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一建就是359年的「智慧橋樑」:白天正常通行,晚上斷成兩截

我國有四大名剎、四大名樓、四大名園、四大名塔、四大名亭等等,自然也有四大名橋。但凡能位列「四大」的,都是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代表性的。今天我們要說的廣濟橋,便是我國四大名橋之一,與盧溝橋、趙州橋、洛陽橋齊名。它被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靈活特殊的結構,是它最大的亮點。

廣濟橋又叫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當地人更習慣稱其為湘子橋。它橫跨廣東潮州古城東門外的韓江上,全長518米,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貌聞名於世。800多年來,廣濟橋已是潮州當仁不讓的地標建築;當地有民謠:「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惡水」之上,為何非要築橋?

韓江是廣東省境內僅次於珠江的第二大河流,溝通了梅州地區與潮汕平原,是粵東重要的內河航道。而韓江流量變化很大,自古有「惡水」、「惡溪」的別稱;汛期時風高浪急,甚至吞沒兩岸的渡船。因此,自古潮州地區的百姓,就想在韓江上建一座橋;讓這座橋樑成為聯通兩岸的交通要塞。

南宋時,潮州迎來經濟發展的頂峰,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時潮州知州曾汪以86隻木船架設浮橋,中間砌大石墩固定,結束兩岸不通舟楫的歷史,這便是「初代」廣濟橋。之後歷任知府接力般地對廣濟橋予以增修添建;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廣濟橋終於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此時,距離南宋開建已跨越了359年,令人驚嘆。

因潮州鹽業資源十分豐富,在鹽運的帶動下,廣濟橋成為了一個貨物轉運樞紐。和倫敦老橋一樣,因墮胎聚集,廣濟橋是當地人做生意的地方,亭台樓閣上商鋪林立,形成「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繁榮景象。到了清代,潮州已是廣東第二大商業中心。

屢毀屢建,初心不改

從南宋至今,廣濟橋因多次遭受洪水、颱風、地震、戰火等天災人禍,重修重建最少達二十餘次。但是不管損毀程度如何,當地人重修廣濟橋的想法不會動搖。

1958年,廣濟橋成為公路橋,喧鬧的橋市從此成為歷史。1989年,韓江上第二座橋樑——現代化的韓江大橋通車,取代了廣濟橋的交通紐帶地位。「光榮退休」的廣濟橋,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最近一次重修是2003-2007年,外觀修舊如舊,不少老橋墩保留了下來。

古人的「智慧橋樑」

我們現在有智慧酒店、智慧社區、智慧公共交通;廣濟橋便是古人的「智慧橋樑」。去年,深圳衛視特地通過一部名叫《水的智慧》的紀錄片,介紹廣濟橋的結構。廣濟橋的精妙用一個成語形容就是「過河拆橋」。廣濟橋的東西兩端是固定的石樑橋,中間一段是由木船組成的浮橋。白天時全橋貫通,保證路人通行;傍晚時工作人員會解開木船的纜繩,讓出航道,方便過往船隻通航。

如此「早上過河、晚上拆橋」,每日在廣濟橋上演。而之所以橋樑會如此設計,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由於浮橋位置水下地脈中斷,中流波濤洶湧,如果建造常規石橋墩,以當時的水準無法保證穩固。因此,採用浮橋可以減輕水流帶來的壓力,也不影響人們通行;遇洪水時,還可以打開浮橋溢流。如此高明之舉,被茅以升贊為「可合可分,我國橋樑史上的一個特例」。

如今的廣濟橋上最受矚目的就是那一排從充滿建築節奏感的橋亭和橋墩。橋墩用韓山的大青麻條石砌成,沒有使用灰漿粘合,全部使用卯榫加固,看起來稜角分明。橋上一殿配二亭,一閣占一墩,雜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如此整座廣濟橋共有30座亭子供遊客觀賞休憩,遮陽避雨。橋樑一端連接潮州古城的廣濟樓,一端連接韓文公祠;距離牌坊街、甲第巷、開元寺等景點也不遠,是潮州古城遊覽精華之所在。

359年,廣濟橋工程歷時之久,在古代建橋史上十分罕見;也訴說著古人建橋時與水共生的治水智慧。800多年來,奔騰不息的韓江見證了廣濟橋的興衰沉浮;而廣濟橋始終像一條巨龍橫臥在韓江之上,成為海內外潮州人的精神坐標。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Shirley雪梨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