也有不同看法。

從宏觀數據看,3月份越南外貿出口341億美元,同比增長14.8%;一季度出口886億美元,同比增長12.9%。但細心看,雖然出口數據較大,但一季度越南貿易順差只有14.6億美元。反觀一季度越南從中國進口貨物就達到276億美元,截至一季度末,越南對華貿易逆差140億美元,也就是說,越南大部分的外貿盈餘都給來自中國的進口抵銷了。

究其原因,就是越南大部分零部件、原材料還是從中國進口,加上轉移至越南的企業大都來自中國,中資企業借道越南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等地,這一方向利用了越南的勞工低成本效益,也順利規避了中國和西方國家產業脫鉤的風險。

中國生產商大規模搬到越南製造另外一個原因,是越南與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自貿協定帶來的產品准入及關稅優勢。其中,2020年生效的《歐盟-越南自貿協定》(EVFTA)將在十年內削減99%的雙邊關稅。此外,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越南出口美國市場也有很大的准入及關稅優勢。

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美國作為越南產品最大的買家,占越南出口總額約29%。而越南進口總額約33%來自中國大陸,進口貨物主要是紡織材料和零部件,56%的紡織、皮革材料等、48%的機械設備、42%的電話、手機及零件均進口自中國。經過加工後,約63%木材及製品、46%的紡織服裝、42%的機械設備等出口至美國。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