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亞洲抗通膨的作法奏效:瞄準供給而非消費者

亞洲各國抗通膨,採取比西方國家更具針對性的做法,包括出口禁令和價格。圖為印尼傳統市場。(路透)

亞洲各國政府在抗通膨上採取了比西方國家更具有針對性的做法,其中包括出口禁令和價格管控,至少目前看起來奏效。

儘管通膨仍是嚴峻的挑戰,此區的措施讓民眾免於部分價格上漲的影響,意味央行不必急升息。但這些措施也將部分成本的負擔由消費者和小企業身上,轉移到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

印尼零食製造商Mayora Indah的投資人關係長Baskoro Santoso說:「我們還沒看到購買力疲弱。」該公司去年下半已調漲產品售價,並沒有對業務造成實質打擊。

印尼上周將能源補貼提高240億美元以控制能源價格,它先前才剛取消具爭議性的棕櫚油出口禁令。儘管這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的許多零售商仍不得不將價格上漲轉嫁給消費者,但家庭需求依舊強勁,通膨率維持在央行2%-4%的目標範圍內。

在南韓,政府設有電費上限,為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等全球製造商提供了競爭優勢,也有助緩解對家庭可支配所得的衝擊。

不過,電費上限擠壓到國營的韓國電力公司,該公司因燃料進口成本大增,單季虧損創新高,升高政府注資的可能性。

印度本月禁止小麥出口,因熱浪導致產量減少,國內價格攀抵歷史新高。

在泰國,總體通膨率剛超過央行的1%-3%目標範圍,但央行總裁已承諾繼續為經濟復甦提供貨幣支持。儘管如此,泰國許多零售商仍備感壓力,因為顧客拒絕接受漲價,光有政策幫不了所有行業。

水果出口商 Chotakkarasup的總裁Radavadee Ratanachaiuchukorn說:「榴槤季的高峰期通常可以賺大錢,但成本上揚,我們幾乎無法獲利,不得不對新訂單提高價格,否則活不下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