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企"潤"潮起 在華日企數量創十年新低

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數量創下10年新低

根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公布的調查顯示,截止今年六月,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為1萬2706家,數量創過去10年新低。分析指,除了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的嚴格隔離政策造成供應鏈中斷外,中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也讓在華投資的不確定性因素增高。

日本共同社引用帝國資料庫(Teikoku Databank)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上半年,在華的日企為1萬2706家,與疫情蔓延初期的2020年2月調查相比,日企減少了940家,約7%。

進一步觀察撤離的城市,上海減少272家,減少數量在各地區中也居首,廣東居次。「上海從今年3月下旬起實施了約2個月的封控,零部件供應遲滯等因素給日本企業的生產活動造成了巨大影響。」共同社指出。

日本政府補貼日企撤離中國在華投資政治風險增

早在2020年,《日本經濟新聞》曾報導,日本政府正協助企業撤回日本。首輪僅90間企業申請補助,但是第二輪卻湧入了1670間在華日本企業申請。《日經》指出,「由於勞動成本上升,在中國設廠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加上中美之間的新冷戰,讓不少日本企業就算沒有補助也要離開中國」。

台灣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宏仁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除了疫情累積的長期趨勢外,包括中國的市場機制不像西方原先想的自由、開放,外企期待的是希望疫情常態化,讓工人、企業正常營運。

資料圖片:2020年5月13日,日本氣動工程公司 SMC的一名員工站在北京一家工廠生產的呼吸機零件的展示附近。

王宏仁:「經濟方面的成本當然是因為疫情,或說現在日中關係緊張,或說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緊張態勢。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長期在中國商業和貿易發展,是相當不穩定。」

王宏仁認為,疫情畢竟只是短暫因素,中國如何去營造與維護國內投資市場,清零政策只是其中一項。中國和日本以及西方國家關係不好,這些國家也意識到經濟不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這背後還是有很大的全球策略推動,必須從政治層面做政策考量。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陳文甲告訴本台,日企陸續從中國撤離,與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供應鏈去中國化,弱化中國經濟霸權有關。

陳文甲說,「《香港國安法》還有疫情,以及美國IPEF三個層面,弱化中國供應鏈有關;當然中國也會用『一帶一路』來反制。」

外企紛傳出走減少對中國依賴

除了日企之外,彭博社今年5月報導,中國美國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121家在華美企中,有超過半數的企業減少或推遲在中國的投資項目。此外,近6成的公司在最新一波疫情爆發後,下調他們在今年的收入預測。

美國之音今年4月報導,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說,世界各國都在調整自己的供應鏈結構,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可能對大家都是好事。」他還說,中國需要做全球貿易系統中與其他國家共享價值觀的一員,但不知道這是否會實現。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時方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